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鍋爐燃燒調整試驗方法

燃煤鍋爐燃燒調整試驗方法

《燃煤鍋爐燃燒調整試驗方法》是1974年水利電力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西安熱工研究所、東北電力局技術改進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燃煤鍋爐燃燒調整試驗方法
  • 作者:西安熱工研究所、東北電力局技術改進局
  • 出版時間:1974年
  • 出版社水利電力出版社
  • 標識號:CN : 15143.3106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章 概論
1-1 基本概念
1-1 基本概念
1-1-1 燃燒調整試驗的目的及意義
1-1-1 燃燒調整試驗的目的及意義
1-1-2 燃燒調整試驗的設備對象
1-1-2 燃燒調整試驗的設備對象
1-1-3 測驗和試驗
1-1-3 測驗和試驗
1-1-4 正平衡法及反平衡法
1-1-4 正平衡法及反平衡法
1-2 試驗的組織
1-2 試驗的組織
1-3 試驗前的檢查、準備及輔助性試驗
1-3 試驗前的檢查、準備及輔助性試驗
1-3-1 設備檢查
1-3-1 設備檢查
1-3-2 測量裝置的準備
1-3-2 測量裝置的準備
1-3-3 輔助性試驗
1-3-3 輔助性試驗
1-4 試驗及測驗的技術條件
1-4 試驗及測驗的技術條件
1-4-1 試驗負荷的選擇及測驗次數
1-4-1 試驗負荷的選擇及測驗次數
1-4-2 測驗持續時間及測驗前的穩定階段
1-4-2 測驗持續時間及測驗前的穩定階段
1-4-3 煤質及鍋爐主要參數的允許波動範圍
1-4-3 煤質及鍋爐主要參數的允許波動範圍
1-4-4 測量間隔時間
1-4-4 測量間隔時間
1-4-5 風平衡及灰平衡測定
1-4-5 風平衡及灰平衡測定
1-5 試驗數據的整理、計算及技術報告
1-5 試驗數據的整理、計算及技術報告
1-5-1 數據的整理及計算
1-5-1 數據的整理及計算
1-5-2 試驗的準確度
1-5-2 試驗的準確度
1-5-3 試驗取得的運行特性
1-5-3 試驗取得的運行特性
1-5-4 試驗報告
1-5-4 試驗報告
第二章 爐膛冷態空氣動力場試驗
第二章 爐膛冷態空氣動力場試驗
2-1 概述
2-1 概述
2-2 試驗觀測要點
2-2 試驗觀測要點
2-3 觀測方法
2-3 觀測方法
2-4 幾種觀測方法的示例
2-4 幾種觀測方法的示例
2-4-1 火花法
2-4-1 火花法
2-4-2 紙屑和飄帶法
2-4-2 紙屑和飄帶法
2-4-3 測速管法
2-4-3 測速管法
2-5 鏈條爐及拋煤爐的冷態空氣動力場試驗
2-5 鏈條爐及拋煤爐的冷態空氣動力場試驗
2-6 拋煤機冷態試驗
2-6 拋煤機冷態試驗
2-6-1 機械拋煤機冷態試驗方法
2-6-1 機械拋煤機冷態試驗方法
2-6-2 氣力拋煤機冷態試驗方法
2-6-2 氣力拋煤機冷態試驗方法
第三章 爐膛及煙道的漏風試驗
第三章 爐膛及煙道的漏風試驗
3-1 概述
3-1 概述
3-2 煙道的漏風試驗
3-2 煙道的漏風試驗
3-3 爐膛及爐膛出口水平煙道的漏風試驗
3-3 爐膛及爐膛出口水平煙道的漏風試驗
3-3-1 基本正壓法
3-3-1 基本正壓法
3-3-2 煙道阻力正壓法
3-3-2 煙道阻力正壓法
3-3-3 煙道阻力負壓外推法
3-3-3 煙道阻力負壓外推法
第四章 固態排渣煤粉爐的燃燒調整
第四章 固態排渣煤粉爐的燃燒調整
4-1 概述
4-1 概述
4-2 燃燒器出口風速及風率的調整
4-2 燃燒器出口風速及風率的調整
4-3 燃燒器的負荷分配及投停方式
4-3 燃燒器的負荷分配及投停方式
4-4 空氣過剩係數的調整
4-4 空氣過剩係數的調整
4-5 煤粉細度的調整
4-5 煤粉細度的調整
4-6 豎井磨煤機鍋爐的燃燒調整
4-6 豎井磨煤機鍋爐的燃燒調整
第五章 液態排渣煤粉爐的燃燒調整
第五章 液態排渣煤粉爐的燃燒調整
5-1 析鐵問題
5-1 析鐵問題
5-2 高溫腐蝕問題
5-2 高溫腐蝕問題
5-3 燃燒調整
5-3 燃燒調整
5-3-2 燃燒器出口風速及風率的調整
5-3-2 燃燒器出口風速及風率的調整
5-3-3 煤粉細度的調整
5-3-3 煤粉細度的調整
5-3-4 臨界負荷試驗
5-3-4 臨界負荷試驗
第六章 鏈條爐及拋煤爐的燃燒調整
第六章 鏈條爐及拋煤爐的燃燒調整
6-1 鏈條爐的燃燒調整
6-1 鏈條爐的燃燒調整
6-1-2 煤層厚度的調整
6-1-2 煤層厚度的調整
6-1-3 分段風門的調整
6-1-3 分段風門的調整
6-1-4 燃煤水分的調整
6-1-4 燃煤水分的調整
6-1-5 二次風的調整
6-1-5 二次風的調整
5-3-1 空氣過剩係數的調整
6-1-6 空氣過剩係數的調整
5-3-1 空氣過剩係數的調整
6-1-6 空氣過剩係數的調整
6-2 拋煤爐的燃燒調整
6-2 拋煤爐的燃燒調整
第七章 風平衡及灰平衡測定
第七章 風平衡及灰平衡測定
7-1 爐膛風平衡測定
7-1 爐膛風平衡測定
7-1-1 爐膛出口或過熱器煙道出口的折算空氣量
7-1-1 爐膛出口或過熱器煙道出口的折算空氣量
7-1-2 入爐空氣量
7-1-2 入爐空氣量
7-1-3 風量百分率及漏風係數
7-1-3 風量百分率及漏風係數
7-1-4 噴嘴出口風速
7-1-4 噴嘴出口風速
7-2 爐膛灰平衡測定
7-2 爐膛灰平衡測定
7-2-2 灰平衡的測定方法
7-2-2 灰平衡的測定方法
第八章 溫度測量
第八章 溫度測量
8-1 概述
8-1 概述
8-2 熱電偶高溫計
8-2 熱電偶高溫計
8-2-1 熱電偶元件
8-2-1 熱電偶元件
8-2-2 二次儀表
8-2-2 二次儀表
8-2-3 補償導線、自由端溫度補償器、多點轉換開關及接線
8-2-3 補償導線、自由端溫度補償器、多點轉換開關及接線
8-2-4 測量讀數的更正
8-2-4 測量讀數的更正
8-2-5 測量誤差的分析
8-2-5 測量誤差的分析
8-3 熱電阻溫度計
8-3 熱電阻溫度計
8-4 實驗玻璃水銀溫度計
8-4 實驗玻璃水銀溫度計
8-5 隱絲式光學高溫計
8-5 隱絲式光學高溫計
8-5-1 構造原理及基本參數
8-5-1 構造原理及基本參數
8-5-2 關於非黑體狀態的更正問題
8-5-2 關於非黑體狀態的更正問題
8-5-3 使用注意事項
8-5-3 使用注意事項
8-6 高溫煙氣溫度的測量
8-6 高溫煙氣溫度的測量
8-6-1 組合熱電偶
8-6-1 組合熱電偶
8-6-2 抽氣熱電偶
8-6-2 抽氣熱電偶
8-6-3 氣力式高溫計
8-6-3 氣力式高溫計
8-6-4 套式熱電偶
8-6-4 套式熱電偶
8-7 溫度場及平均溫度場的測量
8-7 溫度場及平均溫度場的測量
8-7-1 “場”平均溫度的計算
8-7-1 “場”平均溫度的計算
8-7-2 溫度場和速度場的標定
8-7-2 溫度場和速度場的標定
第九章 壓力及流量測量
第九章 壓力及流量測量
9-1 概述
9-1 概述
9-2 單圈彈簧管壓力表
9-2 單圈彈簧管壓力表
9-3 流量測量——節流裝置
9-3 流量測量——節流裝置
9-3-1 標準節流裝置的結構特點
9-3-1 標準節流裝置的結構特點
9-3-2 節流裝置前後直管段長度的要求
9-3-2 節流裝置前後直管段長度的要求
9-3-3 節流裝置和傳壓管路的安裝要求
9-3-3 節流裝置和傳壓管路的安裝要求
9-3-4 雙管差壓計
9-3-4 雙管差壓計
9-3-5 流量的計算
9-3-5 流量的計算
9-3-6 節流裝置的壓力損失
9-3-6 節流裝置的壓力損失
9-3-7 節流裝置的基本測量誤差
9-3-7 節流裝置的基本測量誤差
9-3-8 特殊節流裝置
9-3-8 特殊節流裝置
9-4 流量測量——動壓測定管
9-4 流量測量——動壓測定管
9-4-1 皮托管
9-4-1 皮托管
9-4-2 攜帶型傾斜微壓計
9-4-2 攜帶型傾斜微壓計
9-4-3 測量截面上測點的選擇
9-4-3 測量截面上測點的選擇
9-4-4 測量的準備和操作注意事項
9-4-4 測量的準備和操作注意事項
9-4-5 測量結果的計算
9-4-5 測量結果的計算
9-4-6 控制點測定法
9-4-6 控制點測定法
9-4-7 笛形測定管
9-4-7 笛形測定管
9-4-8 用於含塵氣流的測定管
9-4-8 用於含塵氣流的測定管
9-5 空間氣流的測量
9-5 空間氣流的測量
9-5-1 五孔球頭測速管的結構
9-5-1 五孔球頭測速管的結構
9-5-2 五孔球頭測速管的工作原理和計算方法
9-5-2 五孔球頭測速管的工作原理和計算方法
9-5-3 五孔球頭測速管的使用方法
9-5-3 五孔球頭測速管的使用方法
9-5-4 四孔斜頭測速管
9-5-4 四孔斜頭測速管
第十章 煙氣成分分析
第十章 煙氣成分分析
10-1 煙氣取樣
10-1 煙氣取樣
6-1-1 概述
7-2-1 概述
10-1-1 概述
6-1-1 概述
7-2-1 概述
10-1-1 概述
10-1-2 取樣設備
10-1-2 取樣設備
10-1-3 取樣點的標定
10-1-3 取樣點的標定
10-2 奧氏分析器
10-2 奧氏分析器
10-2-1 奧氏分析器的結構及吸收劑的配製
10-2-1 奧氏分析器的結構及吸收劑的配製
10-2-2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10-2-2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10-2-3 奧氏分析器的改進
10-2-3 奧氏分析器的改進
10-3 煙氣全分析器
10-3 煙氣全分析器
10-3-1 結構
10-3-1 結構
10-3-2 分析前的準備工作
10-3-2 分析前的準備工作
10-3-3 常規操作程式
10-3-3 常規操作程式
10-3-4 計算方法
10-3-4 計算方法
10-3-5 簡化操作程式
10-3-5 簡化操作程式
2-6-3 注意事項
10-3-6 注意事項
2-6-3 注意事項
10-3-6 注意事項
第十一章 燃料及灰渣的採樣
第十一章 燃料及灰渣的採樣
11-1 概述
11-1 概述
11-2 入爐原煤的採樣
11-2 入爐原煤的採樣
11-2-1 採樣地點和起迄時間
11-2-1 採樣地點和起迄時間
11-2-2 採樣工具
11-2-2 採樣工具
11-2-3 每份煤樣量
11-2-3 每份煤樣量
11-2-4 採樣份數
11-2-4 採樣份數
11-2-5 燃煤不均勻度的測定方法
11-2-5 燃煤不均勻度的測定方法
11-3 原煤試樣的加工製備
11-3 原煤試樣的加工製備
11-3-1 制樣地點和工具設備
11-3-1 制樣地點和工具設備
11-3-2 試樣製備的程式和方法
11-3-2 試樣製備的程式和方法
11-3-3 全水分試樣的製備
11-3-3 全水分試樣的製備
11-3-4 粒度分析試樣的製備
11-3-4 粒度分析試樣的製備
11-4 煤粉採樣
11-4 煤粉採樣
11-4-1 活動取樣管法
11-4-1 活動取樣管法
11-4-2 沉降取樣器法
11-4-2 沉降取樣器法
11-4-3 抽氣取樣器法
11-4-3 抽氣取樣器法
11-5 煤粉的細度特性
11-5 煤粉的細度特性
11-6 飛灰採樣
11-6 飛灰採樣
11-7 爐渣採樣
11-7 爐渣採樣
第十二章 燃料成分及燃燒特性的計算
第十二章 燃料成分及燃燒特性的計算
12-1 燃煤成分的基質及其換算
12-1 燃煤成分的基質及其換算
12-2 發熱量的計算與換算
12-2 發熱量的計算與換算
12-3 含碳酸鹽煤種分析值的修正
12-3 含碳酸鹽煤種分析值的修正
12-4 中儲式煤粉爐入爐煤工業分析的修正
12-4 中儲式煤粉爐入爐煤工業分析的修正
12-5 液體燃料及氣體燃料
12-5 液體燃料及氣體燃料
12-6 理論空氣量
12-6 理論空氣量
12-7 乾煙氣成分及特性
12-7 乾煙氣成分及特性
12-8 煙氣的體積
12-8 煙氣的體積
12-9 空氣過剩係數
12-9 空氣過剩係數
第十三章 鍋爐熱效率計算
第十三章 鍋爐熱效率計算
13-1 鍋爐的熱平衡及熱效率
13-1 鍋爐的熱平衡及熱效率
13-2 輸入熱量
13-2 輸入熱量
13-3 輸出熱量
13-3 輸出熱量
13-4 排煙熱損失
13-4 排煙熱損失
13-5 可燃氣體未完全燃燒熱損失
13-5 可燃氣體未完全燃燒熱損失
13-6 灰渣未完全燃燒熱損失
13-6 灰渣未完全燃燒熱損失
13-7 灰渣物理熱損失
13-7 灰渣物理熱損失
13-8 鍋爐散熱損失
13-8 鍋爐散熱損失
13-9 鍋爐的淨效率
13-9 鍋爐的淨效率
13-10 燃燒效率及燃燒熱強度
13-10 燃燒效率及燃燒熱強度
13-11 入爐空氣溫度及給水溫度變更時效率的估算
13-11 入爐空氣溫度及給水溫度變更時效率的估算
13-11-1 進風溫度變更時的換算
13-11-1 進風溫度變更時的換算
13-11-2 給水溫度變更時的修正
13-11-2 給水溫度變更時的修正
第十四章 誤差分析
第十四章 誤差分析
14-1 測量誤差概述
14-1 測量誤差概述
14-1-1 測量的分類
14-1-1 測量的分類
14-1-2 測量誤差的分類
14-1-2 測量誤差的分類
14-1-3 精確度與準確度
14-1-3 精確度與準確度
14-1-4 偶然誤差的表示方法
14-1-4 偶然誤差的表示方法
14-1-5 系統誤差的表示方法
14-1-5 系統誤差的表示方法
14-1-6 絕對誤差與相對誤差
14-1-6 絕對誤差與相對誤差
14-1-7 誤差的有效數字位數
14-1-7 誤差的有效數字位數
14-1-8 測量儀表的誤差表示方法
14-1-8 測量儀表的誤差表示方法
14-2 偶然誤差
14-2 偶然誤差
14-2-1 偶然誤差的常態分配定律
14-2-1 偶然誤差的常態分配定律
14-2-2 合理的極限誤差範圍
14-2-2 合理的極限誤差範圍
14-2-3 平均測值的偶然誤差
14-2-3 平均測值的偶然誤差
14-3 間接測量中誤差的傳遞
14-3 間接測量中誤差的傳遞
14-4 系統誤差
14-4 系統誤差
14-4-1 系統誤差的檢查和消除方法
14-4-1 系統誤差的檢查和消除方法
14-4-2 系統誤差的數學處理
14-4-2 系統誤差的數學處理
14-5 疏失誤差
14-5 疏失誤差
14-6 誤差分析方法提要
14-6 誤差分析方法提要
14-7 舉例
14-7 舉例
14-7-1 正平衡熱效率的誤差分析
14-7-1 正平衡熱效率的誤差分析
14-7-2 反平衡熱效率的誤差分析
14-7-2 反平衡熱效率的誤差分析
14-7-3 極限誤差的簡單傳遞方法及其在誤差分析中的套用舉例
14-7-3 極限誤差的簡單傳遞方法及其在誤差分析中的套用舉例
第十五章 煤質對鍋爐燃燒及運行的影響
第十五章 煤質對鍋爐燃燒及運行的影響
15-1 揮發分
15-1 揮發分
15-2 水分
15-2 水分
15-3 灰分
15-3 灰分
15-4 灰熔融性
15-4 灰熔融性
15-5 灰渣粘度
15-5 灰渣粘度
15-6 硫分
15-6 硫分
附錄一 常用符號字母表
附錄一 常用符號字母表
1. 漢語拼音字母
1. 漢語拼音字母
2. 拉丁字母
2. 拉丁字母
3. 希臘字母
3. 希臘字母
附錄二 常用計量單位及換算關係
附錄二 常用計量單位及換算關係
附錄三 常用化學元素表
附錄三 常用化學元素表
附錄四 水和水蒸汽的焓及比容
附錄四 水和水蒸汽的焓及比容
1. 飽和狀態參數表(按壓力排列)
1. 飽和狀態參數表(按壓力排列)
2. 水和過熱蒸汽的焓
2. 水和過熱蒸汽的焓
3. 水的比容
3. 水的比容
4. 過熱蒸汽的比容
4. 過熱蒸汽的比容
5. 超臨界壓力下的比容
5. 超臨界壓力下的比容
附錄五 常用氣體的一般性質
附錄五 常用氣體的一般性質
1. 常用氣體性質表
1. 常用氣體性質表
2. 氣體密度的換算
2. 氣體密度的換算
3. 一般可燃氣體的著火溫度
3. 一般可燃氣體的著火溫度
附錄六 常用氣體的平均定壓比熱
附錄六 常用氣體的平均定壓比熱
附錄七 水、水蒸汽及常用氣體的粘度
附錄七 水、水蒸汽及常用氣體的粘度
1. 基本特性
1. 基本特性
2. 水和水蒸汽的動力粘度
2. 水和水蒸汽的動力粘度
3. 氣體的粘度(壓力760毫米汞柱)
3. 氣體的粘度(壓力760毫米汞柱)
4. 煙氣的運動粘度示例(壓力760毫米汞柱)
4. 煙氣的運動粘度示例(壓力760毫米汞柱)
附錄八 熱電偶分度表
附錄八 熱電偶分度表
1. 鉑銠-鉑熱電偶分度表
1. 鉑銠-鉑熱電偶分度表
2. 鎳鉻-鎳矽(鎳鉻-鎳鋁)熱電偶分度表
2. 鎳鉻-鎳矽(鎳鉻-鎳鋁)熱電偶分度表
3. 鎳鉻-考銅熱電偶分度表
3. 鎳鉻-考銅熱電偶分度表
4. 鎢錸熱電偶分度曲線
4. 鎢錸熱電偶分度曲線
附錄九 1968年國際實用溫標(IPTS-68)與1948年國際實用溫標(IPTS-48)溫度值的近似差值
附錄九 1968年國際實用溫標(IPTS-68)與1948年國際實用溫標(IPTS-48)溫度值的近似差值
附錄十 各國篩網標準規範
附錄十 各國篩網標準規範
1. 美國標準系列線織標準試驗篩網(ASTM:E11-70)
1. 美國標準系列線織標準試驗篩網(ASTM:E11-70)
2. 蘇聯檢驗用的及高精度的方孔金屬絲織篩網(ГOCT3584-53)
2. 蘇聯檢驗用的及高精度的方孔金屬絲織篩網(ГOCT3584-53)
3. 英國標準篩(B.S.410:1969)
3. 英國標準篩(B.S.410:1969)
4. 法國標準篩(AFNOR NF X11-501 Dec.1970)
4. 法國標準篩(AFNOR NF X11-501 Dec.1970)
5. 西德標準篩網系列(DIN4189-1968)
5. 西德標準篩網系列(DIN4189-1968)
6. 日本標準篩(JIS Z 8801-1966)
6. 日本標準篩(JIS Z 8801-1966)
7. 國際標準組織推薦篩網系列(ISO/R565-1972)
7. 國際標準組織推薦篩網系列(ISO/R565-1972)
附錄十一 常用材料的比熱及導熱係數
附錄十一 常用材料的比熱及導熱係數
1. 一般建築材料的比熱及導熱係數
1. 一般建築材料的比熱及導熱係數
2. 各種耐火、保溫材料的導熱係數
2. 各種耐火、保溫材料的導熱係數
附錄十二 煤、灰的比熱及導熱係數
附錄十二 煤、灰的比熱及導熱係數
1. 煤的比熱和導熱係數的大致範圍
1. 煤的比熱和導熱係數的大致範圍
2. 固體燃料灰分的比熱
2. 固體燃料灰分的比熱
3. 煤、灰比熱的估算式
3. 煤、灰比熱的估算式
附錄十三 煤、灰的近似堆積比重及自然堆積角
附錄十三 煤、灰的近似堆積比重及自然堆積角
附錄十四 全國部分城市大氣壓力及大氣溫度
附錄十四 全國部分城市大氣壓力及大氣溫度
附錄十五 數的平方、立方、平方根、立方根、圓周長、圓面積及倒數表
附錄十五 數的平方、立方、平方根、立方根、圓周長、圓面積及倒數表
延伸檢索
到百度中查看相關資源
更多相似資源
幾種計算鍋爐排煙熱損失方法的辨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