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瓦克佛寺遺址位於新疆和田地區洛浦縣城西北50公里處的沙漠中,是一處以佛塔為中心的寺院建築遺址,總面積達2370平方米。塔院建築遺蹟平面呈方形,院牆土坯砌築,東西長49米,南北長49.4米,殘高約3米,南牆中部為院門。佛塔用土坯砌築,殘高9米,平面為“十”字形,長50米,寬45米。塔基分四極,平面呈方形,邊長15米,高5.3米。塔身為圓柱形,直徑9.6米,殘高3.6米,塔頂為覆缽形,已殘。院牆內外兩側塑有精美的佛和菩薩像,以及大量形體較小的輔像和浮雕飾件,院牆上還有少量壁畫。此外,附近有小。
熱瓦克佛寺遺址的形制和精美塑像在新疆古代佛寺遺址中獨樹一幟,並與犍陀羅藝術有較為密切的關係,某些塑像還具有秣菟羅藝術風格。是研究新疆古代佛教、佛寺形制和塑像藝術難得的重要資料。
於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以國發〔2001〕25號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熱瓦克佛寺遺址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時間:2001年6月25日
- 級別批次: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140
- 分類號:140
- 時代:南北朝
- 所在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洛浦縣
- 地理位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洛浦縣城西北
佛教,熱瓦克,發展歷史,適宜旅遊方式,交通,住宿,美食,特別推薦,
佛教
在於闐大行其道之時,也是于闐建築史上最興盛的時期。大大小小的佛寺廟宇、泥塑壁畫遍布于闐各城郭,熱瓦克佛寺就是那一時期寺廟建築的代表。 熱瓦克佛寺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和田以東的大沙漠中,是一座以佛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築群。佛塔周圍有一座院落,院牆內外有許多泥塑壁畫,塑像風格與中土迥異,衣飾形態都帶有鮮明的西亞風格。
熱瓦克
是一組以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築,由正方形的院塔和院外的廟宇組成。寺塔坐北朝南,南端中部和西角有兩個門形缺口,院牆每邊長45米。
東牆外有一小廟,部分牆壁殘存,內壁塗石膏,廟東牆內壁有穹形壁龕,壁上滿刻逐層縮小的穹形紋路,線條規整流利,據說曾有立佛在內,此廟現毀壞殆盡。四面院內外壁上均有泥塑佛像殘跡,以西、親牆居多,塑像有些埋在沙丘中,有些裸露於外,有些則毀壞不存。塑像貼地牆壁,系用蘆葦紮成桶狀,然後如果用白膠泥糊出體形,最後用紅膠泥塑出細部。原有彩繪,今基本風化不存。佛高約3米,每隔6、7十厘米即有一尊。在未風化的牆壁上均有壁畫,供養人像,此丘雲氣紋和圖案插於佛佝之間,色彩單調,以褚色為主。泥塑佛像有明顯的健陀羅風格的密集流暢,圖案化的裝飾衣紋。
院中為佛塔。塔系土坯砌築,多處被人挖壞。塔基基本為正方形,高約六、七米,塔身為復缽式,殘高為3米,從殘跡看,不是多層塔。此塔為典型的印度復缽式佛塔
寺院內外散布著紅、黑鈀和少量彩軸陶片,還可見散亂於地面的人骨、泥塑佛像殘體和剪輪五珠銅錢,附近有屋宇建築的痕跡,但範圍不大。
發展歷史
1901年4月11-18日,斯坦因在熱瓦克發掘8天,得到一些珍貴文物,測繪了遺址圖,對91尊無法搬走的佛像進行了拍照。斯坦因發現這些佛像的風格與印度西北部的廟宇里的許多佛像極為相似。
1906年9月,斯坦因又來熱瓦克,發現泥佛多被本地尋寶者破壞。他又挖掘了不少文物,並核對了1901年的圖紙
1928年,德國人椿克爾大肆挖掘,獲文物6箱,雖一度被和田當局扣留,但後來仍被攜往國外,今存德國不萊梅市。
1929年6月12日,我國考古學家黃文弼在考古舒適途中經過熱瓦克,後於《塔里木盆地考古記》中略為論及。
1942年,洛浦縣當局發現此遺址,由縣長周寶成派肉孜阿洪等民工挖掘了寺院牆北,出土塗金塑像3尊,完整泥塑佛像20尊以及五株錢、泥猴、碎古錢、珠子、檀香木等。次年呈報省府,組成古物保管委員會,在和田城舉辦了歷史文物展覽。這批文物的下落不明,其中存於縣政府的2顆佛頭50年代有人看到,後散失。
關於熱瓦克的歷史沿革和興廢年代,史無記載。學者據出土文物和佛像,壁畫風格,以及以塔為主體的建築格局推斷為南北朝及唐代所建。熱瓦克佛寺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適宜旅遊方式
考古、朝拜、觀光、攝影
交通
住宿
可在當地提供的帳蓬里過夜。
美食
當地有一種叫庫買西的餅,是把麵攤在燒熱的沙子裡然後用沙子蓋好做成的,很有特色。
特別推薦
熱瓦克佛寺遺址建於2~3世紀,是早期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遺蹟,曾為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和西域佛教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它獨特的佛寺建築風格以及佛像造型都保留了原始的犍陀羅風格,為研究佛教傳入西域的年代和古代雕塑藝術提供了考古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