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原理

熵原理是指分析心理學術語。人格動力(心理能)總是傾向於從高能量的心理結構向低能量的心理結構轉移,直至能量趨於均衡。若個體的人格面具過分發展,而陰影呈低度發展,則心理能會從人格面具原型流入陰影原型。

熵定律是指熱力學第二定律。即能量只能從可利用向不可利用、從有序向無序、從有效向無效轉化,亦即向耗散的方向轉化,不可逆轉。熵是不能再被轉化做功的能量總和的測定單位。“熵”一詞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1868年首次提出。他認為,世界的熵(即無效能量的總和)總是趨向最大的量。羅塞爾解釋為,“每當在一個區域聚有大量能量,而鄰近區域能量較少時,能量就呈現出從這個區域向鄰近區域流動,直至達到平衡”。在這一過程中,自由或有效的能量被用完、耗散。1981年,美國的里夫金和霍華德在《熵:一種新的世界觀》中賦予熵定律以哲學意義,向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出警告。在心理學中,熵被榮格引用,他認為,假如兩種價值的強度不均等,能量會由較強的價值流向較弱的價值,直至平衡。當角色原型過分發展而陰影原型呈低度發展時,能量會由角色原型流入陰影原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