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舞(蘇家作龍鳳燈舞)

燈舞(蘇家作龍鳳燈舞)

燈舞(蘇家作龍鳳燈舞),河南省博愛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蘇家作龍鳳燈舞古已有之,清代就有以燈為道具舞出文字的記載。每逢年節(尤其是元宵節)或祈雨、祭祀、乞求豐收等儀式,宮廷和民間往往都會進行燈舞表演。燈舞表演形式豐富,一般在夜晚以群舞方式演出,聲勢較大。演員邊走邊舞,隊形不斷變化,舞蹈過程中還施放煙花爆竹,場面蔚為壯觀。這種民間舞蹈樣式多出現於漢族地區,同時也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流行。

2008年,燈舞(蘇家作龍鳳燈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4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燈舞(蘇家作龍鳳燈舞)
  • 批准時間:2008年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河南省博愛縣
  • 遺產編號:Ⅲ-45
  • 別名:蘇家作龍鳳燈舞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編修的《毋氏族譜》記載:“清道光六年,族人毋黑旦創製龍鳳燈,名震清化。”“清化”即今博愛縣城。龍燈傳人毋黑旦,根據“丹鳳朝陽、龍鳳呈祥”等民間傳說,將“鳳燈舞”大膽融入“龍燈舞”,結果在那年的“大耍燈”(古時六十年一次大耍燈)中,“龍鳳共舞”贏得了“耍燈魁首”。1994年《河南文藝年鑑》記載:“舊時演出,常由大姓推選會首、總執舞燈之事,每戶以人丁和收入多少繳納所需費用。”自此,蘇家作龍鳳燈舞最終形成。

舞蹈特色

流程
博愛縣正月十五玩花燈由來已久,蘇家作的民間藝人也沿此舊俗,多在元宵節期間演出,每年進入臘月,便開始對龍鳳燈道具進行修補、纏扎和彩繪;春節過後,開始訓練;正月初十左右,先在村中預演,到正月十四前後,便開赴縣城參加會演,正式演出約持續三、四個晚上,始告結束。
燈舞(蘇家作龍鳳燈舞)
蘇家作龍鳳燈舞
特色
蘇家作龍鳳燈舞通常在元宵節及農曆二月十九期間表演,演出時雲霧縹緲,龍環鳳繞,還有彩雲燈、荷花燈等多種伴舞燈穿插其間,多以節令習俗、民間故事、歷史典故、吉祥喜慶等為表演內容,舞蹈動作粗獷奔放。
火神廟廟會期間。龍燈文化會將附近村落的人們團結起來,並在方圓十幾里之內形成一個祭祀圈,按姓氏組織龍燈隊,參加龍燈廟會。龍燈隊的號召力很大,全村的成年男子都有參加的義務,舞龍的人也以此為榮。全村人不分男女老少,悉數觀摩。蘇家作人正月十三開始試燈,家家點路燈,有散燈也有排燈,正月十五下午到祠堂完成最後的扎燈,然後到各家祠堂祭祖。傍晚時分,一行人則開始敲鑼打鼓,由祠堂出發,前街的龍到后街舞,后街的龍到前街舞,每條街都舞自己的龍,給大家拜年,再匯到一起比賽,看誰的龍好。

文化特徵

蘇家作龍鳳燈舞是中國民間舞蹈的組成部分之一,是當地歷史發展和藝術創新的結果,表現了當地人民的文化傳統、審美觀念、處事及思維方式,有其別具一格的文化特徵。
1、意象的造型觀念,蘇家作龍鳳燈舞主要道具花燈的造型受意象思維觀念的支配,從具體形象符號把握抽象意義。在製作過程中總是以人的意識為主體,體現人的審美需要。村民在製作花燈的時候,為表達喜慶的氛圍,將人與動物交織在一起,以人賦予的美好寓意為前提進行表演。《蝙蝠鬧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一劇目取“蝙蝠”的諧音寓意“福”,以“蝠”氣綿長為村民賀壽,包含著對鄉親鄰里誠摯的祝福。而蚌燈、蜘蛛燈、荷花燈、麒麟燈等伴舞燈把動植物賦予人的靈性,將生命形象藝術化表達,在製作時也是只求“心裡想的,眼裡看的,該添添,該減減,好看就行”,在造型上無拘無束,不強求細節。
2、萬物有靈觀,蘇家作龍鳳燈舞最初並不僅是為表演而表演的,更多的是為了娛神,充滿了對神靈及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對精神的寄託,滲透著對神靈拯救萬物的期盼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其本質上是人們對己身之外自然力量的神化, 是人們的一種情感寄託和心理崇拜;認為只有超自然的物種才能象徵神靈的超凡力量,才能主宰吉凶禍福,龍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龍是四靈之首,掌控風雨,法力無邊;鳳乃百鳥之尊,象徵天下吉祥太平,是中華民族信奉和膜拜的圖騰。 龍鳳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中最為久遠、延續時間最長、最具代表性及神秘色彩的文化現象之一。龍與鳳是先民對己身之外的自然力量的神化。自古龍代表男性,鳳代表女性,龍鳳身上體現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共進的精神品格。 蘇家作龍鳳燈舞本質上是一種圖騰舞蹈,它的產生以及深受人們喜愛和推崇的原因,便是龍鳳圖騰在人們潛意識中作用的表現。蘇家作龍鳳燈舞是隨著人們的生產勞動而產生的,並且每逢禱告或慶賀,都會集體舞蹈,表達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蘇家作龍鳳燈的發展與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為後人了解當地的歷史變遷、民風民俗、經濟政治、社會信仰等提供了一份珍貴的“活態史料”。
燈舞(蘇家作龍鳳燈舞)
蘇家作龍鳳燈舞
文化價值
蘇家作龍鳳燈的產生具有特定的歷史條件,研究其演變歷史,對深入研究地方乃至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具有借鑑意義。
藝術價值
蘇家作龍鳳燈具有藝術感染力、藝術想像力和藝術創造力,浸透著當地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中華民族的深厚感情。龍鳳燈舞藝術是民間文化中的活態部分,以古樸純真的藝術形象,反映了人民民眾的生活、理想和追求。
科學價值
傳承發展蘇家作龍鳳燈,不但豐富了中國民間舞蹈的肢體語言體系,而且可以了解特定時期內中國民間藝術發展的基本脈絡。

傳承狀況

古時龍鳳燈舞的總組織者的稱謂是 “會首”,現已演變為“領隊”。蘇家作龍鳳燈舞為民間集體口頭傳承,傳承人大部分為龍頭、鳳頭、太陽燈的演員,到建國初期,共有7代傳人。主要傳承人為毋啟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毋滿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毋傳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燈舞(蘇家作龍鳳燈舞)項目保護單位焦作市蘇家作龍鳳燈舞保護協會評估合格。

傳承人物

毋啟富,男,62歲,蘇家作村黨支部書記、河南省勞動模範。毋啟富在20世紀60年代就參與了龍鳳燈的表演,主演角色為龍頭、鳳頭、太陽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擔任村領導職務的毋啟富,恢復了龍鳳燈的表演,根據老百姓對黨和國家的熱愛之情,演出了《龍鳳呈祥》《丹鳳朝陽》《龍飛鳳舞慶盛世》《舞起龍鳳慶豐年》等龍鳳舞蹈節目。他親自組織參加了焦作市國際太極年會、河南省民間藝術節、中原五省區民間藝術節等大型活動的表演,將龍鳳燈舞這一古老的民族民間舞蹈藝術推向了鼎盛發展的時期,為龍鳳燈的傳承保護做出了貢獻。
燈舞(蘇家作龍鳳燈舞)
蘇家作龍鳳燈舞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6年,燈舞(蘇家作龍鳳燈舞)在首屆中原民間藝術節上獲得一等獎。
主要活動
2012年,燈舞(蘇家作龍鳳燈舞)的200周年慶典暨博愛縣歡樂鄉村民眾文化年啟動儀式開幕。
2012年3月11日,舉辦蘇家作龍鳳燈舞誕生200年紀念活動
2014年,燈舞(蘇家作龍鳳燈舞)在河南省第十二屆省運會開幕式上展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