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河草原

燈籠河草原

燈籠河草原旅遊區距赤峰100公里,是翁牛特旗一處未被開墾和污染的地方。方圓143平方公里,青山嫵媚、草木葳蕤,鮮花遍野,百鳥翻飛,是一個集河流、草原、森林、山嶺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燈籠河草原
  • 地理位置:距赤峰市100公里 翁牛特旗
  • 區域面積:方圓143平方公里
  • 保護對象:金界壕遺蹟
介紹,摺疊美麗傳說,景點,特色,

介紹

燈籠河草原旅遊區距赤峰100公里,是翁牛特旗一處未被開墾和污染的地方。方圓143平方公里,青山嫵媚、草木葳蕤,鮮花遍野,百鳥翻飛,是一個集河流、草原、森林、山嶺於一體的旅遊勝地。潺潺的少郎河水純淨、清澈,細流自海拔2000多米的三叉襠山匯集東下,曲曲折折,歡快地奔流在燈籠河草原上,使碧綠如茵的草原棄盈著跳珠濺玉的靈秀之美。這片豐饒的草原,不僅有雄健的蒙古鐵蹄馬可供騎乘,還有味極鮮美的上等羊肉供遊客品嘗。度假村里濃郁的民族特色讓遊人流連忘返,夏季清爽的氣溫使此處蚊蟲不生,更是一處消夏暑的好地方。

摺疊美麗傳說

燈籠河源自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三岔檔山里藏有一對神燈,每年除夕夜,神燈一前一後,順河道下行至大石門,有幸見到神燈的,便吉祥如意,合家安泰。從此這裡有了一個美妙響亮的名字——燈籠河。原來“燈籠”系蒙語“登努日”的諧音,全稱“登努日高勒”,漢譯為沼澤地上之河。多年來眾口流傳,諧音誤作河名,傳說由此而生。燈籠河草原

景點

燈籠河牧場所在地稱大石門,出場部西行300米許,在淙淙溪流北岸,兩崖突兀並立,如巨斧砍削,中間齊刷刷扯開5米寬的縫隙,遠望近觀,儼若門戶。透過石門北望,可見坡上一饅頭狀的小山,石崖頂端,盛開著一簇簇嫣紅似火的野花,與溪流南側的天然白樺林互相映襯,構成紅綠錯雜的奇妙景觀。
由石門西南方向登山,山頂地勢平緩,是一大片碧綠如茵的草甸,西側一峰橫列,宛若翠屏,當地人稱西橫立山,山東麓,東西走向排列著13個石堆。石堆間距約10米多,中間一個獨大,兩側的略小,這便是“十三太保”,相傳晚唐沙陀部酋長李克用曾在這裡戍守,他的13個兒子驍勇善戰,為護衛此地立下殊勛,後人便堆積這些石堆以示紀念,十三太保即十三敖包。
沿赤峰——經棚公路北行,路邊有金界壕遺蹟。金界壕曾誤稱成吉思汗邊堡或邊牆,其實是金熙宗天會年間(公元1135——1137)修築的一項軍事防禦工程,它西起武川縣的大青山麓,東至莫力達瓦境內的嫩江西岸,綿延5000公里,在翁旗境內有6公里左右,雖經800餘載的風沙雍塞,界壕中間凹陷,兩側棄土隆起,仍清晰可辨。

特色

燈籠河這個名字或許作為草原的名字有一些過於樸實,但是它那未經開墾的原始的美卻令人陶醉,盛夏里,拋卻凡塵惱人事兒,到燈籠河草原去策馬揚鞭……燈籠河草原旅遊區距赤峰100公里,是翁牛特旗一處未被開墾和污染的地方。方圓143平方公里,青山嫵媚、草木葳蕤,鮮花遍野,百鳥翻飛,是一個集河流、草原、森林、山嶺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摺疊逃離炎熱夏天燈籠河草原覓清涼
到了燈籠河草原,才真正見識到了什麼叫碧草連天花似海、藍天通透雲似錦、心隨自然意悠遠。站在草原上,天格外藍,草格外綠,花鮮水美,空氣清新。在這幽境裡深吸幾口氣,心情也格外舒暢,再四處走走,看看山,逛逛景,尋幽攬勝,別有桃源雅意。旅遊區內,女陰山和男根嶺壁立森森,岩崖陡峭;“十三太”遺蹟和傳說更是引人遐思;獨自坐落在草原花海的盤龍石,高數丈,兀然挺立,遺世臨風,仿佛來自天外,四周泉水滲涌,潤草育花,清冽甘甜。
摺疊逃離凡塵俗世燈籠河草原與百花約會
燈籠河草原以高山濕地為主,波瀾起伏,一片綠洲。夏季百花盛開,金黃色的金蓮花、山罌粟、蒲公英,紫紅色的地榆、銀白色的陀羅、鋼羅花,雪白的芍藥、銀蓮花,粉紅的柳藍,石柱子、藍色的飛燕草、蛋黃色的柴胡草、黃花菜及叫不上名的花爭先綻放;河柳、杜鵑、山丁等原始叢棵雖不高,但婀娜多姿,給人以生機。這裡雖處亞寒帶,無霜期不足四個月,但從百花坡那裡看到草木的頑強,看到了生的欲望與花的輝煌。奼紫嫣紅綻滿坡,香清蕊嫩艷婀娜,一年此刻輝煌寫,大笑風狂雨雪多。在三岔檔景區騎馬歸來,路過一片沼澤之地,那裡水源豐沛,綠草肥美,每當初夏時節,金蓮花盛開,一片金黃。雖草地凹凸不平,但一棵棵一簇簇映日而開,含香而笑。既有荷花之韻致,又具黃花之秀美。
摺疊追憶遠古英豪燈籠河朝拜“塞北靈驗佛”
要說起這裡最出名的古蹟,當首推已有300多年歷史的賽罕廟和具有800多年歷史的金界壕。塞罕廟位於燈籠河海拔1700多米的賽罕壩樑上,據傳為康熙北征時所建,由一塊巨石雕刻而成(曾因文革時期遭到人為的破壞,後來當地人先後投入30多萬元加以修繕),它古樸黃雅,精巧別致,裡面供奉了一尊“塞北靈驗佛”,至今香火不斷。掩映於花叢碧草之里的賽罕廟已成了燈籠河旅遊區聞名遐邇的景點。
人們提起長城馬上就會想到東起山海關、西止嘉峪關的萬里長城。然而,在燈籠河草原上也有一道長城(在燈籠河境內僅存6公里左右),史稱金界壕,從公元1123年開始修建,直到1198年前後才最終成形,其間歷時70餘年。因為修築於金代,所以也叫金長城。與人們熟知的萬里長城不同,這是一道沒有城牆的長城。在內蒙古遼闊的土地上,東西南北縱橫走向有許多道起伏,這便是金界壕的遺址。它是金代女真人為了防禦蒙古鐵騎南下侵擾,而在在整個北方草原上修築的邊塞軍事防禦工程。與我們熟悉的明清時期的長城不同,金界壕不用磚砌,不用石壘,絕大多數都是就地取材,僅僅由夯土砌成。界壕是以挖掘成一道漫長的壕為主,壕塹深約4到5米,上寬8到10米,壕底寬僅為4.5米;而挖掘壕塹時掘出的土石方,則堆積在壕塹南側,形成漫長的界堤。界堤最高的不過6到8米,一般的都只有3、4米高。遠遠看去就像是一條長龍橫臥在草原上一樣。今天金界壕的遺蹟主要分布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還有一小部分在俄羅斯和蒙古。金界壕現存於地上所能看到的長度,約5500公里。以走向而言可分為嶺北線、北線和南線。 人文景觀馳名,自然景觀獨特的燈籠河草原,正以它“美麗神奇無污染,清爽靜謐有芬芳”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