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產業(Schumpeter industry)技術型新興產業類型之一。特點是:產品創新速度快、學習曲線效應顯著、競爭與產業結構之間關係不穩定、產業結構變化快、未來盈利狀況難以預測等。美國威廉士(Jefrey R.Williams)在《產業的生產力基礎》一文中提出。
熊彼特產業(Schumpeter industry)技術型新興產業類型之一。特點是:產品創新速度快、學習曲線效應顯著、競爭與產業結構之間關係不穩定、產業結構變化快、未來盈利狀況難以預測等。美國威廉士(Jefrey R.Williams)在《產業的生產力基礎》一文中提出。
熊彼特產業(Schumpeter industry)技術型新興產業類型之一。特點是:產品創新速度快、學習曲線效應顯著、競爭與產業結構之間關係不穩定、產業結構變化快、未來盈利狀況難以預測等。美國威廉士(Jefrey R....
產業創新是對舊產業結構的創造性破壞。創新理論的奠基人熊彼特把創新比作生物遺傳上的突變,“這類似於生物學上的突變理論,即不斷從體系內部革新經濟結構,不斷地破壞舊的並創造新的結構的‘產業突變’構成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
產業突變是指產業發展過程中發生的非連續變化。這種非連續變化的臨界點,是產業突變點。提出 在經濟學領域,產業突變(Industria lMutation)一詞最初在熊彼特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1943)第七章“具有創造性的毀滅過程”中出現...
根據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改變社會面貌的經濟創新是長期的、痛苦的“創造性破壞過程”,它將摧毀舊的產業,讓新的產業有崛起的空間。然而,面對這個“創造性破壞過程”,熊彼特特別指出:“試圖無限期地維持過時的行業當然沒有必要,但試圖...
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1901年—1906年在維也納大學攻讀法學和社會學,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是一位有深遠影響的美籍奧地利政治經濟學家(儘管他並非是“奧地利學派”成員,但在早期他...
熊彼特周期是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研究經濟周期運動的理論。1936年,偉大的經濟學家熊彼特以他的“創新理論”為基礎,對各種周期理論進行了綜合分析後提出的。熊彼特認為,每一個長周期包括6 箇中周期,每一個中周期包括三個短周期。短周期約...
另一方面,產業技術的發展最終又是通過企業技術的發展來實現的,各企業還應根據自己的技術狀況和市場定位,在共性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具有個性特色的產品,這即是共性技術的擴散和個性化過程。動態模式 熊彼特首先提出了創新理論,之後的研究者...
1.3產業研究與開發的專業化及其發展010 1.4現代技術016 1.5熊彼特的連續工業革命理論020 1.6本書的結構025 評論、綜述和主要參考書目028 篇 與科學相關技術的興起033 緒言034 第2章 工業革命037 2.1技術創新與工業革命038 2....
創新”以求生存的時候。只要將多餘的競爭者篩除或是有一些成功的“創新”產生,便會使景氣提升、生產效率提高,但是當某一產業又重新是有利可圖的時候,它又會吸引新的競爭者投入,然後又是一次利潤遞減的過程,回到之前的狀態。
第二,整合了內容龐雜的新熊彼特主義學派產業動態理論。本文通過運用本文一般性的產業動態必要性理論,建立起新熊彼特主義學派的技術供給理論和技術變遷條件下的市場需求理論之間聯繫的理論橋樑,後兩者解釋了形成產業動態過程中技術和市場要素的...
馬歇爾之後,產業集聚理論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流派。比較有影響的有:韋伯的區位集聚論、熊彼特的創新產業集聚論、E·M·胡佛的產業集聚最佳規模論、波特的企業競爭優勢與鑽石模型等。信息介紹 產業集聚逐步形成,全區擁有工業企業...
技術創新理論(Technical Innovation Theory)的首次由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的《經濟發展理論》系統的提出。”創新”就是一種新的生產函式的建立(the setting up of a new product in function),即實現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一種...
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指出,企業家就是“經濟發展的帶頭人”, 也是能夠“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的創新者。熊彼特將企業家視為創新的主體,其作用在於創造性地破壞市場的均衡(他稱之為“創造性破壞”)。他...
面對新一輪的產業革命,中國該如何尋求經濟成長的新動力?經濟學大師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或許能為我們解答這些困惑。在這部享譽全球的經濟學經典中,他革命性地指出"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核心作用,"創造性破壞"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而...
Kondratieff)於1926年首先提出,又稱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熊彼特沿襲康德拉季耶夫的觀點,認為資本主義的第一個長波大約是從1783年到1842年,即第一次產業革命。第二個長波大約從1842年到1897年,即蒸汽機和鋼鐵時代,或者可稱之為...
創新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適用於很多領域。在經濟學範疇,奧地利經濟學家J·A·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創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創新理論。1939年和1942年熊彼特又分別出版了《經濟周期》、《...
動態企業理論源於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創新理論,以潘羅斯(Penrose)的《企業成長理論》為形成標誌。潘羅斯繼承了熊彼特的創新思想,寫出了動態企業理論的“開山之作”。尼爾森和溫特(Nelson and Winter)的經濟演化理論則為動態企業...
第一部分是基礎知識,分析了創新的過程,熊彼特對創新經濟學的貢獻和創新的技術推動與市場拉動,市場結構與創新的關係。第二部分從企業、產業和經濟成長三個不同層次(微觀、中觀和巨觀層次)分析了創新的推進、產業演化與促進增長的過程。第...
因它由俄國經濟學家尼古拉.D.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Kondratieff)於1926年首先提出,又稱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熊彼特沿襲康德拉季耶夫的觀點,認為資本主義的第一個長波大約是從 1783年到1842年,即第一次產業革命。第二個長波大約...
從18世紀30年代康替龍提出企業家概念以後的200年間,經薩伊到馬歇爾,歷經企業家理論(entrepreneur theory)早期發展的三個階段。熊彼特對職業企業家範疇和功能的界定,為把企業家理論納入現代企業理論奠定了理論前提。現代企業理論的最新發展,...
創新集群是指在某一產業領域內,一組互動作用的創新型企業和關在線上構,由於具有異質性和互補性而聯繫在一起並根植於某一特定地域而形成的一種地方性網路組織。創新理論的創始人熊彼特發現並提出了集群創新現象 . 熊彼特認 為 :創新並不...
浪漫主義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在本質上是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它從來不是靜止的”。他借用生物學上的術語,把那種所謂“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即不斷地破壞舊的,不斷地創造新的結構”的這種過程,稱為“產業突變...
這裡,熊彼特提出了一種假定,即技術進步和產業組織的新形式在動態競爭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技術進步是由大企業規模經營所引發的,而且只有大企業才能實現技術進步,這就是“熊彼特”假定。競爭作為一個動態過程?最重要的作用是推動創新與技術...
熊彼特把創新視為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即??的創造性的對經濟生活的一種變動,如同生物界的突變一樣,可以稱為“產業突變”。在靜態體系內,資本、人口、技術和生產組織都不變,競爭的結果價格等於成本,沒有利潤。這樣的社會是...
但是當某一產業又重新變得有利可圖的時候,它又會吸引新的競爭者投入其中,然後又是一次利潤遞減的過程,回到之前的狀態……作者簡介 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年—1950年),是20世紀最受推崇的經濟學家之一。在經濟學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