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村情概況,農村經濟,基礎設施,風土人情,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清末建於有沼澤的山沖平地上的村子,故名"爛泥壩"。苗族來自貴州省,清代中葉,因躲避戰亂和因災流離先後遷入。苗族的到來,對於本地高寒山區的開發和利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國土面積有3.17平方公里,海拔1710米,年平均氣溫15.2℃,年降水量1032毫米,適宜種植玉米、稻穀等農作物。有耕地725.4畝,其中人均耕地2畝;有林地404.5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82戶,有鄉村人口360人,其中農業人口360人,勞動力20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78人。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5.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3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建章立制,以培訓促發展,提高民眾文化素質,大力發展烤菸、雪梨。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725.4畝(其中:田230畝,地495.4畝),人均耕地2畝,主要種植玉米、稻穀等作物;擁有林地404.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1畝,主要種植梨等經濟林果;荒山荒2308.24畝,其他面積1316.86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2.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8.89%。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5.9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7.20萬元,占總收入的43.31%;畜牧業收入41.50萬元,占總收入的48.3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61頭,肉牛0頭);林業收入3.00萬元,占總收入的3.49;第二三產業收入2.20萬元,占總收入的2.56%。農民人均純收入183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2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雪梨、桃子產業。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82戶通自來水,有82戶通電,有8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2戶(分別占總數的100%和100%)。該村到鄉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公里。擁有機車15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82戶;裝有太陽能20戶,建有小水窖123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0戶。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新華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徐屏友誼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2公里。
風土人情
苗族人民十分勤勞,男女老少雞鳴即起,天明下地勞動,終年忙碌。苗族實行自由戀愛婚姻。青年男女經過各種社交途徑結識相愛成婚。由於婚姻自主,男女情投意合,所以苗族夫妻十分鐘情,回娘家、趕街、生產勞動通常是夫婦形影不離。苗族又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青年大多喜歡唱歌,以歌聲表達情意和驅散疲勞,有時吹蘆笙,有時吹簫,有時吹樹葉,有時放聲歌唱。苗族人民喜歡用自己紡織的麻衣做衣服,每家每戶都在自己的麻塘地里種植麻及靛葉,然後把種出的麻自紡自織成麻布,用黃蠟描底,藍靛染色,製成帶有美麗圖案的"百褶裙"。苗族內部,同姓不婚,但又以姑表通婚占多數。喪葬實行棺木土葬,誰家死了人就在門前用火藥槍鳴放三槍而報喪。全家和同姓的人都不戴帽子,由叔伯率領輪流在靈前跪拜。聽到槍聲,遠近親友鄰里都不約而同自行趕來幫忙,料理喪事。在靈前,還要敲牛皮鼓,吹蘆苼,邊吹邊跳,晝夜不停。苗族的節日,要數"花山節"最為熱烈和隆重。每年農曆正月初二至初六,都要舉辦花山節。在舉辦之前,臘月中旬,花山場的主辦人就在舉行花山盛會的地方,高高地樹立起一根花桿,其上繫著紅藍色彩帶隨風飄揚。苗族人民遠遠望見,到時則不約而來,歡度節日。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畜牧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1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0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畜牧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戶,共鄉村人口29人,其中男性17人,女性12人。其中農業人口27人,勞動力24人。 到2011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9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6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9.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8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明德國小,中學生就讀到辛街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60公里,距離中學9.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10人,中學生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1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4.55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2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人口稀少,沒有交通,水不能保證,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科技素質都有待進一步提高.。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根據本自然村地理條件,大力發展畜牧業,已種植泡核桃1000畝.鐵改泡150畝.組織好勞務輸出.積極發展非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