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熊亮。中國知名原創繪本大師。創作過《京劇貓》、《南瓜和尚南瓜廟》、《小石獅》、《兔兒爺》等作品,作品獲台灣開卷最佳童書獎,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個人經歷
熊亮是個自學成才的典型,沒有讀專業,沒有讀過大學。但在國內原創繪本界,他是大家見到都會叫“老師”並想要討教經驗的人。《
京劇貓》、《野孩子》、《南瓜和尚南瓜廟》等等,瀏覽網上能看到的熊亮的
兒童繪本,你會注意到是中國風的、禪意的,甚至是有點怪異的。熊亮自己也說自己的風格是怪異的,出格的,但孩子們確實是喜歡這些繪本的。
熊亮一開始是做成人繪本的,而且是比較灰暗的繪本,比如
卡夫卡。讓他開始做兒童繪本的直接原因,是因為有了女兒,想要給自己的孩子做繪本看,從女兒出生起做兒童繪本到2017年已經是9年了。但熊亮一直不覺得自己是個兒童繪本家,他沒有放棄其他繪本的創作,他說兒童繪本不見得每個時期都是他創作的重點。
很多人問起他,從成人繪本到兒童繪本,他是怎么做到的?他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他說每個人去學校讀書,都應該去學老師最擅長的,而不是老師不擅長的別處學來的內容。因此,繪本應該傳遞傳遞藝術家內心的看法,把藝術家內心的擅長的最好的東西給孩子看,然後用簡單生動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他沒有為了要特意做給孩子看,去編一些簡單的內容去適應孩子,做繪本堅持始終表達他本人內心的想法。
對於自己的繪本繪畫風格屬於比較怪異,他說“我也覺得奇怪,日常生活中我其實比較溫和”,一個人在生活中照顧社會規矩,就會有很正常的個性,但創作時完全獨立,不受外界的影響,會更多的按自己的本性做事,做的比較獨特。創作也直接,做人也直接,創作鬼怪,不意味著做人鬼怪。
不是科班出身常常被問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覺得個人經驗不適合所有孩子,但特意提到一定要給純粹的畫室。他父母比較寬鬆,幫他從圖書館借任何他想看的書,還讓他擁有自己獨立的畫室。他沒有對父母要求有個畫室,父母看到他一直喜歡畫畫,總在家裡的飯桌上畫畫,就說剛好有個閣樓,你去畫吧。從此,畫室的門關上,父母不窺探他在畫什麼,也不去跟親友炫耀。他認為正是有了這個獨立的畫室,讓他十幾年時間有完全獨立的空間自己跟自己對話,可能是浪費時間但也會豐富想像力,給了他最大的幫助。
熊亮說自己畫畫的興趣父母沒有刻意引導,是自己從小就喜歡畫,
幼稚園老師就覺得他很會畫畫,找一些畫書給他看,他當時已經覺得太簡單“我都會畫啊”。在課桌上畫,也樂於畫給別人看,但一直都沒有人指導過,創作完全按自己的意思,可以自由自在的畫。
孩子畫畫是會受外界影響,常常會聽到“你畫一個我看看”這樣的邀請,當然也會受到表揚。有的孩子需要專業長期的訓練會有很好的畫工,但熊亮自己成才的經歷是
自由發揮,談到這裡他笑道“我太自覺了,完全是自己喜歡。”所以即使到了2015年看到身邊的朋友送孩子學美術,他自己卻並不教女兒學畫畫,不刻意去培養她的繪畫興趣,看她自己喜歡與否,不逼她去學。
新世紀的人都忘了童年的感覺,長大做童書,是因為記得童年的感覺。熊亮對小時候的狀態狀態記得很牢。他說比較成熟的繪本作家,從來沒想過不做自己,他們本身有純真性,做這些很自然。本身不純真的人,蹲下來跟小孩交流,了解孩子的心態角度,也做不出好內容。他畫很灰暗的東西無法出版,但是他還是覺得很有趣。每個人觀察的視角不一樣,或者他涉及的角度是灰暗的,但不代表他是灰暗的,只是觀察到的東西不一樣。他說“喜歡黑色電影或音樂的年輕人,其實生活中比較單純,或者是相對單純。”
還是那句話做繪本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有一點需要注意,做自己覺得有價值有趣的東西,但語言上一定不要過於抽象。生活中生活體驗童真,自然生活就好,28歲才創作,之前做外貿工藝品都是為了掙錢,所以之後才能體會一個生活中的人怎么想,不能一開始就創作。純為了創作而創作,作品反而沒有生命力。
他坦言自己不是最受孩子歡迎的人,我的故事很出格,本人不是出格的人。所以故事吸引孩子們,但生活里並非很有趣的人。但是跟女兒相處的就是非常好,完全沒有壓力,完全不給壓力,女兒覺得非常好。太太覺得太寬鬆,偶爾會說你該教女兒點東西,比如該教畫畫,熊亮覺得平常女兒看到自己畫畫就很好,潛移默化的就可以了。
熊亮的女兒已經9歲多了,也是個從小伴著書長大的孩子,閱讀會給孩子的影響,不用馬上要求有什麼改變,看好的東西會讓孩子不一樣,平時看不出來,看好的東西長大就行。當她會選擇,她有時並不選熊亮的繪本,熊亮也覺得正常,承認有些書是比自己的書更有吸引力。熊亮跟女兒一起創辦小石頭劇院,帶女兒到沙漠、河灘或者隨便什麼地方,撿些小石頭,然後就畫個
臉譜什麼的,比臉譜有趣的是,培養這樣一個習慣,觀察生活的習慣,認識事物的習慣。小時候給孩子自然有豐富細節的東西,比如小石子圖案花紋,比什麼玩具都好,對審美和思維都非常好。
有新的繪本出來,熊亮也先給自己的女兒,先念一遍故事,她最喜歡的是熊亮最新的故事,這是完全寫給成人看的故事。熊亮覺得孩子們到了4年級或更大點就沒閱讀障礙,什麼都可以看了。無論是什麼故事,可能會有畫面、語言文字上的不同,講的方式的不同,但故事的核心孩子是能理解的。所以一個畫家自己寫故事時,可能會有很深入的想法,但一定會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來表達出來。孩子年齡越小,專注度就越少,必須講的量少,因此給兒童的繪本的語言要更簡練。
熊亮覺得寫小故事,有想像力的故事是他的特長,因此最初的靈感瞬間閃現並不難,會自己冒出來,但還是需要加上自己的經驗,加上一些想像,不斷的豐富故事,完成整個故事的過程是漫長的。熊亮做童書的靈感並不是來自女兒,他覺得大家側重不一樣,有的作者注意孩子,用孩子的經歷來做內容,他也會考慮孩子,但他會以自己的經驗為主。做兒童書,首先創作本身要有趣,他沒有特意積累跟孩子接觸的經驗,基本上總是用自己覺得好玩的東西。每天覺得孩子好玩,孩子會覺得無聊,你自己好玩,孩子才喜歡。
熊亮小時候畫中國畫,所以他的兒童繪本視覺美感,造型上偏中國,可想法上受傳統影響少,因為他覺得中國傳統沒有兒童文學。孩子們從國小的東西就是大人的,以考試為目的,遇到風景美的地方就想到做官不順,這些都太成人。做兒童繪本,必須回到純真,去掉傳統,用純真的形式,表現文化里的有趣的部分,傳統的本質是好的有趣的,但一定要去掉功利部分,不用老的故事結構解讀。
孩子會看不懂,不理解?熊亮不擔心這一點,繪本的特點是思維活躍,重新剖析,重新認識,不是故事庸常,是重新做,他覺得再複雜的東西也能被理解,孩子如果會不懂可能是他做的不好,要儘量把故事裡好玩的東西做出來。他自認不是特別要求
盡善盡美,會要求另外的東西,要求特別的,表現出普遍人性的內容,而不是傳統的人性。
熊亮做的繪本跟現實的教育體系有點格格不入,他卻沒讓這個影響女兒,覺得女兒需要從學校這個小社會學到社會關係,可是課堂上學的知識比如語文還是沒用的。他不希望女兒跟她走同樣的路,女兒很適應學校,學習很好,沒有人逼她也能喜歡學校,熊亮很支持。雖然他會反對這個反對那個,但覺得女兒將來不能跟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對於中國的繪本行業,熊亮說自己估計錯了,他早做了十五年,2010年前他以為兒童繪本會在5年後就成長起來。但他還是有信心的,他認為繪本的意識已經起來,新世紀的年輕人素質也高了,已經很能接受繪本,5年後當這批年輕人開始有了孩子,繪本的在中國興盛起來是可以預見的。
獲得榮譽
2017年11月16日,其創作繪畫的《和風一起散步》獲得2017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評獎年度圖書(繪本)獎。
2018年曾入圍2018年度國際安徒生獎插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