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燕鰩魚)

飛魚(銀漢魚目飛魚科生物)

燕鰩魚一般指本詞條

銀漢魚目(Atheriniformes)飛魚科(Exocoetidae)約40種海洋魚類的統稱,以“能飛”而著名,所以稱飛魚。

飛魚長相奇特,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像鳥類的翅膀一樣。它能夠躍出水面十幾米,能在空中停留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可達400多米。藍色的海面上,飛魚時隱時現、破浪前進的畫面十分壯觀。但飛魚不是飛翔,感覺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狀鰭,其實只是滑翔。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飛魚
  • 拉丁學名:flying fish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條鰭魚綱
  • :銀漢魚目
  • :飛魚科
  • :燕鰩魚屬
  • 分布區域:全世界的溫暖水域
  • 食物:小浮游生物
  • 產子時間:4、5月份
簡介,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繁殖方式,種群分布,飛行秘密,最古老飛魚化石,

簡介

飛魚長相奇特,胸鰭特別發達,像鳥類的翅膀一樣。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整個身體像織布的“長梭”。憑藉自己流線型的優美體型,飛魚可以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運動。它能夠躍出水面十幾米,空中停留的最長時間是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有400多米。飛魚的背部顏色和海水接近,它經常在海水表面活動。常成群地在海上飛翔,形態像鯉魚,鳥翼魚身,頭白嘴紅,背部有青色的紋理,它常常夜間飛行。
飛魚在水下加速,游向水面時,鰭緊貼著流線型身體。一衝破水面就把大鰭張開,尚在水中的尾部快速拍擊,從而獲得額外推力。等力量足夠時,尾部完全出水,於是騰空,以每小時16公里的速度滑翔於水面上方幾尺處。飛魚可做連續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時,尾部又把身體推起來。較強壯的飛魚一次滑翔可達180公尺,連續的滑翔(時間長達43秒)距離可遠至400公尺。

外形特徵

體型皆小,最大約長45公分(18寸),具翼狀硬鰭和不對稱的叉狀尾部。
有些種類具雙翼而僅胸鰭較大,如分布廣泛的翱翔飛魚(Exocoetus volitans)。有些則有四翼,胸、腹鰭皆大,如加州燕鰩(Cypseluruscalifornicus)。
體型較短粗,稍側扁;吻短鈍;兩頜具細齒,有些種類犁骨、齶骨或舌上具齒;鼻孔兩對,較大,緊位於眼前;鰾大,向後延伸;無幽門盲囊;被大圓鱗,易脫落,頭部多少被鱗;側線低,近腹緣;臀鰭位於體後部,約與背鰭相對,無鰭棘;胸鰭特別長,最長可達體長的3/4,呈翼狀;有些種類腹鰭發達;尾鰭深叉形,下葉長於上葉;體色一般背部較暗,腹側銀白色,胸鰭色各異,有黃暗色斑點,或淡黃色,或具淡黃白色邊緣,或條紋。飛魚由於發達的肩帶和胸鰭,以及尾鰭和腹鰭的輔助,能夠躍出水面,滑翔可達100米以上,這種機能使飛魚可以逃避鯕鰍、劍魚等敵害的追逐。

生活習性

飛魚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溫暖海域,以能飛而著名。其體型皆小,具翼狀硬鰭和不對稱的叉狀尾部。飛躍的高度足以使它跳上水面的船隻甲板,船員常在黎明時發現掉落在甲板上的飛魚。飛魚生活在海水的上層區域,是各種兇猛魚類爭相捕食的對象,飛魚的飛行主要是為了逃離捕食者。飛魚並不輕易躍出水面,只有在遭到攻擊或受到輪船引擎聲音刺激的時候,才施展飛行的本領。
飛魚

繁殖方式

飛魚在海中的主要食物是細小的浮游生物,每年的四、五月份,它從赤道附近到我國的內海產“仔”,繁殖後代。它的卵又輕又小,卵表面的膜有絲狀突起,非常適合掛在海藻上。以前漁民們根據飛魚的產卵習性,在它產卵的必經之路,把許許多多幾百米長的掛網放在海中,藉此來捕捉它們,國家有了保護措施,這種美麗的魚類受到了保護。

種群分布

廣布於全世界的溫暖水域,共有8 屬50種。為熱帶及暖溫帶水域集群性上層魚類,以太平洋種類為最多,印度洋及大西洋次之。中國及臨近海域記錄有6屬38種。以南海種類為最多。

飛行秘密

其實,飛魚的“飛行”只是一種滑翔而已。科學家們用攝影機揭示了飛魚“飛行”的秘密,飛魚實際上是利用它的尾巴猛撥海水起飛的,而不是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是靠振動胸鰭來飛行。飛魚在出水之前,先在海面下調整角度快速遊動,快接近海面時,將胸鰭和腹鰭緊貼在身體的兩側,然後用強有力的尾鰭左右急劇擺動,劃出一條曲折水痕,使其產生一股強大的衝力,促使魚體像箭一樣突然破水而出,起飛速度可達18米/秒。出水面後,飛魚立即張開又長又寬的胸鰭,迎著海風以大約15米/秒的速度作滑翔飛行。當風力適當的時候,飛魚能在離水面4~5米的空中飛行200~400米。當飛魚返回水中時,如果需要重新起飛,它就會在全身尚未入水之時,再用尾部拍打海浪,以增加滑翔力量,使其重新躍出水面,繼續短暫的滑翔飛行。顯而易見,飛魚的“翅膀”其實並沒有扇動,而只是靠尾部的推動力在空中作短暫的“飛行”。有人曾做過試驗,將飛魚的尾鰭剪去,再放回海里,由於它沒有鳥類那樣發達的胸肌,不能扇動“翅膀”,所以被剪斷尾鰭的飛魚就再也不能騰空而起了。

最古老飛魚化石

中國研究人員在貴州省發現了一種飛魚化石,它的時間可追溯到約2.4億年前,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飛魚化石。
飛魚化石飛魚化石
中國科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貴州省發現的這種飛魚化石,其生理結構與今天的飛魚十分相近,它在胸部兩側也有寬闊的胸鰭作為“主翼”,此外在腹部還有——對較小的鰭可作為滑行時的“輔翼”。
另一說明其飛魚身份的力證是,它的尾鰭是不對稱的。通常魚的兩片尾鰭大小差不多,呈對稱分布,但飛魚的兩片尾鰭並不對稱,下方的那片要大得多,這能幫助它們在躍出水面時獲得更大的推力。
對這些飛魚化石的測年結果顯示,它們生活在距今約2.4億年前,屬於三疊紀的中期。此前發現的最古老飛魚化石年代在約2億年前,屬於三疊紀晚期,是在義大利和奧地利一帶發現的。因此, 在中國發現的這些化石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飛魚化石。
研究人員說,這種飛魚的體長為153毫米,它們躍出水面後也許可以像今天的飛魚一樣在空中滑翔數十米。
這項發現對於研究古代生態系統變化有重要意義。因為在約2.5億年前,二疊紀結束和三疊紀開始的時候,地球曾經歷過一次嚴重的生物大滅絕, 95%以上的海洋生物都已死亡。但隨後很快就出現了這種飛魚,說明當時海洋里的物種已經很豐富,生態系統從這次大滅絕中恢復的速度可能比原有認識更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