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地區中生代路內造山作用研究》是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礦系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宋鴻林、張長厚、馬鴻文、孫善平、胡建中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燕山地區中生代路內造山作用研究
- 成果登記號:19970150[08289]
-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礦系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19970150[08289] |
項目名稱 | 燕山地區中生代路內造山作用研究 |
第一完成單位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礦系 |
主要完成人 | 宋鴻林、張長厚、馬鴻文、孫善平、胡建中 |
研究起始日期 | 1992-09-01 |
研究終止日期 | 1995-12-31 |
主題詞 | 造山運動;造山帶;中生代;燕山 |
任務來源 | B |
成果摘要
“燕山地區中生代陸內造山作用研究”屬地礦部八五重大基礎地質研究項目,編號07。目的在於以燕山中西段為例,探究陸內造山帶地質構造特徵、地質演化山作用模式及其動力學機制。通過研究揭示了燕山地區地殼多層式流變結構,即基底及頂部變余糜棱岩帶,固態流變的中間層和脆性斷層的上部蓋層組。中間層代表造山帶早期的伸展構造。通過對北京西山變質核雜岩的研變質核雜岩中心外延25km為一固態流變線(300℃以上古地溫帶區),度敏感性。得出:幔源熱活動系板內造山的觸發因素。燕山地區的構造代緯向構造在中生代的復活;新生代的NNE向太行山構造岩漿帶和不均構造的疊加。首次明確提出變質核雜岩和岩漿底辟等垂向構造在燕山地的意義。燕山區中生代的推覆構造與造山帶前陸推覆構造不同。燕山區源為主的基性和超基性過渡到以殼源為主的花崗岩類。幔源加熱和部分因的主導機制。來自軟流圈基性岩漿的多階段上侵作用,地幔熱隆作用石圈重新活化,系板內造山作用的主導。研究成果處於國內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