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慬是贛南醫學院的創辦人和第一任校長,關於她的資料不多見,在《贛南醫專校史(1941-1985)》中也記載頗少,僅寥寥數語,留給贛醫後人諸多猜想。僅熊慬之妹熊愷所寫《江西助產教育創辦人熊慬女士》和熊慬親侄兒熊北光所寫《悼念熊慬博士》等文,對其生平介紹較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熊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女
基本資料,生平介紹,
基本資料
姓名:熊慬(1896-1990.1.11)
任期:1941.4-1946.3
生平介紹
熊慬,號學禮,出生於晚清時期江西豐城縣的一個鄉村教師家庭,祖上經營中藥生意,家境頗有財力。她自幼聰慧過人,性格剛烈,意志堅強,嚮往文明。早年深受大哥熊恢進步思想影響,剪辮子,入學堂,敢與封建傳統抗爭,立志做女中豪傑。1911年入南昌教會學校——葆靈女中就讀。1915年冬,母親產後感染產褥熱不幸去世,翌年春,父親病逝。熊慬短短數月經歷如此打擊,決心學醫。於是她隨大哥熊恢赴日本求學,考入東京女子醫專,苦讀數載,成績優異,名列前茅。畢業後曾在日本東京的一家醫院任婦產科醫師十年。因感於我國醫學落後,產婦嬰兒死亡無數,於1927年毅然回國,並將十年的積蓄購置了十餘箱婦產科器械運回江西,在南昌開設婦產科私人診所。
熊慬回到南昌後,致力於實現夙願,發展助產教育。先在其大哥主辦的劍聲中學內附設護產科班,並招生上課。因該班與中學性質相悖,未獲教育廳批准。幾經磋商,在省民政廳的撥款支持下,在南昌磨子巷馬王廟舊址開辦了江西省立南昌助產學校。劍聲中學附設護產班招收的八名學生成為了南昌助產學校的第一批學生。辦學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經過三年,學校蓋起了一幢二層樓的校舍。當條件有所改善時,她又開始籌辦醫院,並關閉自己的診所,將診所內的所有器械獻給醫院,她兼任院長。醫院的成立,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實習,還為學校增加了收入,添置了器械設備。至此,學校有了一定規模,並由省教育廳接管。熊慬藉此良機,建議政府通令各縣,保送學生前來就讀,並享受免費教育,以此推廣助產教育。學校後來遷入到南昌市陽明路新址,原址專供醫院使用。醫院增添了病房設備,每天門診病人及住院產婦甚多。
1935年,學校及附屬醫院趨於穩定,熊慬便向教育廳告假,隨弟熊悛赴德國漢堡大學醫學院深造,攻讀醫學博士學位。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熊慬姐弟倆完成學業回國。因大陸海岸港口被日軍封鎖,她倆只能途經滇越鐵路回到雲南昆明。在雲南富商嚴某的邀請並支持下,在大理開辦助產學校,開啟邊陲醫學之風氣。不到一年時間,學校及醫院相繼成立。這是熊慬女士親手創辦的第二所助產學校,為邊陲少數民族的醫學知識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41年,江西省政府電召熊慬姐弟回贛,弟熊悛奉命接手因避戰亂而遷至贛州的江西醫專,熊慬則受命在贛州籌建省立贛縣助產學校。當時贛州作為“內地之區,深感助產事業之亟需。”而時任江西省第四區專署專員的蔣經國先生,積極倡導“建設新贛南”,鼎力支持助產學校的開辦,並撥給贛州市西門外土地廟營建校舍。該校於1941年4月籌建,7月正式招生,熊慬擔任校長兼附屬產院院長。這是江西第二所助產學校,也是熊慬親手創辦的第三所助產學校。省立贛縣助產學校就是現今贛南醫學院的前身。
1944年12月,日寇侵占贛州前夕,機關、學校紛紛向贛東撤退,交通工具全賴卡車及河船。而此時政府無力顧及學校的搬遷,交通工具自行解決。熊慬便將自己祖傳的名貴掛表變賣,自僱船只,把重要器材、藥品運往寧都石上,並立即建校複課。不久贛州光復後,熊慬回到贛州,石上的學校亦更名為省立寧都醫事學校。
1945年抗戰勝利,學校遷回贛州,恢復省立贛縣助產學校校名。因戰亂破壞,原校舍已是破爛不堪,滿目瘡痍,熊慬帶領師生動手整理校園,修葺校舍,重新添置教學儀器及附屬產院器材,學校元氣得以漸漸恢復。翌年,她奉命調往南昌,重整南昌助產學校。贛縣助產學校則交由從日本東京女子醫學專門學校肄業回國的熊雲珍女士接管。1947年,學校改名為“江西省立贛縣高級醫事職業學校”。
1949年,因南昌助產學校與南昌護士學校合併為南昌護產學校(後改名為南昌市衛生學校),熊慬調任南昌市立醫院婦產科主任。五十年代後期及“文革”內亂期間,熊慬倍受摧殘迫害,被趕出南昌城,先後被流放到景德鎮和新建的農村等地,命運多舛,十分悽慘。
1990年1月11日,熊慬女士在南昌逝世,享年九十四歲高齡。
熊慬畢生熱愛助產事業,致力於助產教育,吃苦耐勞,篳路藍縷,孜孜不倦,奮鬥不息,其一生功德無量,被譽為“助產之母”、“江西助產教育第一人”。她生活簡樸,以校為家,每天八點檢查病房,九點開始門診,直到下午一點,然後去吃學生為她留在桌上已經冷卻的飯菜,接著去學校上課直到夜幕降臨時的降旗時分,在每天的降旗儀式上還要向學生訓話。她的住房一直安排在住院病人必經的地方,晚間產婦一有情況能立即起床問診。1953年參加北京高級衛生幹部學習班,時任衛生部長李德全曾向學員介紹了林巧稚和熊慬,表彰她們獻身婦女衛生事業的精神。1957年《人民日報》報導全國各省新式接生普及率和婦女保健網覆蓋率,江西名列第一,這與熊慬的貢獻是密不可分。八十年代政府落實政策後,熊慬又將政府補發的退休金全部捐獻給了“江西省兒童福利基金會”,以盡畢生獻身婦幼福利事業之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