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舞(青田魚燈舞)

燈舞(青田魚燈舞)

燈舞(青田魚燈舞),浙江省代表性的魚燈類傳統民間舞蹈,主要流傳於浙江省青田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青田魚燈舞是青田漁文化和民間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明代開國功臣劉基曾將青田當地魚燈中魚的種類和數量加以發展,同時以大量陣圖融入其間,由此形成帶有軍事操習風格的青田魚燈舞。青田魚燈舞的道具呈現出以田魚為主的淡水魚形象,舞蹈動作根據魚的生活習性設計,演出時以鑼、鼓、鑔、鈸等為伴奏樂器,演員包頭巾、系腰帶、扣護腕、打包腿,打扮得與古代武士相似。青田魚燈舞再現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魚兒的習性,體現出青田人民對五穀豐登的期盼以及對太平盛世的渴求。

2008年6月7日,燈舞(青田魚燈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4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燈舞(青田魚燈舞)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遺產編號:Ⅲ-45
  • 申報地區:浙江省青田縣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藝術風格,動作特徵,人員配置,表演道具,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青田魚燈舞的發展大致可分為草創時期、雛形時期、成型時期、成熟時期和輝煌時期。
草創時期
古時,青田先民在稻田中養魚,收成時以魚飯祭祀天地神明,形成“嘗新飯”習俗,這是產生魚燈的源泉。《青田縣誌》中有記載:“上元節市巷皆懸燈。”自唐朝置縣以來,每逢春節、元宵等重大節日,青田先民都有在自家門口掛彩燈、貼對聯的習俗。
燈舞(青田魚燈舞)
青田魚燈舞
到了南宋時期,掛魚形燈的習俗在青田更加盛行,但當時的魚燈還是魚形的燈籠,尚未形成魚燈舞,只是草創時期的青田魚燈舞,可以視為青田魚燈舞的起源。
雛形時期
元朝時期,魚形燈籠已經演變為一種舞蹈,但沒有隊形和規定動作,更沒有表現淡水魚生活和習性動作的內容,均是即興表演。
成型時期
青田魚燈舞的成型與劉基的參與、整理、發展是有很大的關係。元朝末期,群雄竟起,青田南田人劉基建議朝廷派兵剿滅海盜方國珍。方國珍感到害怕,但又敬重劉基的才華和為人,於是派人以重金邀請劉基入伙,遭到劉基的拒絕。事後,劉基為防方國珍報復,在家鄉暗地招募義兵,將軍事十大陣圖融入魚燈舞,以舞魚燈的形式操習兵陣,並設計舞蝦和舞豚燈者模仿探子(偵察兵),可到處竄探。為了鼓舞士氣,特在魚燈舞行列中增置一盞三足的金蟾燈,以示蟾宮折桂,成功在望,同時也增加了燈舞人數和魚燈盞數。
成熟時期
1952年,青田縣文化館聘請鶴城鎮農業隊張岩東為教練,挑選了一批青年農民和青田建築公司工人,組成了工農魚燈隊。經過文化工作者和專家的培訓,青田魚燈舞改變了在村落、庭院中小舞小鬧的原始格調,開始向規範化、藝術化方向發展,青田魚燈舞從此進入成熟時期。
輝煌時期
燈舞(青田魚燈舞)
青田魚燈舞
1995年,浙江省文化廳在金華市舉辦“中國優秀民間廣場舞蹈展演”,青田縣文化部門以鄉鎮文化員為主要隊員,組織了一支魚燈隊前往參演。演出雖然不是很出色,卻激發了青田魚燈舞重現光芒的熱情,吹響了進入輝煌時期的號角。從此,青田魚燈舞幾乎每年都在全國性重大文化交流和慶典活動中亮相,成為新聞媒體爭相報導的“香餑餑”,也為青田縣爭得了許多榮譽。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每逢喜慶節令,青田鄉村的民眾都要進行魚燈舞表演。屆時領隊手舉長柄大紅珠,參演者各舉魚燈一盞,按舉紅珠者所吹哨子的指揮走出各種陣圖。表演開始時多用“進門陣”,行進時以“編籬陣”為基本陣圖,高潮時則分出“春魚戲水”“夏魚跳灘”“秋魚戀滸”“冬魚結龍”等陣圖,最後以“鯉魚跳龍門”結束。

藝術風格

青田魚燈舞是紮根在青田鄉土的山水中產生、發展起來的,具有與鄉土文化一脈相承的四大風格。
淳樸的鄉土民俗風格:民俗活動是青田魚燈舞產生的母體、成長的搖籃、發展和壯大的載體;反過來,青田魚燈舞是眾多民俗的表現形式。同時,通過春節、元宵期間懸掛魚燈、舞魚燈等民俗活動,傳遞著人們的美好願望。
獨特的軍事操習風格:青田魚燈舞按照軍事陣圖不斷變換隊形,它首先以“進門陣”(單龍噴水)進場,變“進門陣二”(雙龍噴水陣)包圍“敵人”,再走“四角循”消滅“敵人,整套舞蹈具有鮮明的軍事操習風格。
豐富的陣圖變化風格:陣圖的流動和變化俗稱“走陣”,是青田魚燈舞的主要表演方式,其陣圖共有一百多種,通常帶有鮮明的文化寓意,如“鯉魚跳灘循”,外圍四角是兩魚小跳躍相交,中間是兩魚高躍,雙手將燈舉高“派”過去相交,表示鯉魚勇敢跳灘;又如“戲水陣”(即“春魚嬉水”),表現魚兒在春水中嬉戲的歡樂場面。
灑脫的人魚合一風格:魚是有靈性的,藝人操舞魚燈,不能等同於一般的道具舞,必須賦予魚燈以生命,把魚燈舞活。因此,青田魚燈舞藝人要把自己的精神融入魚燈之中,做到人魚合一。

動作特徵

青田魚燈舞主要模仿的是淡水魚的習性動作,“春魚戲水”時,舞者參照“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等陣式,演繹兩魚頻頻相交、時時“泛白”(具體動作為雙手握住燈柄,小跑步,將魚燈劃向一側,使魚燈側倒,魚腹向上)、跳躍搖擺的情景。“夏魚跳灘”時,外圍舞者做小跳躍,中央舞者做大跳躍,互“派”(青田方言,即掄起並舉過頭頂,再向前劈過去。只有將燈“派”過去、“派”得圓,才能體現魚燈翻滾的韻味)相交而過,演繹魚群躍過湍急灘流的景象。“秋魚戀滸”時,舞者均以弓箭步,將燈朝向中間側身貼地“泛白”,做搖頭擺尾之狀,蝦、豚二燈點綴其中,時嬉時鬧。“鯉魚跳龍門”是整個舞蹈的高潮,在鼓點聲中,眾魚依次高越跳過由雙珠組成的“龍門”,立即左右“泛白”,沉入水底。“冬魚結龍”是高潮後的尾聲,魚兒抱團成群,沉入深潭,抵禦嚴寒,寓意不管能否跳過龍門,族人都要團結一致,同心同德。
燈舞(青田魚燈舞)
青田魚燈舞

人員配置

青田魚燈隊一般有單珠和雙珠兩種,單珠領隊的隊伍人數為奇數,以十五人、十七人、十九人、二十人為一隊;雙珠領隊的隊伍人數為偶數,以十六人、十八人、二十人、二十二人為一隊。有些魚燈隊少於或多於這些人數,也有單珠領偶數或雙珠領奇數為一隊的。總之,因各地情況不同,青田魚燈隊在人數上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和固定的模式。
青田魚燈舞表演時,以長柄紅珠為領隊,佇列中龍頭魚身的紅鯉魚稱為“龍魚”(也稱“頭魚”)。奇數隊有兩條“頭魚”,偶數隊有兩條“頭魚”、兩條“二魚”。“頭魚”緊跟領隊的紅珠,“二魚”緊跟“頭魚”,“二魚”後面依次跟著鮶魚、鰱魚、草魚、鯽魚、田魚、塘魚、石斑魚、膂甲魚、金魚、青龍魚、灘婆、蝦、河豚、金蟾、蟹,後來,金蟾和蟹已不常見。

表演道具

青田魚燈舞的主要表演道具為魚燈,青田魚燈多模仿江河溪澗中鯽魚、草魚、鰱魚、塘魚等淡水魚類製成,魚燈主要用杉木作燈柄,竹篾扎骨架,皮紙糊魚身,彩紙貼魚鱗。整個魚燈著色大膽,色彩以金紅翠綠為主,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青田魚燈舞的陣圖風格特色鮮明,對其他舞蹈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青田百鳥燈、百獸燈、龍鳳燈、走馬燈等傳統民間燈舞藝術就從青田魚燈舞中吸收了部分舞蹈陣圖,如“四角循”“剪刀陣”“雙龍噴水”“單龍噴水”“燒香陣”“跳龍門”等。
傳承狀況
在現代商業文化的衝擊下,傳統的青田魚燈舞開始走向衰落,表演技藝、道具製作、音樂伴奏等方面的人才日漸減少,急需保護。
傳承人物
郭秉強,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燈舞(青田魚燈舞),浙江省青田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青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獲得“燈舞(青田魚燈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保護單位青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99年,青田魚燈舞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聯歡晚會”以及“首都國慶遊園演出”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2003年,青田魚燈舞赴西班牙參加了“中西建交30周年暨青田民間藝術節”演出。
2008年,青田魚燈舞參加了北京奧運會天安門廣場文化活動區演出。
2010年,青田魚燈舞參加了上海世博會浙江周“潮湧浙江”民間藝術展演。
2011年,青田魚燈舞參加了中國第八屆殘疾人運動會開幕式演出。
2015年6月8日,在米蘭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日慶祝活動中,11位義大利青年表演了青田魚燈舞。
榮譽表彰
2000年,青田魚燈舞獲得“浙江省廣場文化藝術節暨全省廣場民間舞蹈大賽”金獎。
2004年,青田魚燈舞獲得“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和中國“第十三屆群星獎舞蹈大賽”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