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會(葦子燈陣),河北省邯鄲市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葦子燈陣是一種將工藝製作與舞蹈表演有機結合的民間藝術形式,流傳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以西的義井鎮東王看村。相傳原磁縣賈壁村一帶戰國時期已有逢年過節演出葦子燈的風尚,到了明代,鄰近的東王看村村民前往賈壁村觀看錶演時學得燈藝。從此葦子燈開始在東王看村流行,而賈壁村的葦子燈表演卻慢慢失傳了。葦子燈陣多在春節期間表演,每年一進臘月,東王看村村民就開始採購燈油、紅綠紙等材料,剪貼鉸裝,精心製作燈陣道具,將豐收的心情融入藝術之中。
2008年6月7日,燈會(葦子燈陣)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8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燈會(葦子燈陣)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河北省邯鄲市
- 遺產類別:民俗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Ⅹ-81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葦子燈陣”表演與戰國時期的名相藺相如有關。 相傳藺相如出生在太行山區賈壁村,離趙都邯鄲城百十餘里,策馬不多時即到。藺相如鄉情很重,逢年過節,總忘不了回村看望父老鄉親,與民同樂。每到元宵之夜,他準會把自家的宮燈掛在村子裡最熱鬧的地方,供更多的人觀賞。天長日久,宮燈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當時,藺相如家鄉一帶盛產蘆葦,百姓們便就地取材,仿照宮燈做成葦子燈。而到了明朝,與賈壁村一山之隔的峰峰王看村人,在山坡上砍柴時,就能瞧見山下賈壁村表演的葦子燈。王看村民就暗暗記住了葦子燈的鼓點。從那以後,賈壁村的葦子燈衰落,而王看村的葦子燈卻紅火起來,並一直延續到現代。
主要活動
活動流程
元宵節是表演葦子燈陣的高峰期,屆時東王看村村民披紅掛彩,歡天喜地地出門觀看,場景熱鬧非凡。葦子燈陣由年輕體壯的小伙子32人於夜間表演,其中24人擎葦子燈,8人提小燈籠,通過燈的流動形成各種圖案或字樣,場面十分壯觀。表演中需用到9盞小燈籠、24桿葦子燈等道具及墩鼓、小鈸、大鈸、小鑼等打擊樂器。傳統的葦子燈陣節目有《跑圓場》《四馬投唐》《八門套九星》《倒捲簾》《二龍出水》等,表演者還可以組合出“天下太平”等多種字樣。
道具製作
邯鄲葦子燈的燈架為葦桿紮成,再用荊條加固,形似宮燈,上繪文字、花卉和人物。燈外飾有一串串紅黃綠搭配的紙花,為柔軟的皺紋紙所做。燈桿原為木桿,現改為竹竿,用彩紙裝飾成螺紋狀。燈頭為六角六面的圓柱形,高約0.5米,直徑0.3米,燈桿長4米,原為三四桿粗葦捆綁,後為木桿或竹裘。所有蠟燭均由鄰近石臼村馬德清家使用上等羊油特製,不流蠟油,每支約半斤重。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葦子燈陣以艷麗的裝飾、粗獷的表演營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展現出流行地民間文化的質樸風貌和民眾的審美意識,具有重要的民俗學研究價值。
傳承現狀
製作葦子燈的老藝人已經由原來的十幾個減少到兩三個,但是如今制燈、扎花的費用由村里承擔。得益於政府對非遺項目的資金支持政策,村里元宵節的葦子燈陣表演越來越紅火了。
傳承人物
藺文藝,男,漢族,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燈會(葦子燈陣)代表性傳承人,傳承人序號:03-1474。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5年3月4日,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義井鎮舉辦“葦子燈陣”展演和轉“王看燈地”活動,熱鬧迎接元宵節。
2017年2月11日,峰峰礦區義井鎮西王看村、山底村在元宵節當天舉行了葦子燈陣等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吸引了三萬多名觀眾
2019年2月19日,邯鄲峰峰礦區東王看村上演了一場葦子燈陣表演,隨著鼓聲奏起,東王看村40多名中青年女子組成的葦子燈陣閃亮登場,共同慶祝元宵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