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磯口占

《燕子磯口占》是明朝末年抗清名將史可法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前兩句敘述了作者回到故鄉不能見母親的情況;後兩句由此而感慨不能探母的痛心,同時也表達對當時整個國家大局的憂憤。全詩行文簡練,通俗易懂,尾句語出新奇,更表現出詩人無限的念母之情,愛民之意,憂國之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燕子磯口占
  • 創作年代:明末
  • 作品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史可法
  • 作品出處:《史忠正公集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燕子磯口占1
來家不面母2,咫尺猶千里3
磯頭灑清淚,滴滴沉江底。

作品注釋

詞句注釋

1.燕子磯:在江蘇南京市北郊觀音門外長江邊。山石直立江上,三面臨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飛,地勢險要。口占:當場作詩,不起草稿。
2.面母:面見母親。
3.咫(zhǐ)尺:形容距離很近。古代以八寸為咫。

白話譯文

回到家門不見母親的面,咫尺之地好像隔著千里。
燕子磯頭掉下傷心的淚,點點滴滴都沉入了江底。

創作背景

明弘光元年(1645年),崇禎自縊身死後,弘光帝即位,史可法以大學士督師揚州。這時清軍南侵,史可法在江北率師抵禦。適逢駐紮在長江中游的明將左良玉以清君側為由,進攻南京。史可法奉命入援,渡江至燕子磯,而良玉軍已敗退。當時揚州軍情有燃眉之急,關係到王朝的命運,於是他又率軍回江北抗清,而沒能回南京見上母親一面。這首情至文生、口占而成的絕句,便由此而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來家不面母,咫尺猶千里。”詩句感情十分複雜,既可看出作者對母親深厚的感情,對自己不能盡人子之道的內疚,又可以感到他以國事為重的責任感及“忠孝不能兩全”的痛苦心情。較之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情形,更有悲劇色彩。正是滄海橫流,方見英雄之本色。
“磯頭灑清淚,滴滴沉江底。”二句似直接就“來家不面母”一事而發,其實內涵要深得多。作者憂心如焚,他遠不止是對不能探母的痛心,而是對整個國家大局的憂憤。南明危在旦夕,外患內憂。蓋弘光政權成立後,權奸馬士英執政,與東林黨人鬥爭劇烈,而左良玉又從旁發難,造成“窩裡鬥”的一團糟局面。史可法在揚州抗清用盡九牛二虎之力,又怎奈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他在十萬火急之中,居然還奉命“勤王”,形同釜底抽薪。這樣不爭氣的局面,不得不一灑清淚。這就像《紅樓夢》七十回中,探春在大觀園發生“內亂”時說:“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可是古人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呢。”說罷,“不覺流下淚來”。史可法“磯頭灑清淚”,不是憂懼清軍強大,而是為外敵當前,內部離心的狀況感到悲憤。而這種悲憤未易言之,只能借向母親臨風謝罪的由頭,而盡情宣洩了。
“滴滴沉江底”,寫淚灑清江,千古至文。淚水之所以能沉到江底,只有是銅人鉛淚。這就寫出了他感情的分量不輕,形象地表現了他憂國的沉痛深至。“滴滴”、“沉底”四個舌齒音(其中有三個為“雙音”字),更在音情上加以烘托,效果絕佳。總之,無論就思想性和藝術性而言,這首詩都算得上明代五絕的一顆明珠。

名家點評

常熟理工學院人文院教授張浩遜《古小詩精華》:古人稱心情沉重、悲痛之人的眼淚為“鉛淚”。此詩後兩句說“淚沉江底”,正是由“鉛淚”化出。構想的奇特,正表現了詩人無比沉重、悲切的心情。

作者簡介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抗清名將。字憲之,一字道鄰,河南祥符(今開封)人。謚忠靖,清乾隆時追謚忠正。崇禎元年中進士。少年時受東林黨人左光斗的影響,以國事為己任。初任西安府推官,因鎮壓農民起義,升為右僉都御史,在安慶、池州等地堵截農民軍,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崇禎十七年,即在南京擁立福王(弘光帝)即位,成立南明小朝廷。加大學士,稱史閣部。為馬士英等排擠,外出督師揚州。他拒絕清多爾袞的誘降,重新部署軍力,加強戰備。而南明朝廷多方掣肘,不發糧餉,將領間迭起糾紛,史可法收復中原的計畫遭到破壞。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圍攻揚州,他致書母、妻,決心死戰報國,率領揚州軍民死守城池,終因實力懸殊,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城破。城破之時,史可法自刎未死,被清軍俘獲,從容就義。傳世有《史忠正公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