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位置,現狀,石窟雕像曾遭破壞,傳說石坑水治眼疾,縣誌收錄燒窯峪石窟,年代考證,宗教背景,
位置
從延慶縣龍慶峽景區驅車向東北行,沿途看到了蜿蜒的群山,路邊的牌子顯示,已經抵達燒窯峪村。《光緒延慶州志》卷之下《山川》記載:“燒窯峪在永寧北三十里。”村子建於明代,據稱當時是燒炭的場所,所以得名燒窯峪。
現狀
石窟雕像曾遭破壞
出村向北百十步就開始爬山。抄近途,沿山脊,道崎嶇,路狹窄,有些路段僅一尺多寬。周圍的山分別叫椅子圈、鳳凰山,還有將軍帽、半塊豆腐山。附近山上還有瀑布,落差約二三十米。大約走30分鐘,來到饅頭山的半山腰,陡直的崖壁從東至西水平排列著三座石刻洞窟,東殿不大,面闊約三米五,進深三米三,高兩米。殿內石台上並排供奉著三尊造像,均寬衣博帶,趺坐。中間造像雙手合於腑前,兩側一像手持石杵,一像手持法器。李書記介紹:這是三官殿。上世紀70年代初,村裡的年輕人“除四舊”,把石像推到山下,一尊損壞嚴重,另兩尊也倒在深壑之中,身首異處。1997年夏天,村里年輕人把三尊雕像請回殿里,後又泥塑了頭像。 與東殿相隔數米就是中殿,洞窟坍塌嚴重。殿前有一塊從崖頂塌落的巨大岩體。李書記說:1947年,家在燒窯峪的幾名游擊隊員為躲追捕,藏身中殿內,遭到國民黨部隊炮擊,大殿頂部上方被炸塌,砸毀一尊神像。中殿面闊四米八,進深兩米一,高兩米。內有石像11尊,一字排列,高低有序。中間一尊最高,端坐石台上,身著鎧甲、玉帶,左手放於左腿之上,掌心向上掐訣,右手空握,只可惜頭像殘缺,不知面部表情。 村里老人認為這是真武大帝塑像,洞窟也叫真王殿。左右兩側各侍立5尊神像,上首5尊有的手托貢品,有的做出服侍狀,神情虔誠;下首5尊面目威嚴、凶煞。從人物形象上看,有金童玉女、龜蛇二將、雷公等諸神,其中以尖嘴、鷹爪、左手執楔、右手執槌的雷公形象最為突出。
傳說石坑水治眼疾
西殿俗稱娘娘殿,面闊三米六,進深一米九,高兩米三。殿內共雕有10尊石像,有兩尊破損較嚴重,其餘保存尚好,有侍女、書吏等雕像。正面石台上有像3尊,均為中年婦女,形象端莊,約半米高,坐式抱手,目視前方。中間石像抱手,掌心環出一孔,上可插香。從形象上看,似為碧霞元君、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等神。傳說眼光娘娘主光明,治眼疾,進而又演化為無所不治。李書記說,村里也有類似傳說,在附近娘娘廟的石台上,有一深25厘米、直徑30厘米的水坑,當地村民如果眼睛有疾,取石坑裡水蘸蘸即可治癒。 中西兩殿雕刻精細,人物造像比例適當,造型美觀,表情各異,栩栩如生。而東殿雕刻線條簡約流暢,不飾雕琢。只可惜,山石並不堅硬,石像多有風化,靠近洞口的高浮雕石像已與石壁持平。東殿石窟一側,石壁上刻有碑文,字跡早已漶漫不清。據說早年間潑上水能看出有“萬曆七年”等字樣。通過洞窟殿頂雕刻出的仿木斗拱、斗拱下的蓮花圖案及雕像所戴的頭飾等來看,似為明代所作,而有的雕像人物的面部特徵又有異域人的相貌,也許年代要比明代更早。
縣誌收錄燒窯峪石窟
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延慶縣誌》上記載:燒窯峪石刻“初步確定為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鑿刻”。而1981年出版的《延慶縣地名錄·名勝古蹟》中另有記錄:“佛爺殿 燒窯峪北山上 傳為唐建。”延慶縣文物管理所的劉所長曾做過碑文的拓片,並請教過市文物局一位專家,專家初步認為是遼代石刻。劉所長確認,燒窯峪摩崖石窟,是目前北京地區已發現的道教題材規模最大的一處。目前,文物部門已經為石像修建了鐵柵欄,並委託當地村民妥善保護。
年代考證
在東側三官殿西岩壁上還保存著一處高0.9 米、寬0.61 米的摩崖石刻,字跡模糊不清,隱約可以看出有“萬曆”等字,可能記述了石窟的開鑿年代。
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延慶縣誌》上記載:燒窯峪石刻“初步確定為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鑿刻”。
1981年出版的《延慶縣地名錄·名勝古蹟》中另有記錄:“佛爺殿 燒窯峪北山上 傳為唐建。”
延慶縣文物管理所初步認為是遼代石刻。
宗教背景
明朝初期,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取了皇位。傳說在燕王的整個行動中,真武大帝都曾顯靈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後,即下詔特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大規模地修建武當山的宮觀廟堂。同時,永樂皇帝還宣揚自己是‘真武’的化身,據說武當金殿真武金像,即按朱棣相貌塑成。在帝王的推崇下,真武信仰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
傳說中,以真武大帝為中心,形成了龐大的神仙譜系。金童(周公)玉女(桃花女)、水火二將為侍神,青龍、白虎為護法神,王靈官、五百靈官、六甲神將、雷部諸神、趙公元帥、關天君、溫元帥、馬天君等為役神,聖父、聖母、斗姆為尊神等。這一譜系將天堂、地獄、鬼魂世界的各種神靈包容在一起,成為一個具有無限法力、無所不能的神仙體系。燒窯峪中殿容量有限,且雕像大多風化嚴重,很難辨識,從形象上初步分析,在真武大帝兩側分別侍立有金童、玉女、龜、蛇二將、雷公等諸神。其中以尖嘴、鷹爪、左手執楔、右手執槌的雷公形象最為突出。
碧霞元君信仰是泰山信仰的重要內容之一。碧霞元君的來歷也十分複雜,有黃帝所遣玉女說、簡狄說和原始部落首領說等,一般來講,道教認為她是東嶽大帝的女兒,又稱為泰山奶奶、泰山老母。農村中常見的娘娘廟、奶奶廟等大多是為祭祀碧霞元君而建。“碧霞元君”封號始於宋代,明清時期有關碧霞元君的信仰得到較快發展。
燒窯峪石窟供奉的碧霞元君、眼光娘娘、送子娘娘, 其神三位一體[2] 。或說皆為元君化身,或說系三姊妹, 或說眼光、送子兩神為元君的下屬。傳說眼光娘娘主治眼疾,又演化為無所不治。史載明神宗之母曾患眼疾,遣官禱神得愈,特鑄金闕、銅鐘答謝神恩。至今仍有不少香客於神前討香灰作“藥引子”。也有說眼光娘娘主光明,延伸為主宰人的前程,所以求富求貴求平安者不乏其人。而延慶燒窯峪也有類似傳說,在娘娘廟的石台上有一深0.25 米、直徑0.3米的水坑,當地的老鄉傳說,要是誰眼睛有毛病了,直接在坑裡取點水就可以治癒。“送子娘娘”,顧名思義即賜子的神,而且她還能保佑兒童健康成長。
碧霞元君作為泰山神體系中的一員,掌管著人間的生老病死,旦夕禍福,而尤為滿足女性信徒信仰的需要,成為古代婦女的守護神。燒窯峪娘娘殿除供奉三位娘娘外,還供奉著三位娘娘的侍女和書吏。
明清時期道教雖然逐漸走向衰落,但在皇家和民間道教信仰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尤其是明代嘉靖皇帝篤信道教,在某種程度上也推動了道教的發展。延慶地區至今仍然還保存著十多處真武廟、多處泰山廟、三官廟遺蹟,在千家店朝陽寺、花盆關帝廟等處至今依然保留著娘娘信仰習俗。此外,在延慶地區還有很多奶奶頂、奶奶廟、娘娘廟之類的古地名。這些古蹟雖然沒有燒窯峪摩崖造像完整,但從另一側面也反應出延慶地區明清時期道教傳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