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影搖紅·辜負天工

《燭影搖紅·辜負天工》是明末詩人夏完淳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以佳期如夢、情人離去、雨敗梨花、風吹柳絮等不如意情事,極力渲染愁怨的氛圍,傳達出傷心斷腸的情緒;下片則描摹當年綺樓畫閣、歌舞歡樂的場面,作為繁華、興盛的象徵,感嘆“市朝更改”後的淒涼。全詞多用對比手法,淒哀低婉,意蘊豐厚,十分含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燭影搖紅·辜負天工
  • 作者:夏完淳
  • 創作年代:明末
  • 作品出處:《明清詞舉要》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燭影搖紅
辜負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佳期一夢斷人腸,靜倚銀釭待。隔浦紅蘭堪采。上扁舟,傷心欸乃。梨花帶雨,柳絮迎風,一番愁債。
回首當年,綺樓畫閣生光彩。朝彈瑤瑟夜銀箏,歌舞人瀟灑。一自市朝更改。暗銷魂,繁華難再。金釵十二,珠履三千,淒涼千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燭影搖紅:詞牌名,雙調四十八字,前段四句兩仄韻後段五句三仄韻。
2.天工:自然形成的工巧,與人工相對。
3.九重:傳說天有九重,因以指天。春如海:形容春光繁麗,浩蕩如海。
4.銀釭(gāng):銀白色的燈盞、燭台。代指燈。
5.紅蘭:蘭草的一種。
6.欸乃:行船搖櫓聲。
7.市朝:本指市場和朝廷,這裡偏指朝,謂朝廷。
8.金釵十二:即金釵十二行,後以喻姬妾或侍女眾多。
9.珠履:珠飾之履,代指門客或有謀略的人。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儘管天工奇巧,春光浩蕩,我卻無心觀賞,辜負了良辰美景。夢中的一晌歡觸動心中愁緒,只好靜靜靠在銀燈前坐待天明。隔水的紅蘭可採擷。坐上小船,聽到櫓聲不禁暗自傷心。梨花帶著雨點,柳絮迎著春風,一番離愁別緒。
回想當年,精緻美麗的樓閣生髮著光彩。早上彈著瑤琴晚上彈著銀箏,欣賞歌舞瀟灑快意。一夕之間改朝換代。暗自銷魂,繁華不再。如此多的侍女和門客都離散了,令人淒涼感慨。

創作背景

順治二年(1645)清兵大舉南下,屠揚州,破南京,福王政權覆滅。詩人眼見南明已亡,天地之大,無處存身,感慨而作此詞。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詞以一個飽經世態炎涼、徹夜孤棲難寐的思婦的口吻,喻寫江山易代、緬懷先朝的感傷。
上片字面是寫思婦傷春懷人的愁緒。“辜負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謂一派惆悵之情,開篇即溢於紙表。“隔浦紅蘭堪采,上扁舟、傷心欸乃”一句,見於南朝梁江淹《別賦》:“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罹霜。巡層楹而空掩,撫錦幕而虛涼。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即思婦見到帶著晨露的紅蘭,倍覺獨宿之淒楚。這幾句詞既是承徹夜未眠麗來的晨景,更是要引發讀者對《別賦》所詠情境的聯想。春景與閨怨,在詞中已完全融為一體。僅就寫思婦愁緒來說,此詞已臻化境,具有很高造詣;而在字句之中,又寄寓著詞人的故國之思,其境婉曲深沉,其情刻骨銘心,更顯示出作者的過人才華。
下片從字面看,是而今孤寂難耐的思婦對昔日繁華生涯的追憶。“回首當年,綺樓畫閣生光彩。”下片的開頭,也同上片的開頭一樣,發出強烈的感慨,定下全片的基調。“朝彈瑤瑟夜銀箏,歌舞人瀟灑。”則是對當年繁華情景的具體刻畫,真箇是徹夜笙歌,風流體態,與今日的孤寂冷落,恰似天上人間。“一自市朝更改。暗銷魂,繁華難再。”寫的是回首當年後引起的感嘆。“金釵十二,珠履三千,淒涼千載。”意謂當年的盛況已一去不返,只留下永久的淒涼。轉眼之間,一切皆空,不得不感慨萬端。上下片合看,此詞的抒情主人公當是流落民聞的豪門歌妓,一生經歷了人世的榮辱升沉。其境遇,酷似白居易琵琶行》中“夜深忽夢少年事”的商婦,在孤棲難眠之際,難免要回首前塵。
此詞的突出特點,就是寄託遙深,明是寫閨怨,實則抒國恨。“一自市朝更改”,實為江山易代。故此詞今昔對比的憂思,遠比慨嘆世態炎涼深廣。《琵琶行》中刻畫的商婦,不過是失意官宦的寫照;此詞中塑造的思婦,則是愛國志士的喻寫。因此,感情色彩強烈,也就成為此詞的鮮明特點之一,幾於句句酸苦,字字錐心。這兩個特點,使得此詞詞氣超邁,境界高遠,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
前人對此詞境界深有理解,況周頤蕙風詞話》評此詞與《蓮社詞》‘雙闕中天’闋,托旨略同。”《蓮社詞》是南宋詞人張掄的詞集,“雙闕中天”是其所作《燭影搖紅·上元有懷》詞的首句。張掄所作,直抒亡國之痛:“馳隙沆年,恍如一瞬星霜換。今宵誰念泣孤臣,回首長安遠。”夏完淳的詞,也寄寓著故國之思,二者確乎“托旨略同”。可見簡單地就字面理解,無法把握夏詞的深意。
但是,夏詞與張詞,在藝術手法上迥然不同。一是深有寄託,一是直言抒懷。有人未把握這一差異,把夏詞也當作直接抒情的作品,以至作出不夠準確的解釋:“這首詞作於南都陷落之後。上片寫故鄉松江的眼前景物,觸目煙花都成愁怨。下片回憶當年南都舊事,綺樓歌吹,都隨逝水。表現出一個青年志士對國家傾覆的無限感傷。”照此講法,夏完淳的故國之思,只因“綺樓歌吹,都隨逝水”而起,簡直大大有損於少年英雄的完美形象。而且,這種講法將寄託遙深的渾融之作,解作直白生硬的淺陋之作,也大大貶低了此詞的藝術價值。只有把該詞看作借思婦哀怨表現亡國之痛,才能更準確更深刻地領會詞意。

名家點評

清·況周頤:“聲哀以思,與《蓮社詞》‘雙闕中天’闋,托旨略同。”(《蕙風詞話》)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研究員孫文光:全詞多用對比手法,上片悲苦,下片(前部)歡樂;上片實,下片虛。上片境界中多“水”(海、浦、扁舟、雨),底色較暗,下片則為綺樓畫閣,光彩奪目。上片寫愁緒,借“春如海”這樣闊大浩蕩的場面和“紅”這樣強烈的色彩作襯托;下片追憶當年的繁華,甚至包括“金釵十二,珠履三千”這樣的綺麗、豪奢在內,都是為了表達芳春如夢的愁苦,為了表達哪怕連最低限度的“繁華”也不可能出現的悲怨,從而表現出詞人對國家傾覆的無限感傷。(《明清詞舉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劉揚忠:全篇寄託遙深,沉哀入骨,充分表現出這位青年愛國志士對國家淪亡的無窮悲愴。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五全錄此詞並評之曰:“聲哀以思,與《蓮社詞》‘雙闕中天’闋托旨略同。”將二詞對讀,不得不承認其題旨相近。但張掄詞雖悲汴京之失、北宋之亡,畢竟他本人還有南宋半壁江山可以托足,故情雖帶幽怨尚不絕望;夏詞寫作時,南明已亡,天地之大,無處存身,故詞情非但哀怨,抑且悽厲而絕望矣。(《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詞曲卷(二):遼金元明清詞》)

作者簡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人。他出生於明朝末年,小小年紀就隨著父親抗清,後來兵敗被俘,慷慨赴死,年僅17歲。夏完淳天資聰明,是陳子龍的學生,5歲通曉“五經”,7歲就能作詩寫文,有“神童”的美稱。著有《南冠草》《玉樊堂集》等,存詞41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