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瓦克佛寺遺址

熱瓦克佛寺遺址

熱瓦克佛寺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洛浦縣城西北50千米處的沙漠中,是一處以佛塔為中心的寺院建築遺址,是晉唐時期絲綢之路的西域南道上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

熱瓦克佛寺遺址由正方形的院落,院中心的圓形塔和院外寺廟組成。寺塔大致坐北朝南,南牆中段有大門遺蹟,院牆長45米殘高3米,東牆外有一廟宇殘跡,院中心佛塔為印度風格的復缽式“卒”堵波,用土坯砌築,殘高約9米,頂部直徑約9.6米,十字形基座,四面有台階。該寺興廢年代史無記載。據文物風格可定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中國現存罕見的印度風格寺院建築,對於研究中印文化交流以及西域佛教文化、建築、雕塑、繪畫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2001年6月25日,熱瓦克佛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熱瓦克佛寺遺址
  • 地理位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洛浦縣城西北50千米處的沙漠
  • 所處時代:南北朝
  • 占地面積:2250 m 
  • 保護級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5-0140-1-140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信息,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熱瓦克佛寺遺址的興廢年代史無記載,據文物風格可定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建築形式和壁畫風格深受犍陀羅文化的影響,唐代後期逐漸廢棄。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英國人斯坦因發現了熱瓦克佛寺遺址,並在熱瓦克發掘8天,盜走了大量文物。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斯坦因再次來到熱瓦克佛寺遺址,又盜走了大量文物。
民國十七年(1928年),德國人椿克爾對遺址大肆挖掘,竊得文物6箱,雖一度被和田當局扣留,但後來仍被攜往國外,今存德國不萊梅市。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洛浦縣政府對熱瓦克佛寺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了一批文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洛浦縣有關部門對熱瓦克佛寺遺址進行了保護。

建築格局

  • 結構
熱瓦克佛寺遺址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主要由位於中心的佛塔以及四周的圍牆構成。佛塔用土坯砌築,殘高9米,平面為“十”字形,長50米、寬45米。塔基分四級,平面呈方形,邊長15米、高5.3米。塔身為圓柱形,直徑9.6米、殘高3.6米,塔頂為覆缽形,已殘。院牆由土坯砌築,東西49米、南北49.4米,殘高約3米,南牆中部為院門。總面積達2370平方米。
  • 特點
熱瓦克佛寺是典型的回字形佛寺,其建築形制以佛塔為中心向外使用雙重圍牆形成迴廊,也稱作“中央塔殿、塔院”式構造樣式。隨著崇拜中心由佛塔逐漸轉向佛像,佛寺的布局構造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熱瓦克寺院外圍曾有一道厚約1.05米的結實土坯牆,它的方形院落與塔基被沙丘覆蓋,其圍牆內外兩面都裝飾有巨大的灰泥塑像,使得這一方形佛寺與犍陀羅佛寺的禮拜堂很相似。熱瓦克佛塔基座為傳統的三層布局,基座每一面都突出並修建有階梯,這些突出結構使基座平面圖像一個對稱的十字。佛塔之上營造佛像的方式起源於印度,巴爾胡特和桑奇大塔與熱瓦克佛塔均被稱為“覆缽式”佛塔。

文物遺存

熱瓦克佛寺遺址院牆內外兩側均有彩繪塑像,主要是佛和菩薩像。立佛高達3米,約每隔六七十厘米安置一尊。已發掘的南牆和東牆,有塑像91尊。每兩尊立佛之間配置有菩薩供養像,基本呈對稱排列。佛像背後的頭光中往往還有影塑小佛像,偶爾也有金剛杵和裝飾圖案穿插其間。塑像的風格與犍陀羅藝術有較為密切的關係。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洛浦縣政府對熱瓦克佛寺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了一批文物,有塗金塑像3尊、泥塑佛像20尊及錢幣、珠子等,在和田陳列展覽,這批文物後下落不明。

研究價值

熱瓦克佛寺遺址是和田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佛教建築,是研究古代新疆佛教建築和塑像藝術難得的實物遺存。
熱瓦克佛寺遺址是中國現存罕見的印度風格寺院建築,對於研究中印文化交流以及西域佛教文化、建築、雕塑、繪畫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措施

2001年6月25日,熱瓦克佛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信息

熱瓦克佛寺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洛浦縣城西北50千米處的沙漠中。
熱瓦克佛寺遺址

交通信息

熱瓦克佛寺遺址位於沙漠之中,交通方式為駕車或租車前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