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法庭》是1937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約翰-狄克森-卡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燃燒法庭
- 作者:約翰-狄克森-卡爾
- 類型:推理、驚悚、超自然甚至心理懸疑
- 是否出版:是
- 出版日期:1937年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品賞析,
編輯推薦
燃燒法庭的典故出於中世紀審判女巫的火刑法庭,該法庭的審判幾乎無一例外地為火刑。棺材中屍體蒸發,打開不存在的門從密室消失的離奇現象使作品格外精彩。1937年完成的The Burning Court,注定成為卡爾諸多經典作品中,給讀者帶來感覺最複雜最刺激,也最驚悚,最詭異,也最純粹推理的一部。這部作品以很奇特的構造方式同時包容了推理、驚悚、超自然甚至心理懸疑的因素,當你合上書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這是一部極其卓越但是卻給你帶來極度矛盾感覺的一部小說。
“密室之王”約翰-狄克森-卡爾於1937年寫出的經典推理作品,書中融入了大量推理、驚悚、超自然甚至心理懸疑的因素;不斷的轉折和兩個經典的不可能犯罪謎團使之毫不遜色於任一部卡爾的系列作品。小說完全可當作一個鬼故事,但一切超自然謎團都有一個合理且驚人的解釋。
簡單點來說,這不是一本單純的推理小說。這是一本推理讀者會喜歡,而驚悚讀者甚至神鬼讀者都會喜歡的作品。這部作品無法定性,無法貼上明確的標籤。
但是這又如何呢?對於推理小說口味的讀者,作品中不斷的轉折起伏,兩個超級精彩的不可能犯罪謎團以及數不清的小謎團,極其意外的兇手。甚至可以說,這部作品在故事性、詭計性上都幾乎同時達到了卡爾的顛峰水準。
內容簡介
故事開始很有趣,小編輯Stevens剛從主編手中接過有關歷史毒殺案的書稿,他不經意翻開卻發現令人震驚的事。書稿第一章講述著上世紀發生的著名的Marie砒霜毒殺案,兇手Marie已經於1861年被處決。當他翻開兇手歷史照片的時候,卻發現照片上的人跟自己的妻子長的一模一樣,甚至還帶著一模一樣的手鐲。
Stevens的鄰居Miles Despard因腸胃炎去世,而症狀卻恰似砒霜中毒。當晚Miles的外甥Mark也向Stevens坦承自己的懷疑,並一起決定偷偷開關驗屍。
一行四人花大力氣辛苦撬開墓門,進入墓室,打開棺材,卻發現屍體不翼而飛。墓穴內四處尋找,沒有蹤跡,也沒有任何秘密的通道。而可以更加完全肯定的是,屍體當時是在無數雙眼睛的注目下放入棺材進入墓室的,完全沒有別的可能性。
而就在Miles死去的前一天,因為機緣巧合,Despard加的大廚Mrs.Henderson曾親眼目睹下毒的過程。她看到一個身穿古代華麗服裝的女子進入Miles的房間,過了一段時間,那女子拉開牆上一道根本就不存在的門,穿牆而過離開密室。
再後來,大廚的丈夫居然看到了死而復生的Miles坐在他的椅子上,向他招手……
作品賞析
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鬼故事,但是作品中所有的鬧鬼、所有的超自然、所有的不可能,居然最終都被偵探奇蹟般的合理的解釋。那一整章的解釋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而這部作品也是顛峰時期卡爾故事設計的一個高峰。整部小說情節穿插得離奇複雜,雖然來去的場景不多,但是不停出現的轉折,不停出現的新的懷疑,不停出現的不可能現象,讓我頭腦爆炸。當你還沒準備好解釋這的時候,新的問號又開始摩肩接踵的出現,這樣的感覺又讓我想起了《地獄之緣》。
超自然氣氛在這部作品中也達到了顛峰。送葬的商店,歷史疑案,相同的相貌,死去的小貓,失蹤的屍體,神秘的九結繩,讓人恐懼而摸不著頭腦的對話,陰森森的墓室,穿著華麗古裝的女子,女巫師的黑魔法,死而復生的鬼魂,無數離奇的巧合……這些要素在整個故事的流動下不斷合理的渲染著氣氛,而卡爾在某個不可能狀況出現以後又“不失時機”的將任何邏輯的入口堵住,讓人不得不相信這部小說的解釋怎么可能會合理?!
單純就氣氛來說,這恐怕是如果算不上第一也可以和《瘟疫莊》相比肩的高度了。真的,看得時候我都在懷疑,不會這次卡爾玩葷的吧,來個鬼故事……
還好,一切擔心都是多餘,這是本純粹的推理小說,所有的謎團都被合理的解釋。
有關卡爾作品的plot&trick以及邏輯性甚至兇手人選的設定,我也不想多涉及了。作為一部卡爾的Masterpiece,這些要素都幾乎達到了最好的卡爾的程度。
但是不知道怎么搞的,我還是覺得《三口棺材》跟《猶大之窗》最好,哈哈。因為那感覺還是實在太純粹了吧。
坦白說,《燃燒法庭》帶給我的閱讀過程也是相當的愉悅,許多時候開始看了,都忍不住放下書。不過作品由於“太複雜”而導致結構稍顯混亂,主題不大明確。如果一個讀者看了半本丟下來,過段時間再重新看,恐怕又得從頭開始了……
我想卡爾在設計這部作品整個結構之後,又在寫作中不斷的加入了新的情節,使得整部作品顯得非常的飽滿。
但是我不知道,這最後一章,是不是也是後來寫的過程中靈機一動加上去的,還是本來就有的-___-bb
這是一部卡爾的非系列作品。當然作品中的這位偵探也就非Dr.Fell、HM和Bencolin了。這部作品的偵探是卡爾小說中很有趣的幾個人物之一。他帶給我的印象實在太深刻了,他的出場,他暴風驟雨般的解決整個案件,他的經歷和性格,以及這個案子給他帶來的後果,這些都太特殊了。這是一個卡爾精心設計的卻很奢侈使用的偵探。
而作品中另一個非常非常特殊的人物,則是Stevens的妻子Marie,那位長得極像19世紀毒殺犯的美女。這個人物在小說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渲染氣氛,還是推動情節的發展。記得在Stevens跟Mark出發掘墓之前,Marie和他簡單的幾句話,使得我整個晚上都心神不寧……
最後一段涉及她的內容,一度讓我很困惑。在國外朋友的解惑以及回顧整部小說的時候,我發現卡爾確實在著力的塑造一個不屬於推理小說範疇的人物。不過你說她屬於超自然哥特小說還是心理懸疑小說,就另當別論了。
作為推理小說讀者,純正的謎團當然是必要的了,兩個獨立的不可能犯罪都被合理的解釋,真的很不錯。但是在解決謎團的同時,許多不自然的不和諧或者帶有偶然性的細節,同樣是我們關注的焦點。
我一向都抱著“任何不合理之處必有原因”的閱讀觀來對待推理小說,而能夠完全滿足這一點的作品,真的很少很少。
但是從某一層面上來說,這部離奇複雜,怪事多多的鬼故事,居然完全的解答了我心中的所有疑惑,真的是,再用一遍那個詞――嘆為觀止!
這是完美的閱讀過程。
以前在給卡爾的小說寫讀後感的時候,腦中總是會想起卡爾作品中的需要特點要素。簡單來說,就是那些對於讀者起作用的要素。哪些要素,占據多大的影響力,都是我關心的範圍。而這些要素之間,如何在背後相互的作用以達到最好的對於讀者的效果,這更時我關注的焦點。
這就是我在解謎之外閱讀卡爾的一大動機。
現在我們知道,以主trick來輔助整部小說的運行,人物所目擊的奇怪事件,人物對於事件的分析以及多重解答,或者案件的轉折發展,這些都會跟主線的不可能犯罪產生聯繫。作者需要設計犯人的掩飾,作者需要借人物之口來跳動讀者的積極性,引導讀者思考甚至以及讀者走入圈套,奇怪事件和核心trick以及人物的不在場證明都會有關,轉折發展也會使讀者在轉折中模糊對於主trick的把握,對於事件的分析以及多重解答,最終會因為不可能犯罪的“不可能”而碰壁破產。
這裡大家可以看到plot設計的許多作用。當然,這些作用也許不是核心,至少對於解謎主義者來說。但是這些plot的設計卻能夠對讀者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簡單來說,主trick在那裡,本來就不會變,但是plot的設計可以使一部三分鐘謎題的作品變成吸引人的巨著。(當然,部分plot的設計也在不斷的提出小謎題和分支謎題,不斷出現的問號才是讀者閱讀的最終動力)
對於卡爾的這種寫法,很感興趣。
在這裡也就隨便說說啦。
這部作品給我帶來最詭譎最不可思議的感覺,以及前面所說的種種與推理小說範疇無關的要素,就來自於這部作品的最後一章的薄薄三頁紙。
這就是傳說中的“最後五頁之強大衝擊”或者“末頁驚人”。
但是兄弟姐妹們,大家可以把心塞回嗓子眼了,因為這次的“驚人”、“衝擊”跟推理小說無關。
對於這最後一章的評價,形成了三個派別。
傳統的純粹推理解謎派認為,這個結尾太荒謬了。坦白說,我一開始根本就沒看懂這個結局。接著我又重新把“審判”這章讀了一遍,結果發現,不會吧?
估計所有希望合理現實解答的讀者,都會跟我一樣喊道:“不會吧?!”
對於這部分人來說,如果把最後一章切掉,就完美了。(其實不完美)
但是對於整部小說來說,結構不完整,確實有些事件沒有被完全徹底的解答。而這些事件的解答造成了另外兩個派別。
超自然哥特小說派別會認為這很合理,這是廢話了呵呵。不過這絕對不是卡爾的目的,因為前面的所有離奇的謎團都已經被合理的解釋,所以這也頂多是推理小說雛形的那一合理解釋派哥特小說,卡爾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創作超自然哥特小說。
而另一種解答則相對高明,這使得這部作品成為“心理懸疑小說”。如果結合整部作品的過程來看,這無疑是一種很高明也很合理的想法。(這是Greene版卡爾自傳附錄中的內容)
我高度懷疑卡爾是在做這種有益的嘗試……(真的是童心一動,淺嘗輒止)
但是第二和第三種解答之間存在著天然的邏輯矛盾,兩者必須共存,卻又不能共存。這是卡爾的一個失誤吧。畢竟心理懸疑不是他的強項。
《燃燒法庭》,當之無愧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