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烏鯊

燈籠烏鯊

燈籠烏鯊屬黑鮫科, 俗名 黑沙,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卵胎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燈籠烏鯊
  • 拉丁學名:Etmopterus lucifer
  • 別稱:亮烏鯊
  • :動物界
  • :黑鮫科
  • 分布區域:世界三大洋之部分溫帶暖水域及熱帶水域
  • 命名者:Jordan et Snyder, 1902
學名,科號科名,棲息環境,棲息深度,有毒魚類,最大體長,台灣分布,英文俗名,型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學名

科號科名

031 Dalatiidae
模式種產地
off Misaki, Japan  大陸名 亮烏鯊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俗名 黑沙

棲息深度

150 - 150 公尺 食用魚類 否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否

最大體長

47 cm  經濟性 否

台灣分布

東北部

英文俗名

Blackbelly lantern shark, Blackbelly lanternshark, Lucifer shark, Lucifer dogfish
燈籠烏鯊

型態特徵

體細長;頭短而寬扁;尾細長,尾柄無尾前凹窪和側脊;吻短,背視三角形,
兩側斜直,前端圓弧;眼大,橫橢圓形,後端尖而有一缺刻;無瞬膜,眼距吻端比口裂距第一鰓裂之距離為近;鼻孔頗大,斜列,外側位,距吻端比距口裂近;鼻孔間距狹,比鼻孔稍大;;口裂淺弧形;上顎齒扁寬,五齒頭型,多行在使用,每側每行13齒;下顎齒扁狹,單齒頭型,齒頭外斜,邊緣光滑,內緣約與下顎平行,外緣深凹,一行在使用,每側21齒;噴水孔頗大,卵圓形,直徑約等於眼徑的1/3,位於眼睛後上方,到眼睛之距離約等於眼徑的1/2;鰓裂狹小;盾鱗細長彎曲;與體軸並行,呈線狀排列。背鰭二枚,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鰭小,起點在胸鰭後緣末端後上方,距吻端比距第二背鰭稍遠,第一背鰭基底末端到第二背鰭起點之距離約等第二背鰭基底末端到尾鰭上葉起點的兩倍;第一背鰭之硬棘短,具側溝槽,棘約等於鰭前緣長的1/2,到吻端之距離遠小於到尾鰭上葉起點之距離;上角圓,后角尖突,末端距腹鰭起點甚遠;第二背鰭較大,起點在腹鰭基底末端後上方,距尾鰭起點比距第一背鰭近,硬棘較長,具側溝槽,後緣深凹,后角延長尖突;尾鰭長中等;上葉發達,後緣有一缺刻;腹鰭低平,前後緣連續、呈半弧形;鰭腳寬扁,後端尖突;胸鰭中大,呈長方形,邊緣頗平直,外角和內角圓鈍;背側面有剛毛狀盾鱗,排列成緊密縱行線紋;腹面上的鱗片不呈線紋。背側面暗灰褐色;腹面黑色;在腹鰭上方深色翼斑向前延伸的前分支長於往後分支的長度,尾鰭末端黑色,各鰭淡褐色;上眼瞼後部白色,前腦區白色。

棲所生態

生活於大陸棚和島嶼周遭斜坡近底水深150-1,200公尺處。卵胎生。攝食槍烏賊和小型硬骨魚類。最長約47公分,雄成魚長29-42公分。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世界三大洋之部分溫帶暖水域及熱帶水域。本省則分布於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為底拖網捕獲,魚體小型多做下雜魚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