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麥鏽病

真菌型燕麥冠鏽病菌,能侵染多種禾本科植物,燕麥冠鏽病主要發生在燕麥生長的中後期,病斑生在葉、葉鞘及莖稈上。

基本信息,為害症狀,形態特徵,傳播發病,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燕麥鏽病病原中文名:禾冠柄鏽菌燕麥專化型,禾柄鏽菌燕麥變種
燕麥鏽病燕麥鏽病
病原拉丁學名:稈鏽病菌為Puccinia graminis Pers.var.avenae Eriks. et E.Henn.
主要危害作物:能侵染多種禾本科植物
主要為害部位:葉、葉鞘及莖稈

為害症狀

該病包括冠銹、稈銹和條銹3種,遍布國內外燕麥種植區。中國前兩種受害重,且偏南燕麥區受害重。燕麥冠鏽病主要發生在燕麥生長的中後期,病斑生在葉、葉鞘及莖稈上。發病初期,葉片上產生橙黃色橢圓形小斑,後病斑漸擴展出現稍隆起的小瘡胞,即夏孢子堆。當孢子堆上的包被破裂後,散發出夏孢子。後期燕麥近枯黃時,在夏孢子堆基礎上產生黑色的、表皮不破裂的冬孢子堆。

形態特徵

有關專家把它分做10個變種,其中侵染燕麥的為P.coronata f.sp.Avenae Erikss稱禾冠柄鏽菌燕麥專化型。性孢子器生於鼠李屬植物的葉面,銹孢子器生於葉背,夏孢子堆生於燕麥葉背,橢圓形至長條形,大小1.2~2.0×0.8~1.2(mm)。夏孢子淺黃色,球形或近球形,大小18.8~25×15~21.3(μm),壁外具細刺,無側絲。冬孢子堆生在葉背,橢圓形,大小0.6~1.1mm,包被不破裂。冬孢子深褐色,雙細胞,棍棒狀,大小33~62×14~25(μm),頂端具指狀突起3~7個,狀似皇冠,因此稱為冠鏽病。禾柄鏽菌把寄生在燕麥、鴨茅等少數禾草上的稈鏽菌定名為P.graminis Pers.var.avenae Eriks. et E.Henn.稱為禾柄鏽菌燕麥變種或燕麥稈鏽菌。
性孢子器生於小檗葉的兩面,銹孢子器生在隆起的、橙黃色斑點的背面,夏孢子堆生在燕麥稈、葉或葉鞘上,長橢圓形,夏孢子球形至橢圓形,有細刺,淺褐色,大小18~40×15~25(μm),具芽孔4個。冬孢子堆黑色,橢圓形;冬孢子雙胞,棍棒狀,頂部隆起或近圓形,大小28~64×14~24(μm)。

傳播發病

在貴州、雲南則以夏孢子階段進行重複侵染,完成整個周年侵染循環;在山區或雲貴高原,其發生期隨海拔高度上升而延遲;低溫地區始發於4月上旬,5月中、下旬進入盛發期;海拔2000m以上地區推遲20~30天。

防治方法

(1)選育抗病品種如內蒙古的永456,引進的哈里曼、海蒙、羅瑟爾、加拿大西部3號、蓋密涅、加利、羅德納等。此外哈里曼、永456、73~10等抗稈銹。
(2)提前播種,使大田鏽病盛發期處在燕麥的生育後期,可減少損失。
(3)大田鏽病始發期和始盛期及時噴灑20%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或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20%敵銹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隔15~20天1次,防治1~2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