《爵士樂時代的故事》是由(美)菲茨傑拉德 編寫,華夏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說,這部短篇小說集的題名後來成為一個時代的名稱。所謂“爵士樂時代”,用作者的話說,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上世紀20年代經濟危機爆發這十年。這是美國歷史上“最會縱樂、最講炫麗的時代”。年輕一代發現在這個時代里,“一切神祇統統死光,一切仗都已打完,對人的一切信念完全動搖”。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人物經歷,書本評價,目錄,前言,作品背景,
內容簡介
收錄在《爵士樂時代的故事》里的11個短篇小說,大都反映了中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青年對於這個時代的感受,尤其是對於上層資產階級的不滿情緒。其中,《班傑明·巴頓的一生》(又譯《返老還童》)於2008年被美國好萊塢拍成電影,頗獲好評。
作者簡介
弗蘭西斯·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於1896年9月24日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一個商人家庭。他在中學時代就對寫作產生了興趣,在普林斯頓大學學習期間也熱衷於為學校的刊物和劇社寫稿,1917年輟學入伍後,更在軍營中開始了長篇小說的創作。1918年,在阿拉巴馬的蒙哥馬利附近駐紮期間,菲茨傑拉德愛上了18歲的南方少女澤爾達·賽爾,對以寫作來獲得成功有了比以往更強烈的渴望。退伍後,他繼續堅持寫作,終於在1920年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天堂的這一邊》。
菲茨傑拉德(1896-1940),美國小說家。1920年出版長篇小說《人間天堂》,從此出了名;1925年《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問世,奠定了他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使他成為美國“爵士樂時代”的發言人和“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菲茨傑拉德不僅寫長篇小說,短篇小說也頗有特色。他的小說生動地反映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夢”的破滅,展示了大蕭條時期美國上層社會“荒原時代”的精神面貌。其主要作品還有《爵士樂時代的故事》、《美麗與詛咒》、《夜色溫柔》等。
人物經歷
《天堂的這一邊》的出版讓不到24歲的菲茨傑拉德一夜之間成為了美國文壇一顆耀眼的新星。一個星期後,他與澤爾達在紐約結了婚。菲茨傑拉德和澤爾達年輕,迷人,擁有金錢和名望,是一對令人艷羨的金童玉女。他們活躍於紐約的社交界,縱情地享受愛情、年輕的生命以及成功的歡樂,過著夜夜笙歌、觥籌交錯的生活,後來又長年在歐洲居住。但由於講究排場,揮霍無度,他們的生活漸漸捉襟見肘。澤爾達因精神病多次發作被送進精神病院,菲茨傑拉德也染上了酗酒的惡習。1940年12月21日,菲茨傑拉德因為心臟病突發死於洛杉磯,年僅44歲。
在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菲茨傑拉德發表了《了不起的蓋茨比》、《夜色溫柔》和《最後一個巨頭》等長篇小說,以及一百六十多篇短篇小說。其中1925年出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是菲茨傑拉德寫作生涯的頂點。這部小說人木三分地刻畫了財富和成功掩蓋下的未被滿足的欲望,反映了20年代“美國夢”的破滅,深刻地揭示了角色性格的矛盾和內心的衝突,同時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菲茨傑拉德傑出的才華和寫作技巧。《了不起的蓋茨比》被譽為當代最出色的美國小說之一,確立了菲茨傑拉德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書本評價
一曲爵士樂時代的輓歌,淺吟低唱中道盡一代人的悲觀離合,美國“爵士樂時代”代言人的經典集錦,與海明威齊名的“迷惘一代”代表作家的巔峰之作,美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流社會的“清明上河圖”,經濟危機和大蕭條時期的人百態。
它是奇蹟的時代,它是藝術的時代,它是不加節制的時代,它是諷刺的時代。
——菲茨傑拉德評價“爵士樂時代”
菲茨傑拉德就像一個沒有受到邀請的小男孩,臉緊貼窗戶,看著裡面的聚會,想知道誰將去付賬。
——評論家麥可姆·考萊
目錄
我最後的稿頁
吉利豆
駱駝的後半部
五一節
藍浴缸與粉紅色
奇幻故事
大鑽石
班傑明·巴頓的一生
齊普賽街的塔昆
噢,褐色女巫!
未分類的傑作
幸福的庇護所
伊季先生
山裡的女孩吉米娜
S.菲茨傑拉德
吉利豆 這是一篇南方小說。故事發生在喬治亞州的小鎮塔利頓。我很喜歡塔利頓,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要我一寫有關它的小說,我就會收到許多來自南方各地指責我的信件。發表在《大都會》上的《吉利豆》也未能逃脫這種命運。 這篇小說是我在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出版後不久的一種很奇怪的情況下寫的。它也是我的第一篇有合作者參與的小說,因為我發現自己駕馭這個題材有很大的困難,於是只好向我太太求助。她是南方人,熟知南方人的行事方法和常用的詞語。 駱駝的後半部 在我創作的所有小說中,這是我所費工夫最少,也是趣味性最強的一篇。它是我在紐奧良的時候寫成的,寫作的目的很明確:為了購買一隻價值六百美元的白金鑽石手錶。我早晨七點鐘開始動筆,夜裡兩點鐘完成。這篇小說於1920年發表在《星期六晚郵報》上,後來又在同一年收入了《歐·亨利紀念集》中。在這本小說集中,這一篇是我最不喜歡的。 這篇小說中關於駱駝的部分是真實的,這也是讓我感到故事有趣的原因。事實上,我曾和其中所涉及的那位先生有約,在我們應邀將去參加的下一次化裝舞會中,由我來扮演駱駝的後半部——這也算是我將他的經歷公之於眾的一點補償吧。 五一節 這一部有點不愉快的中篇小說發表在1920年7月的《時髦人士》上。小說描述了發生在前一年春季的一系列事件。這一系列事件中的每一件都讓我印象深刻。在真實生活中,除了進入爵士樂時代的普遍的歇斯底里氣氛之外,它們互相併不關聯。但在我的小說中,我試圖把它們編織到同一個圖案中。也許我的努力不是很成功,但我希望它至少可以把紐約的那幾個月在當時的一個年輕人身上所造成的影響表達出來。 藍浴缸與粉紅色 “你還給別的雜誌寫稿嗎?”年輕女士問道。 “噢,當然。”我說,“例如,我在《時髦人士》上面就發表了一些小說……” 年輕女士打了一個寒戰。 “《時髦人士》!”她叫道,“你怎么能在那上面發表作品呢?他們登載的都是《藍色浴缸里的女孩》之類的愚蠢無聊的東西!” 我欣喜若狂地告訴她,她所說的實際上就是幾個月以前我發表在那上面的《藍浴缸與粉紅色》。 大鑽石 下面的幾篇小說都是用我可以稱之為是我的“第二方式”寫的。發表在去年夏天的《時髦人士》上的《大鑽石》完全是我自娛自樂的消遣之作。我對那種渴求奢侈生活的氣氛很熟悉,這篇小說就是用想像的食糧來滿足人們的這種渴求的。 有一位知名的批評家說他喜歡這篇小說甚於我所寫的其他所有的作品,但對我而言,我更喜歡《岸上的海盜》。用稍作篡改了的林肯的話來說就是:如果你喜歡這種東西,它很可能就是你將會喜歡的那種東西。 班傑明·巴頓的一生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意是:人生的最好部分在開頭,而最糟的部分在結尾,這實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這篇小說便是在受到了這句話的啟發後寫出來的。我把他的想法在一個完全正常的世界裡僅僅用在一個人的身上進行了實驗,但也許我做得並不好。寫完這篇小說幾個星期以後,我發現塞繆爾·巴特勒的《筆記本》里的情節和我這篇的情節幾乎完全相同。 這篇小說發表在去年夏天的《礦工》雜誌上,不久後我收到了下面這封一位辛辛那提的讀者寫來的令人驚訝不已的匿名信: 先生—— 我讀了刊登在《礦工》雜誌上的《班傑明·巴頓的一生》,我想對你說的是,作為一名短篇小說作家,你是一個十足的瘋子。這輩子我看到過許多大人物,但在我看到過的所有的大人物中,你是最大的人物。雖然我極不情願在你身上浪費信紙,但我還是要浪費這張信紙來給你寫這封信。 齊普賽街的塔昆 這篇小說寫於大約六年前我還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的時候,經過相當大的修改之後,發表在1921年的《時髦人士》上。在寫這篇小說的時候,我只有一個想法——當詩人——因此,在這篇小說中你從頭到尾都可以看到我對詩歌的喜愛和對散文體裁本身的明顯的恐懼。但我特別喜愛這篇小說,也許更多的是因為它的時代,而不是因為它有什麼價值。 噢,褐色女巫! 這個短篇是我在剛剛完成了我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之後寫的。當時的自然反應就是很想寫一個所有的人物都不必當真的短篇小說。但由於過於沉溺在這種感覺之中,恐怕在寫這個短篇的時候我沒有一個應有的周密的計畫。幾經考慮之後,我還是決定讓它保持原樣,雖然讀者可能會對作品中的時間因素感到迷惑不解。我最好這樣說,雖然時間消磨了梅林·格林格,但我本人總是想著現在。這篇小說刊登在《大都會》上。 幸福的庇護所 關於這一篇,我想說的是,它是我在一種難以抵禦的衝動下寫出來的。可能有人會指責說它純粹是一篇多愁善感之作,但是我卻認為它遠遠不只如此。如果說它缺少真誠,或者甚至說它缺少悲劇氣氛,那么問題不是出在小說的主題上,而是由於我沒有把這個主題駕馭好。 這個短篇發表在《芝加哥論壇》上。它後來受到了一位選集編輯者的大加讚揚。今天在我們的周圍聚集著許多作品選集的編輯者,我所指的那一位扮演的是復仇女神的角色,他以極大的熱情專門從事情節劇的編纂。這些情節劇都在早期的亨利·詹姆斯方式的掩蓋下來旁敲側擊後來產生的黑暗微妙的複雜矛盾。按照這種做法,“很稀奇的是,在肖·麥柯菲那裡一點也聽不到讓人難以置信的馬丁·蘇洛的態度。這是插入的話,對至少三位觀察者——此處不便說出他們的名字——來說,似乎不可能”云云,直到可憐的小說的老鼠終於被趕出來到大庭廣眾面前,於是情節劇就閃亮登場了。 伊季先生 這是我在紐約的旅館裡為雜誌寫的唯一一部作品,是在尼克博克旅館的房間裡寫的。這篇小說寫出後不久,這家值得紀念的旅館便永久性地關門了。 在適當的“哀悼期”過完以後,這部獨幕劇的劇本發表在《時髦人士》上。 山裡的女孩吉米娜 和《齊普賽街的塔昆》一樣,這一篇也是我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時寫的,數年後發表在《名利場》上。至於所用的寫作技巧,我必須向史蒂芬 ·里科克先生致謝。 我曾對這篇小說感到很好笑,特別是在剛寫出來的時候,但我現在已經不覺得好笑了。因為人們告訴我說這篇很有趣,所以我把它收集在這裡。對我來說,這個短篇似乎值得保留幾年,起碼可以保留到變幻不定的時尚厭倦了我和我的書以及這個短篇本身之前。 以上是我對這部中短篇小說集的難以做到的內容說明。在此,我把這些“爵士樂時代”的故事連同我的歉意,一道奉獻給那些邊讀邊跑又邊跑邊讀的讀者。 ——F.S.菲茨傑拉德
前言
文學的歷史和生活的歷史一樣,充滿著埋沒、墮落與憂傷。作為這個星球上最年輕的文明之一,美國在和其國家歷史同樣短暫的文學歷史中,天才般地製造出了絲毫不亞於其他歷史悠久的國家所製造出來的血淚。有多少傳道者像托馬斯·潘恩一樣在幫助這個民族獲得獨立之後被同一個民族拋棄?有多少詩人像歐德伽·愛倫·坡一樣靠出賣恐怖故事度完潦倒的一生後暴死街頭?有多少思想者像亨利·大衛·梭羅一樣在短暫的生命中只能用貧困和孤寂陪伴沉思冥想?有多少天才像赫爾曼·麥爾威爾一樣在寫出真正的傑作之後被無知的公眾遺忘?在所有這些悲劇主人公中,司各特·菲茨傑拉德以他短暫的一生(正好和他祖國的短暫歷史形成對應)奏出了與不朽的約翰·克里斯朵夫在其漫長的一生中所奏出的同樣輝煌而悲愴的樂章:一章叫“美國夢想”,另一章叫“美國悲劇”。
弗朗西斯·司各特·凱伊·菲茨傑拉德,1896年9月24日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聖保羅。他的愛爾蘭移民祖父靠經營水果生意發了財,但留下的財富只夠供司各特度過較為富足的幼年時代;菲茨傑拉德那位長相英俊的父親,也許是受他們家族祖上那位創作了著名的《星條旗》(美國國歌)歌詞的遠親弗朗西斯·司各特·凱伊(這就是菲茨傑拉德那一長串名字的來歷)的影響,稱得上是個文學愛好者,常對兒子朗誦拜倫勳爵和愛倫·坡的詩句,但顯然他對兒子更大的影響在於即使生意失敗(事實上這次失敗在菲茨傑拉德十二歲時降臨)也要保持著闊綽派頭的習慣。這種來自遺傳的虛榮心隨著菲茨傑拉德的成長而與日俱增,在不滿自己祖輩寒酸的愛爾蘭背景和不夠有錢的家境的同時,他對真正的富人的生活充滿嚮往。“我告訴你一句話:有錢人和你我是不同的,他們認為比我們好。”菲茨傑拉德後來在《有錢的年輕人》中寫到的這句話成了那個享樂與欲望的時代的名言,也表現出了他本人對“有錢人”充滿矛盾的態度。聯繫菲茨傑拉德起伏的一生來看,這句話其實無比沉痛。
作品背景
菲茨傑拉德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是美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1918),經濟大蕭條(1929)還沒有到來,傳統的清教徒道德已經土崩瓦解,享樂主義開始大行其道。用菲茨傑拉德自己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菲茨傑拉德稱這個時代為“爵士樂時代”,他自己也因此被稱為爵士樂時代的“編年史家”和“桂冠詩人”。由於他本人也熱情洋溢地投身到這個時代的燈紅酒綠之中,他敏銳地感覺到了這個時代對浪漫的渴求,以及表面的奢華背後的空虛和無奈,並在他的作品中把這些情緒傳神地反映出來。在他的筆下,那些出入高爾夫球場、鄉村俱樂部和豪華宅第的上流社會的年輕人之間微妙的感情糾葛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他們無法被金錢驅散的失意和惆悵更是無處不在。他的作品經常以年輕的渴望和理想主義為主題,因為他認為這是美國人的特徵;他的作品又經常涉及感情的變幻無常和失落感,因為這是那個時代的人們無法逃遁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