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春園·清華園考:清華園三百年記憶

熙春園·清華園考:清華園三百年記憶

《熙春園·清華園考:清華園三百年記憶》是一部熙春園·清華園300年的園林沿革史。它將清華園的盛衰置於清朝康、雍、乾、嘉、道、鹹、同、光、宣九代王朝政治、歷史和文化大背景中去觀察,從而揭開了當時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它是北京古代園林研究和清華校史研究的新成果,是為清華大學百年慶典的獻禮。《熙春園·清華園考:清華園三百年記憶》最大的貢獻是揭開了雍乾二帝布下的疑謎,證明了:清華園的“荒島”就是我國歷史上現存最大類書《古今圖書集成》的編纂、印刷之地。陳夢雷可歌可泣的90年坎坷人生中,最後居熙春園“松鶴山房”13年,完成了1.6億字《古今圖書集成》的編纂校正並印刷了全書的96%。人們熟知的工字廳“水木清華”,就是康熙皇帝10次蒞臨、8次過壽、命名“熙春”之處。熙春園的第一和第二任園主是康熙皇三子允祉和皇十六子允祿。書中引用了《四庫全書》、《清實錄》等典籍、歷史文獻和專著140多種;有園主人、帝王和名人的150首詩、詞、崑曲;附有百餘幅圖片。全書圖文並茂地描繪了清朝300年裡.熙春園·清華園發生的重大事件、人物故事和園林美景。

基本介紹

  • 書名:熙春園•清華園考:清華園三百年記憶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頁數:423頁
  • 開本:16
  • 品牌:清華大學出版社
  • 作者:苗日新
  • 出版日期:2010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2222767, 730222276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熙春園·清華園考:清華園三百年記憶》:清華校史叢書

作者簡介

苗日新,清華大學研究員。山西天鎮人,1934年5月出生,呼市二中畢業。 195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先後任教於清華大學土木、土木建築和工程力學數學系。1884至1991年任力學系副主任、副教授。1991年任清華大學基建規劃處處長,1997退休,至2006年繼續任該處顧問。現為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

圖書目錄

《熙春園·清華園考》讀後浮想
序一
讀《熙春園·清華園考》一書有感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康熙盛世熙春園
第一節 康熙帝皇三子胤祉賜園熙春園建於1707年
第二節 熙春園園景再現和陳夢雷故居松鶴山房
第三節 藏珠府接大羅天,集成館連熙春園
第四節 康熙皇帝在熙春園工字殿慶壽御筆題匾“熙春”
第五節 胤祉精於書法射技,文化素養居皇子之首
第六節 玄燁、胤祉父子對陳夢雷的恩遇
第七節 園林與崑曲,陳夢雷、胤祉月夜泛舟於柳塘
第八節 陳夢雷一家在熙春園13年的布衣田園生活
第九節 康熙大帝御纂科學經典,教子編修《律歷淵源》
第十節 誠親王府的天文算學家楊文言
第十一節 熙春園建園主人誠親王胤(允)祉封襲表
附錄 從發現的古蹟看清華園的古代地理概況

第二章 雍末乾初爭儲餘波中的熙春園·雲錦園
第一節 胤禛拘禁允祉於景山至死,熙春園收歸內務府
第二節 乾隆御撰允祉碑文,諡號隱意在否定允祉
第三節 乾隆帝將熙春園改名,御筆匾“雲錦園”賜予新主人
第四節 允祿卒雲錦園改御園,隱藏莊親王是園主人之秘密
第五節 雍正帝股肱兼耳目莊親王允祿與允祉之死
第六節 乾隆朝第一皇族高官允祿,弘曆為其撰書唯一親王碑文
第七節 熙春園第二任主人康熙帝皇十六子允祿封襲表

第三章 乾隆御園熙春園
第一節 乾隆三十二年(1767)起歷時三年的熙春園改御園工程
第二節 乾隆三十五年(1770)御園熙春園平面圖和鳥瞰圖
第三節 雍乾二帝隱瞞熙春園建園史長達300年
第四節 乾隆帝為熙春園十二座殿宇題匾題詩85首
第五節 康熙御筆“主善齋”、“竹軒”曾懸於今校長辦公室和工字廳西
第六節 乾隆御筆“鏡煙齋”、“瑩徳堂”曾懸於水木清華和藤影荷聲之館
第七節 康熙帝為何給允祉題匾“制節謹度”和“謙受益”
第八節 乾隆御筆“遵行齋”、“花韻軒”、“藻德居”、“德生軒”
第九節 乾隆御筆“春可軒”、“松簧館”、“對雲樓”、“雲錦園”
第十節 熙春園和長春園以過街樓相連

第四章 嘉慶御園熙春園
第一節 嘉慶御製詩證“熙春”園匾是康熙御筆
第二節 康熙御筆“熙春”園匾懸於工字殿前殿
第三節 嘉慶帝增建的“省耕別墅”在今化學館北
第四節 熙春園之別致新景“省耕別墅”
第五節 御園地暇辟農田,軒同淳化四方宣

第五章 道光御園熙春園分成涵德園和春澤園
第一節 道光二年熙春園分為惇親王府和瑞親王府
第二節 道光朝熙春園東部稱“涵德園”,西部稱“春澤園”
第三節 道光二十六年涵德園平面圖及園主人綿愷和奕
第四節 春澤園主人瑞親王綿忻家產知多少
第五節 卒於和生卒於春澤園的綿忻和奕
第六節 春澤園裡奕賜奠奕,鹹豐皇帝親撰御筆碑文
第七節 堪比七步成詩曹植,奕作千首《詩稿》
第八節 奕書額“樂循理齋”、“古歡堂”即乾隆朝藻德居和松簧館
第九節 自比蜉蝣同情農民願習勞苦的郡王詩人奕
第十節 道光朝春澤園平面圖和奕筆下春澤園園景
第十一節 綿愷書額“鏡水齋”即乾隆朝德生軒
第十二節 綿忻奕居“謙受堂”和“梅屋”即乾隆朝尊行齋和花韻軒
第十三節 涵德園·清華園主人惇親王和春澤園主人瑞親王封襲表

第六章 鹹豐朝的王府清華園和近春園
第一節 道末鹹初二百首《詩稿》奕諒繪園景
第二節 清華園主人惇親王奕諒朝野史中故事多
第三節 鹹豐御筆“清華園”題於鹹豐二年
第四節 工字廳後楹聯殷兆鏞書於鹹豐五年
第五節 奕諒尤喜書法,殷兆鏞另題書畫15幅
第六節 清華園·水木清華·荷花池·楹聯四位一體
第七節 1860年鹹豐皇帝棄國門逃跑前奕諒的哭諫
第八節 殷兆鏞年譜證實英軍燒毀圓明園未燒到清華園
第九節 京郊皇家園林從皇兄弟別墅到兄弟院校校園

第七章 同治朝為慈禧40歲慶壽重修圓明園而拆毀近春園
第一節 奕諒鼎力出版堂兄詩集,奕澴古歡堂前憑弔奕詩
第二節 同治朝清華園主人惇親王奕諒
第三節 近春園非英法聯軍焚燒,內務府出主意帝令拆毀
第四節 1934年清華圖書館館藏重修圓明園領用近春園舊料史料
第五節 為慈禧40歲慶壽開重修圓明園機密工程

第八章 光緒朝清華園主人與義和團
第一節 惇親王期子孫當皇帝,交布衣晚年不講排場
第二節 清華園主人載濂出謀,招義和團做清軍先鋒
第三節 戊戌後溥儁立為皇子,倚慈禧載漪掌軍政權
第四節 列強、慈禧、皇族“四載”掀起庚子之亂
第五節 慈禧從利用轉向屠殺義和團,載濂被革爵,清華園收歸內務府
第六節 載漪發配新疆未到新疆,載瀾迪化胡為敦煌遭劫
第七節 校史資料中退還庚款的四種版本哪個是真
第八節 梁誠首倡設立學堂派遣遊學,吳宓揭開退還庚款辦學真相

第九章 宣統三年清華學堂成立
第一節 宣統皇帝批准清華園修建游美肄業館
第二節 清華學堂因鹹豐御筆“清華園”而得名
第三節 游美肄業館和清華學堂大事記
第四節 那桐一生未到靖華園,日記未記題字事堪稱腐敗記事簿
第五節 羅森發現清華學堂校園規劃圖
第六節 1909年和1911年兩個清華園的巨變
第七節 乾嘉宣三朝檔案揭示清華園由三所一院和工字殿組成
第八節 清華學堂拆除熙春園大宮門和觀疇樓鑄成大錯
第九節 熙春園·清華園不同年代的三個垂花門和兩個怡春院
第十節 乾嘉宣三朝檔案揭示清華園主要建築皆康乾朝遺存
第十一節 宣統元年(1909)清華園遺存的康乾熙春園建築景觀表
後記 發現陳夢雷故居松鶴山房基礎遺蹟

後記

2006年10月20日,《新清華》刊載了筆者《陳夢雷在熙春園(今清華園)編校《》一文,指出“松鶴山房的位置應在大禮堂區,可能是1768年熙春園平面圖上坐西朝東的那三間房”。這年,筆者尚未看到真的“樣式雷”熙春園圖,按舊圖估計松鶴山房原址“那三間房”在新水利館西北角,並投書校長顧秉林院士說,百年校慶時,恰逢陳夢雷逝世約270年,建議立陳夢雷編纂《古今圖書集成》紀念碑。
陳夢雷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春所題《水村紀事》三首詩中云:“花莖早開迎旭日,草堂初葺待春風。”這說明松鶴山房是1709年建成的。在本書所附《康熙朝熙春園園景再現和古今圖書集成館》(圖1-2-1)、《乾隆三十五年(1770)御園熙春園平面圖》(圖3-2-1)和《乾隆三十五年(1770)御園熙春園鳥瞰圖》中,平面圖上那三間房(鳥瞰圖是六間房小樓)都標註著“陳夢雷故居松鶴山房”。筆者早先雖有心挖掘考證,但又認為建禮堂挖基礎會使松鶴山房遺蹟無存。在得到真的熙春園“樣式雷”圖後,在圖上估測,覺得夢雷故居可能緊鄰今大禮堂,在其東牆外。
然而,在2010年1月5日(農曆小寒),事情發生了根本轉機,令人感嘆“太不可思議了!”其結果卻使本書最重要的考證,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不久前,筆者曾囑咐基建規劃處龍奮傑處長,清華現在為百年校慶正大興土木,開挖基礎一定要注意地下文物。5日這天,他急切地電告:“北京建工集團三建公司的工人師傅在大禮堂改建維修時,發現可疑的地下物,他們有過這種經驗,工人不敢也不願繼續深挖。”說也奇怪,筆者的第一感覺異常準確,手持“樣式雷”《乾隆三十三年(1768)熙春園平面圖》(圖1)應約立即趕赴現場。

序言

苗日新學長再三叮囑,要我為其大著《熙春園·清華園考》寫一小序,使我深感榮幸,卻又頗感惶恐。我雖是學歷史的,然而對於清代卻所知無多,以下所說只是作為一個清華人對這部專書的讀後感想。 我是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前清華文科的末一班學生,也便在那一年去到中國科學院工作。我在校期間甚短,但幾十年來對母校所在的清華園,從宿舍樓建築到草木丘壑,總覺不能忘情。當時我住在園內偏西的善齋,由於習慣早起,常往西步行,經過氣象台、荒島,就進入沒有圍牆的長春園界。一路觀望,不免對康乾盛世這些園林的風光景色,有種種臆想揣測,這也很自然地成為心底情結的一部分。我猜別的校友,恐怕也會有類似的體驗。
到90年代,我回到清華做一點工作,因為參加建設博物館的討論,得以見到多年負責學校基建設計的苗日新先生。承他告我正在從事清華園及其前身歷史的探索,殊感欣喜莫名。尤其是在2003年秋我調入清華之後,我們同居荷清苑小區,棟宇相望,朝夕有機會相遇,他必告我以研究的各種信息,我對其進展之迅速,收穫之豐富,極有深刻印象。不拘時令寒暑,人們每見我們手扶腳踏車,在途中暢談學術,以為在傳什麼“新聞”,投以好奇的目光。
苗日新先生出身於土木工程系,不曾受過文史方面的專門訓練,但讀者由他的著作不難看出其人文修養非常深厚,歷史知識殊為廣博。《熙春園·清華園考》這部書,固然表現了苗日新先生建築學與建築史的專業水準,於歷史考證方面也不愧於專門學者。在學科日益分化狹窄的今天,如何兼通博收,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