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喜山

燕喜山

燕喜山因燕喜亭而得名。燕喜亭始建於唐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吏部員外王宏中貶連州時所建,大文豪韓愈為之命名,並撰寫《燕喜亭記》。道光二十六年(1847年),書法家戴熙手書《燕喜亭記》刻碑置於亭中。燕喜山因韓愈作《燕喜亭記》而得名。燕喜山現存宋、明、清石刻近40題,其中以宋的題刻最多,有向宗道、陸琮、金傑、李宗儀、張聞、譚粹、韓揭等人的題名,其中以南宋抗金名將張浚,廣南東路轉運使向宗道題名最為珍貴。

燕喜山原是嶺南名勝海陽湖的岸邊,建有許多亭台樓閣,有吏隱亭、十詠亭、君子亭、臥龍亭、等合稱“元豐十二亭”,有崇岳堂,幾之堂等紀念歷史名人的建築。燕喜山還有眾多的天然奇石,如醉翁石、飛燕石、雙劍石等。完全可以說,燕喜山的每一棵樹,每一塊石每一個亭,都蘊含著連州的歷史文化,是連州歷史文化的濃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燕喜山
  • 得名:燕喜亭
  • 始建於:唐貞元十三年
  • 人物:王宏中
歷史悠久的燕喜山,燕喜園林,燕喜山牌坊,燕喜山摩崖石刻,燕喜亭,注釋,

歷史悠久的燕喜山

燕喜1山座落在市區巾峰山腳下,山內古樹蒼蒼鬱郁,奇泉怪石眾多,亭台樓閣遍布,摩崖石刻隨處可見。
連州市番禺路連州中學進入燕喜山,只見一座牌坊高6米,寬6.5米,青磚黃瓦,古色古香,橫批有草書“燕喜”二字,上有一對聯“吏部文章高北斗,連州水石冠南陬”。這是連州人引以為自豪的經典名句。正門外側各有一耳門,耳門上有唐朝吏部韓愈草書“鳶飛”、“鵬搏”。跨過牌坊,回頭一望,橫樑上有“引人入勝”,也有一對聯:“天澤湧泉流入與雙清尋活水,巾峰垂地脈境緣一覽小群山”。
沿著古樸莊重的青石板路往北走數十米,便是鐵城亭。亭雖不大,卻很有紀念意義。1938年秋,日本侵略廣州,國民黨省政府遷往連州, 省政府主席吳鐵城在燕喜山向全省人民發出抗日號召,並題寫“多難興邦”,勉勵民眾,抗擊日寇。次年,州民為紀念吳鐵城這一盛舉,興建了鐵城亭,並把“多難興邦”石碑置於亭中。
與鐵城亭相望的是流杯亭,始建於北宋元祜六年,鄉紳們利用天澤泉的溪流,在亭前的草坪上開鑿了一條婉蜒曲折,形似酒杯的淺渠,泉水從淺渠中平緩流過,官吏文人圍在池邊,仿照晉人曲水流觴的式樣,斗酒賦詩。在池的源頭放下一個酒杯,有時也以桃花代替,任其隨水漂流,杯子漂近誰,誰就飲酒一杯,並賦詩一首。流杯——飲酒——賦詩成了連州文人的雅興,同時也激發了連州文人的詩興,並留下了大量的詩文。明代詩人張碹寫道:“鑿石成渠注碧波,時清偏覺燕遊多。不知今日衣冠會,盛事何如晉永和。花時載酒作春遊,手把花枝作酒籌。醉眼只疑天地小,黃河九曲漲春流”。
再折向南面,見有一巨石,頭尾形神兼備,似巨龍擺尾。上有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的臥龍亭,與之隔路相望的是振鷺亭,亭內有一張在天然岩石上鑿刻的象棋盤,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象棋盤。文革期間被紅衛兵破“四舊”,搗毀了一小角, 使對弈的一方在首發陣容上少了一駕馬車的容身之地。
從振鷺亭拾級而下,就到了聞名遐邇的燕喜亭,《中國名勝詞典》、《中國樓閣亭台》均有記載,燕喜山也因燕喜亭而得名。該亭始建於唐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為吏部員外王宏中所建,是古代官吏文人設宴消閒的場所。六年後,韓愈命名為燕喜亭,取《詩經》“魯侯燕喜者,頌也”之意,並拱《燕喜亭記》。道光二十六年(1847年),書法家戴熙手書燕喜亭記,刻碑置於亭中,1938年,中華國民政府主席棚森題贈燕喜亭楹聯。其實燕喜亭很普通,綠瓦黃檐,飛檐挑角,四根紅柱四個角,占地不過幾十平方米,看來看去也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它的歷史它的文化,令歷代文人反覆詠頌,歷久不衰。在亭的四周石壁上,前賢留下的手跡隨處可見,其中有唐代文學家元結、劉禹錫、韓愈,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南宋宰相張俊、學者張拭,明朝詩人游朴,清朝學者徐琪等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文。也有附庸風雅之徒的“到此一游”之類的石刻。
燕喜山,有很多亭,吏隱亭、十詠亭、君子亭、會友亭、醉翁亭等十幾個。也有很多奇石,醉翁石、飛燕石、金雞石、雙劍石、仙人碗、仙猿石、金龜石等。還有很多名泉,天澤泉、北山古井、廉泉、湧泉、飛練瀑等。每一個亭,每一塊石,每個泉都有其歷史文化。
燕喜山見證了連州歷史,又濃縮了連州文化,它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連州人奮發向上。

燕喜園林

位於連州城東北的燕喜山,幽谷奇石,碧樹清泉,而樹之於石,盤根錯節,眾石之上,又有亭閣相映,這一切構成了清新靜雅的燕喜園林。在燕喜園林中,除了聞名古今的燕喜亭以及古香古色的燕喜牌坊外,還有仰韓橋、振鷺亭、臥龍亭、十詠亭、醉翁石、流杯亭、燕喜山摩崖石刻群、燕喜書院故址、鐵城亭等名勝古蹟。游於燕喜園林,將會使人自然而然地進入一種文景交融的境界。

燕喜山牌坊

古樸的燕喜牌坊豎立在燕喜亭北側約二十米,它是原燕喜書院的大門(燕喜書院創辦於清朝的光緒年間,是燕喜中國小校的前身,而燕喜中國小校後來併入了連州中學)。
牌坊高6米,寬6.5米,青磚黃瓦,古色古香,中門頂上繪有原燕喜中國小校校徽。校徽為平頂三角形,裡邊上部畫有巾峰山輪廓,下部有通心美術字“燕喜”二字。校徽為書畫家楊芝泉所設計。校徽右側有一“燕”,左側有一“喜”。牌坊右門的頂上有“戈飛”二字,左門的頂上有“鵬搏”二字。中門兩側對聯分別為,上聯“吏部文章高北斗”,下聯“連州水石冠南陬”,出自明代進士游朴《游燕喜亭集飲流杯池》一詩,很能概括地表現燕喜山在歷史和風景兩方面的價值和特色。上聯旁邊小注為“明進士福寧游太初燕喜亭詩刻亭右石上字小痕淺風雨剝蝕墨跡半湮今節錄於此”,下聯旁註為“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元旦邑人楊芝泉書”。牌坊背面門頂有“引人入勝”行書大字,中門二聯為“天澤湧泉流入與雙清尋活水,巾峰垂地脈境緣一覽小群山”。

燕喜山摩崖石刻

坐落在連州市區巾峰山腳下的燕喜山,林木蒼鬱怪石飛泉,摩崖石刻隨處可見。燕喜山摩崖石刻歷史跨度千年,這也延伸出一種“燕喜文化”。連州文史愛好者張仁敏多年潛心研究燕喜山石刻,他認為,從石刻分布的數量和時空關係上大致可以解讀不同朝代文化歷史的盛衰。
其中有一處隱藏在泉眼之上的石壁,它就是有名的“廉泉之源”。北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文學家周濂溪任廣東提刑時,在燕喜山石壁上題刻“廉泉之源”四字,長寬均約2尺,字裡行間所倡導的官廉清正,古時是官員到連州上任的必訪之處。
在文史學者看來,以摩崖石刻和歷代亭台為特色的燕喜山見證了連州歷史,又濃縮了連州文化。但可惜的是,這些石刻飽受風雨侵蝕、寄生物的纏繞,加上其他原因的破壞,燕喜山石刻面臨著保護難題。據當地文化部門統計,目前有20處燕喜山摩崖石刻的字跡已經難以辨認,其中不乏唐宋名家之作。而現存的80多處石刻,也都逐漸風化模糊。
1981年,燕喜山摩崖石刻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規定以石刻本體為中心向外延伸50米禁止建設破壞。但當地文史工作者介紹,燕喜山一些珍貴的石刻和古老建築在過去遭到破壞,尚未恢復。
連州中學前副校長張仁敏說,燕喜山石刻周邊的樹木、青苔和寄生物都容易蓄積雨水,並產生分泌物,這是摩崖石刻的頭號大敵,但燕喜山的古樹青苔、亭閣流水本就和石刻相互依存,如果把這些東西全部清除掉,石刻也就沒有了生命力和依託,探索保護摩崖石刻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工作。
連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透露,要搶救摩崖石刻,需用特殊的材料對石刻進行沖洗,然後用紅漆重新填好,再輔以防腐化、氧化和風化的相關化學藥劑,以避免日曬雨淋、灰塵、寄生物等對石刻的侵蝕,如能在石刻旁建廊式涼亭則效果更佳,按照這個方案石刻大約可以保50年無憂。
燕喜山因韓愈作《燕喜亭記》①而得名。那裡現存宋、明、清石刻17題,其中以宋的題刻最多,有向宗道、陸琮、金傑、李宗儀、張聞、譚粹、韓揭等人的題名,俱在熙寧、元豐間。南宋抗金名將張浚題名,鐫於紹興十九年(1149年)。題名云:“紫岩張浚攜子拭游燕喜亭。陽山唐斌、陸宗諤、歐陽獻可、歐陽相,武夷□翔,湘僧元真,蜀僧宗范、大祁同來。皇宋己巳清明前一日浚書。”張浚,漢川綿竹(今四川綿竹)人。進士出身。建炎三年(1129年)任知樞密院事,力主抗金。紹興五年為宰相。他於諸將中重用岳飛、韓世忠。秦檜執政後,被貶連州居住。其子張拭字敬夫,南宋學者,隨父至連州貶所,築室研經於巾峰山下,並講學於斯。作有《連州八詠》詩。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進士刑部郎中游朴游燕喜亭詩刻,其中“吏部文章高北斗,連州水石冠南陬。”兩句,很能概括表現燕喜山在歷史和風景方面的價值特色。邑紳楊芝泉揮寫了這兩句詩,作為燕喜山牌坊的門聯。

燕喜亭

座落在連州城燕喜山上,築於唐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為唐朝吏部員王宏中所建,是重檐四方亭,當時稱為宴喜亭,為地方官員設宴消閒的場所。六年後,韓愈到連州議事復題名為燕喜亭,並撰《燕喜亭記》,現在碑文仍立於亭內。燕喜亭四周怪石嶙峋,古樹蒼鬱,盤根錯節,歷代文人的詩文石刻隨處可見。附近有:唐元和年間劉禹錫被貶連州刺史時所建流杯亭;宋代所建的臥龍亭、振鷺亭等。

注釋

①《燕喜亭記》,朱子《考異》:“燕或作宴。” 廖本題註:“王弘中,名仲舒,自吏部員外郎貶連州司戶參軍。亭在連州,公為陽山令時作。陽山,連之屬邑雲。” 洪興祖《韓子年譜》:貞元二十年,“公在連州有王弘中《燕喜亭記》。” 方崧卿記此《記》石本云:“亭在連山郡城北之五里惠宗寺後(按:亭在今連州城東),蓋景常、元惠者昔居於此也。碑已四刻,然猶故本也。碑後題云:‘唐貞元二十年,會昌五年、宋鹹平六年、康定二年四立石。”
1燕喜:同“宴喜”,宴飲喜悅。《詩》:“魯侯燕喜,令妻壽母。” 以上言亭之得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