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志

熱河志

《熱河志》是由中央政府組織編寫的。出書前已設承德府,卻不用承德府題名。紀曉嵐等人在按語中解釋:“此志以熱河名者、神皋奧區,鑾輿歲蒞,蒐狩朝覲,中外就瞻,地重體尊,不可冠以府縣之目,故仍以行殿所在為名也。”這表明《熱河志》不是一般的地方志,而是清王朝的陪都志。

《熱河志》堪稱清代熱河地區的百科全書。但它並非十全十美,它對歷史上的事情考證得不盡準確。比如把廣仁嶺錯定為古墨斗嶺,把喀喇河屯錯定為古興州,就是明顯的例子。

但《熱河志》對當朝之事的記載,十分豐富又基本準確,是彌足珍貴、不可替代的歷史文獻。

基本介紹

  • 書名:《熱河志 》
  • 又名:《欽定熱河志》
  • 作者:和珅、梁國治主編
  • 類別:地方志
  • 成書時間: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
  • 字數:140多萬字
  • 卷數:120卷
  • 審定:乾隆
  • 歷時:26年
簡介,時間,

簡介

乾隆時期,熱河成為名副其實的夏都,所轄地區很廣闊。
公元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尚書汪由敦、侍郎裘曰修和董邦達“被旨修《熱河志》”,錢大昕(號竹汀)、紀昀(字曉嵐)“任總纂之役”。
其後,又由已經爬到宰相位置的和珅以及經筵講官、戶部尚書梁國治總負責。總纂官為紀曉嵐、陸錫熊、孫士毅,總校官為陸費墀,這幾人都是進士,還是名噪一時的文人。
《熱河志》共120卷,約140多萬字。全書分為天章(清帝詩文)、巡典(清帝北巡的情況)、徠遠(處理民族問題的情況)、行宮、圍場、疆域、建置沿革、晷度(天文曆法)、山、水、學校、藩衛( 蒙古各部情況)、寺廟、文秩(衙門設定情況)、兵防、職官題名、宦跡、人物、食貨(賦稅、戶口等)、物產、古蹟、故事(歷史事件)、外記(明以前各族情況)、藝文(歷代詩文)等24個部分。

時間

《熱河志》修成的時間是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歷時26年,乾隆皇帝還親自為《熱河志》作了序。《熱河志》由設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的皇家出版機構排印出版。此書是由乾隆皇帝親自審定的,故名為《欽定熱河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