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塑性聚合物的室溫活性聚合自修復研究

熱塑性聚合物的室溫活性聚合自修復研究

《熱塑性聚合物的室溫活性聚合自修復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容敏智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熱塑性聚合物的室溫活性聚合自修復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容敏智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本項目針對熱塑性聚合物尚未形成有效自修複方法的現狀,基於活性聚合的概念和方法,擬發展一種適用於熱塑性聚合物的單組分修復劑型自修復體系。該自修復策略利用活性聚合物基體自身作為大分子引發劑,並植入含乙烯基單體的微膠囊;當材料受力產生微裂紋而破壞微膠囊時,微膠囊將釋放出乙烯基單體,經毛細作用擴散至裂紋處,進而被基體引發聚合而自動粘合裂紋。由於藉助了共價鍵修復裂紋,修復效率高。為防止乙烯基類修復劑在材料儲存期間失效,將採用添加微量可溶高效失活劑的方法,既可以有效阻止修復劑單體發生自聚,又不影響其室溫修復反應時的聚合活性。通過深入研究修復劑微膠囊的合成方法、活性聚合物基體合成路線、修復劑修復微裂紋的過程及其影響因素、修復劑微膠囊對熱塑性聚合物材料物理和力學性能的影響等,將為實現此類熱塑性聚合物材料的自修復提供科學依據,並促進活性聚合物向智慧型材料套用方向發展,因而本項目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結題摘要

本項目針對熱塑性聚合物尚未形成有效自修複方法的現狀,基於活性聚合的概念和方法,發展了一種適用於熱塑性聚合物的單組分修復劑型自修復體系。通過深入研究修復劑微膠囊的合成方法、活性聚合物基體合成路線、修復劑修復微裂紋的過程及其影響因素、修復劑微膠囊對熱塑性聚合物材料物理和力學性能的影響等,將為實現此類熱塑性聚合物材料的自修復提供科學依據,並促進活性聚合物向智慧型材料套用方向發展。 首先以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為囊壁,分別製備了包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GMA)、苯乙烯與環氧丙烯酸雙酯混合物等乙烯基單體的微膠囊。通過多種分析手段對這些微膠囊進行了表征。然後,在室溫下利用本體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製備了“活性”PMMA,考察了其聚合反應動力學以及再引發單體聚合的能力。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含有單組分乙烯基單體微膠囊的“活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複合材料,利用懸臂樑衝擊實驗對複合材料的自修復性能進行了有效表征,詳細考察了修復劑膠囊種類、膠囊含量、膠囊大小和修復時間等因素對自修復效果的影響,並結合修復斷面分析,揭示材料的自癒合微觀機制。自修復複合材料的修復效率隨膠囊含量和粒徑的增大而增大,對於GMA微膠囊修復體系,當膠囊的含量和平均粒徑分別為20 wt %和283 μm時,修復效率達到最大(~120%),達到最大修復效率的時間約為24 h,在三個月內自修復性能基本保持穩定。總體上看,微膠囊的加入均會造成複合材料的衝擊、拉伸、彎曲等力學性能一定程度的下降。 另一方面,以S, S-二(α, α'-二甲基-α''-乙酸)三硫代酯為RAFT試劑,在70oC條件進行苯乙烯的可逆加成-斷裂轉移自由基聚合,以雙硫代苯乙酸異丙苯酯為RAFT試劑,實施甲基丙烯酸甲酯單體的室溫可逆加成-斷裂轉移自由基聚合。對於含有GMA微膠囊聚苯乙烯自修復複合材料,當GMA微膠囊的粒徑和含量分別為158.6 μm和20%時,修復效率達到最大(112.15%)。對於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自修復複合材料,粒徑為133.4 μm的GMA微膠囊含量達到20%時,修復效率達到最大值(119.88%)。進一步,將活性聚合物包裹在乙烯基單體膠囊的外層,實現了對通用熱塑性聚合物的修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