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丹留樊將軍

燕丹留樊將軍

這是一篇短片古文,講述燕國太子姬丹,在危險下收留樊將軍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燕丹留樊將軍》
  • 作品出處:《資治通鑑·周紀》
原文,翻譯,重點字詞,背景知識,

原文

燕太子丹怨王,欲報之,以問其傅鞠武。鞠武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媾匈奴以圖秦。太子曰:“太傅之計,曠日彌久,令人心惽然,恐不能須也。”頃之,將軍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諫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於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所在乎!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願太子疾遣樊將軍入匈奴。”太子曰:“樊將軍窮困於天下,歸身於丹,是固丹命卒之時也,願更慮之!

翻譯

燕國太子姬丹怨恨秦王嬴政,想要實施報復,為此徵求太傅鞠武的意見。鞠武建議太子 丹西與韓、趙、魏三晉訂約,向南與齊、楚聯合,北與匈奴連合,賴此共同圖謀秦國。太子丹 說:“太傅的計略雖好,但要實現它卻是曠日持久的事情,令人內心迷亂糊塗,恐怕不能再等待了。”不久,秦國將領樊於期在本國獲罪,逃到燕國。太子丹接納了他,並讓他住下。 鞠武規勸太子丹說:“僅憑秦王的暴虐以及對燕國積存的憤怒、怨恨,就足以令人寒心的了,更何況他還將獲悉樊將軍被收留在燕國了呢! 這就等於把肉棄置在餓虎往來的小道上。 希望 您儘快將樊將軍送到匈奴去!”太子丹說:“樊將軍困苦不堪,歸附於我,這本來就是我應當捨命保護他的時候了,請您還是重新考慮一下其他的辦法吧!”

重點字詞

報:實施報復[v.]
南:向南[狀語]
媾:連合[v.]
圖:圖謀[v.]
彌:滿
惽:內心迷亂糊塗
須:等待[v.]
頃之:不久
得罪:獲罪
之:到v.]
舍:讓...住下[v.]
委:丟棄[v.]
蹊:小道[n.]
遣:送回[v.]
窮困:困苦不堪
固:本來
命:性命[n.]
卒:完畢,終結
更:改變[v.]

背景知識

燕太子丹策劃的刺殺行動以失敗告終,在這次歷史事件中,荊軻、高漸離、田光、太子丹、樊於期、秦舞陽、秦王等歷史人物,共同出演了一場話劇,給中國歷史留下了說不完的話題,給中國文化塗抹了慷慨悲涼的美學光彩,給中國人格精神注入了些許男兒血性。
太子丹策劃刺秦,一開始就遭到了他的老師鞠武的反對,鞠武給太子丹的建議是,繼續尋求列國的支持和合作,結成統一戰線,甚至尋找北方匈奴(這是異族)的支持。統一戰線之不能寄以希望,已被無數事實證明。與匈奴合作,方式無非是許以財帛,類似今天之僱傭軍。燕國有無財力滿足匈奴兵的需要是一個大問題,匈奴在中原內地能否戰勝秦兵更是大問題。更重要的是,公元前771年申侯借西戎兵攻破鎬京,殺了周幽王,西戎不肯撤軍,導致了周王朝東遷雒邑,此後向異族借兵一直為正統觀念所不容,視之與叛國無異。當時,周朝已被秦滅,但內外(夷狄華夏)之界限恐怕還沒有消弭,所以即便匈奴的兵可借,燕國也要冒更大的政治與道德風險。
司馬光認為:“燕丹不勝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輕慮淺謀,挑怨速禍,使召公之廟不祀忽諸,罪孰大焉!而論者或謂之賢,豈不過哉!”聽話聽音,司馬光的意思,是把燕國滅亡的責任推在了太子丹輕舉妄動上。派刺客不是國家間進行政治鬥爭的正途,其“輕慮淺謀”,太子丹也不是不知道,但形勢是,鞠武所說的組織統一戰線尚被認為“曠日彌久”,遠水不救近火,而司馬光給燕國開出的救國藥方則更是離譜:“夫為國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禮,懷民以仁,交鄰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節,百姓懷其德,四鄰親其義。夫如是,則國家安如磐石,熾如焱火,觸之者碎,犯之者焦,雖有強暴之國,尚何足畏哉!丹釋此不為,顧以萬乘之國,決匹夫之怒,逞盜賊之謀,功隳身戮,社稷為墟,不亦悲哉!”通篇的大道理,好像讓人無從辯駁,其實是大而無當。當強敵壓境,尋求鄰國緊急援助尚來不及時,你讓他按照儒家的聖賢學說,把官員選拔好,把政治搞好,把人民搞掂,把鄰國勾兌好……就像對一個正在接受急救的病人說:你應該注意營養、加強鍛鍊、飯前洗手、不喝生水、不吸菸、不飲酒、早睡早起、和女人做愛帶好安全套,這樣就會“安如磐石”,百病不侵,更不用到
醫院等死。如果燕國能修煉到“安如磐石,熾如焱火,觸之者碎,犯之者焦”的境界,不用你廢話,他也肯定不會花銀子請刺客玩兒命。
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標準向來都是多重的。從今天看,如果從人道的角度看,燕太子丹最好的行動是舉國投降秦國,以避免戰爭,傷及無辜;從保留氣節的角度看,如果寧死不降,臨死前奮力一拼,甚至自殺性地以卵擊石,也值得稱頌;而拋開歷史的可能性,以僵化的教條苛求他人應該如何如何,正是我們常說的,站著說話不腰疼。也許,司馬光的這番話,其實是說給北方有遼、金壓境的宋家皇帝哥哥聽的,雖然不符合燕國的實際,但或許符合宋國的實際也未可知。宋朝以武人篡奪而軍備不振,經濟繁榮而國力積弱,與“任官”、“政立”、“懷人”、“交鄰”等等關係也不大,宋鑒唐藩鎮之禍走得過遠,輕視將卒恐為主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