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樂昇平茶園(俗稱燕樂,解放後改為紅旗戲院)是天津第一個專門演出曲藝的茶園,也是班主第一次用包銀(月薪)的方法,將演員招雇、集中的演出場所。從一九一九年開始,到一九四○年前後,這個曲藝茶園興盛了近二十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燕樂昇平茶園
- 俗稱:燕樂
這個曲藝茶園是怎樣興起的呢?一九一八年(民國七年),漢口新市場有個郭經理到天津邀場,演出期限為半年,其收入以包銀計算。當時受邀的藝人有:梅花大鼓藝人金萬昌、連珠快書八角鼓藝人曾振霆、八角鼓藝人群信臣,梨花大鼓藝人晚香玉(藝名),耍壇藝人李景林、還有京韻大鼓藝人白姑娘(藝名)和她的丈夫孫一。
天津曲藝人在漢口新市場的演出每日座無虛席,可說是紅火之極,新市場成為當時漢口曲藝觀眾的注目之地。孫一原是一個商人,他想,如果在天津也象漢口新市場那樣,選擇一個合適場地將眾多的說唱藝人集中在一起,一定可以賺錢。半年後,契約期滿,他們立即返津,到津後由白姑娘出面聯絡藝人,孫一物色演出場地。經過一番籌劃,終於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在天津南市內燕樂昇平茶園正式開業。
解放前,南市號稱“繁華之地”。這裡有著名的天合裕、登瀛樓、同福樓等各大飯莊,那些官商富豪們在此揮金如土,可是就在這些飯莊的周圍卻明窯暗娼叢生。窯主們為了填滿自己的腰包,千方百計從這些婦女身上榨取橫財,還迫她們登場賣唱,以招徠嫖客。象當時南市附近的同慶茶園,南市內的聚華茶園、慶雲茶園、中華茶園和燕樂昇平茶園皆是這些妓女登台之地。當然,到這些茶園來的,除極少數的不軌之徒外,更多的人還是來聽唱消遣的。
從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在“燕樂”興旺的二十來年,這裡成了曲藝藝人的“演兵場”,有的藝人表演藝術日趨成熟,有的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據現在追憶,這階段在“燕樂”登場並卓有成就的藝人有:
武場——踢鍵的譚俊川,耍罈子的郝德亮,耍叉的田瑞祥,戲法有羅文濤和劉文治,空竹有王有田和王魁英父女倆。
滑稽場——滑稽大鼓有架冬瓜、老窩瓜、大茄子、程瘋子(均為藝名),雙簧有皮恩榮、韓鳴彬、孟吉春和姚家父子(姚文彬、姚少彬),說單口戲迷傳的有華子源、口技有張君、沈君。此外,還有郭榮山、韓永先的雙簧拆唱八角鼓。
文場——京韻大鼓有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白姑娘(藝名)、梁小樓、汪金蘭、張翠華。單弦有德壽山、曾振霆、榮劍塵、常澍田。相聲有萬人迷(李德錫)和張麻子(張德全)、張壽臣和陶祖如以及單口閻德山。梅花大鼓有金萬昌、花四寶。鐵片大鼓有王佩臣和蔡桂喜。蓮花落有於瑞鳳、趙蓮青、常旭久、高信權和英姑娘(藝名)。二十年代後期時調進入了燕樂茶園,著名演員有秦翠紅、高五姑、姜二順、趙小福等。
促成“燕樂”興旺的主要原因就是包銀制的出現。
民國初年,這些吃開口飯的藝人,由於生活毫無保障,終日為餬口奔波,而“燕樂”班主孫一效法了漢口新市場郭經理的包銀方法,根據藝人們的技巧和功底,用不同的包銀方法,將演員攏絡到自己的班裡,使藝人們獲得固定收入,生活就有了相對的安定,這樣也就有了時間和餘力去揣摩、提高表演技巧,使表演藝術不斷提高。同時,曲藝也有了個專門演出、實踐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