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熊一然
- 別名:熊和義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西朔縣
- 出生日期:1938-11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內蒙古師範學院藝術系
- 代表作品:《草原新醫》、《頌歌獻給毛主席》、《甜水》
人物簡介,相關作品,
人物簡介
熊一然 (1938.11—) 別名熊和義, 山西朔縣人。 擅長中國畫、 版畫。 1961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學院藝術系,留校任教。 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作品有《草原新醫》、《頌歌獻給毛主席》、《甜水》等。
熊一然先生著名書畫篆刻家,多幅作品獲國內外及地區書法展大獎、並被收藏。
1938年出生於山西朔縣。1961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學院藝術系美術專業。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教學研究會理事、內蒙古文史研究館館員、北疆印社社員、上京印社名譽社長、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書畫篆刻家.
美術作品先後兩次參加全國美展,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書法展覽,作品及傳記載入《中國當代書法家大辭典》、《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等各類國家級書法選集、辭典之中。其中有許多作品被博物館、紀念館收藏,或勒石於碑林、碑廊,或流傅於日、美、英、法、新加坡、加拿大等國。日本學者曾在《北國新聞》中以“高古淳樸、刀勢入神”評賞其篆刻作品。已故書法家劉兆威教授欽其曰:“斯人猶在抱,於世大有為。”
相關作品
著有《熊一然書法篆刻》。
孔慶臻為《熊一然書法篆刻》寫的序 :
序
書畫篆刻家熊一然先生,山西朔縣人。一九三八年生,少年時其家即徒居內蒙古呼和浩特。一九六一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學院藝術系美術專業。
熊一然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農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學研究會理事、內蒙古文史研究館研究員、北疆印社社員、秀水印社顧問、上京印社名譽社長。現執教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系,從事書法篆刻教學工作和書法篆刻藝術創作活動。
熊教授醉心於藝術,數十年孜孜探求,耕耘不輟,在書法、繪畫、篆刻等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的美術作品先後兩次參加全國美展,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書法展覽,作品及傳 記載入《中國當代書法家大辭典》、《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中國當代書法大觀》、《中國現代書法選》、《當代名人墨跡》等各類書法選集、辭典之中,其中還有許多作品被博物館、紀念館收藏,或勒林、碑廊,或流傳於日、美、英、法、新加坡、加拿大等國。
熊教授於書法藝術,在深入研習歷代書法傳統的基礎上,專攻周秦大小篆及漢隸。於殷商鼎彝之款識潛心摹習,三十年如一日,對周鼎諸器更是遍臨再四,不參私意,刻意求工,古趣盎然,別具神韻。隸書取法華山、禮器、乙瑛、史晨、石門諸石,融各家之長,發古人之奧,摹勒之功非淺,心手之力尤深。其書作沉雄勁健、堅蒼渾穆、氣勢宏闊、格調高古,不期遠而自高遠,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篆刻得力於深厚的篆書基礎和熟練的版畫刀法,不事專治某一派,取法諸家,不落古人窠臼,自立風格,高古淳樸。篆刻作品根植於秦璽漢印,工整嚴謹,章法布局,氣韻生動,於平穩中求靈動,在凝重中蘊奔放,神完氣足,天真自然。骨法用刀,遒勁挺拔,深為識者所讚賞。日本學者曾在《北國新聞》中以[高古淳樸、刀勢入神]評賞其篆刻作品。
余主持內蒙古文史研究館工作歷時有年,為弘揚民族文化,遍訪區內書畫名家,十年前一然已名播哉內外,卓爾不群。余見其作,宗法周秦,博採古籀,惟慎惟嚴,渾厚古樸,實非俗流之所能為,乃不避年齒界限,破格聘為本館研究員。數年來,一然術有專攻,心無旁騖,血凝朱泥,魂銷素紙,舞椽筆如運斤,揮干將而切泥,筆墨可現金石韻味,刀石能生筆墨情果然爐火已青,人書漸老。余深信瑜瑾多出後學,大成有待來者,能為之執鞭拓路,已足勘慰。今一然將有東瀛之行,無以為贈,聊唱卿雲於遵前,以壯行色;書短衷於卷首,權作序言。
孔慶臻於內蒙古自治區文史研究館
歲在丙子年立秋,時年七十有五
後 記
我從事書法篆刻四十餘年,撿點作品,往往彼時以為尚可者,今又覺其不然,心存疑竇,不敢冒昧結集,張揚示眾,唯恐貽笑大方。
這次之所以做了尚屬認真的編選,全是為了九月的日本之行。埼玉縣、石川縣日中友好協會邀我去協個人展,老在因泥開彥先生特別關照說:在展覽會上發行個人作品集,不但能增近日本同好的了解,對弘揚本民族文化亦不無裨益,於是乃有如上之舉。是為緣起。我的性格天生木納,注定了自己不可能在其他領域有什麼作為;而我對翰黑的酷愛,又注定了我甘願把時間全部消磨在素紙朱泥之間。半生來塗鴉無算。送朋友的自是過眼煙雲,參展入編多又杳如黃鶴,到頭來箱篋里並沒什麼藏品。我不得不發憤生產,一口氣寫出了這集子。所以本集所收的書作三十八件,除《騎射》一件外,都是新作。篆刻一百九十件,卻多屬陳年老貨,是從七十年代以來的積蓄中挑選出來的。這些作品多是自選題材,也有應書刊約稿而作。個人印章多屬書畫文字之交,或有所囑,樂為奏刀,或有所慕,投贈以石。同道自遠方來,筆會間尷尬無印,乘興作急就之章,聊博倚馬可待之譽。也有輾轉索求或他鄉致函求印者,亦無不應命。又蒙扶桑友人廖賞,一傳而二,再傳而四,為之治印者亦頗不少。數十年間,作印這數甚多,好在印章不同於書法,鈐拓方便,因而雪泥鴻爪斑,撿點一過,總算有貨推出。
我學篆書,始於治印。五十年代就學於內蒙古師範學院藝術系,三年基礎訓練之後,按油畫、中國畫、版畫分班,我選了中國畫專業。中國畫與書法篆刻歷來有不解之緣,凡書畫作品者需幾方紅紅的印章裝飾,方見生氣。我由是體味到篆刻之不可小覷,於是率而捉刀。而此藝一經接觸,即成嗜癖。同窗學友用印,多出我手,仆儼然[大家]矣。我的教師邱石冥先生見我刻印心切,將他珍藏的秦篆拓本出示囑我反覆臨習。胡蔚喬教師指導我臨飛石鼓文,並為之示範,使初涉印壇的我,即得正道,免去了不少彎路。兩位教師再三強調,治印必須有深厚的書法基礎。書家可以不必是刻家,而刻家必須是書家。棒喝語。邱胡二老,早作古矣,當年學子,已近花甲。藝海無涯,而人無金石之永,能不嘆哉!
大學畢業,經眼範本墨這次漸多,所學面愈見寬廣。於眾多的法貼碑版中,我偏愛金文與漢隸。《三代吉金文存》、《兩周金文辭大系》等商周金文,凡字跡清楚者,必潛心摹習;《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頌鼎》、《靜簋》等金文名貼,更是放大臨,縮小臨,一臨再臨。隸書《石門頌》、《華山碑》、《鮮于璜碑》、《孔宙碑》等至今臨習不輟。駑駘之才,不擅機巧,人一能之,已十之,雖未得點鐵成金之妙,卻收鐵杵磨針之功。吾能是,是亦足矣!
治印,愚以為,是出於實用而產生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藝術。唯其實用,因而成為最廣泛、最能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篆刻作品與書畫結合,成為書畫作品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篆刻作品有名姓印、字號印、齋堂館閣印、詩詞名言警句印等,雖名目繁多、品類雜陳,最後還是要落在書畫、匾額、楹聯、碑刻的適當位置上,與之並駕,方能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互為生髮,互為升華。篆刻的實用性決定了篆刻的形式特徵,即令推陳出新,亦不應脫離其本質。我在治印時,著重於文字的正確使用,藝術形式上力求為大眾所接受,進而賞心悅目。在此前提下,琢磨風格手法,尋找一種既不泥古又不步人後塵,但能得心應手、套用自如的法則。
我是教師,專事書法篆刻教學,深感責任重大,必須嚴肅認真,循規蹈矩,示人以法,唯恐有失,誤人子弟。書法篆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丟了傳統而奢之不存,毛將焉附。哲人謂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善哉斯言!或諷余冥頑不化,我也只好[一條道跑到黑]了。
創促結集,心中忐忑。毀譽由人,得失在我。他年若得寸進,定然推陳出新,以彌識者厚望。
承蒙眾師友鼎力相助,綴成一書。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親為題簽,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長劉江先生題辭獎掖,為拙著增添光彩。內蒙古文史研究館館長孔老慶臻先生為之作序,過譽謬獎之言,旨在激勵後學,尤令人感動。老友滑國璋於炎夏酷暑中策劃版面封面,切磋主題意旨;馬智濤同志、彭曉明同志拍攝作品;學生李嘯宇為之託裱裝背、鈴印拓款,辛苦非常。內蒙古科技印刷廠趙希增、崔瑞生同志對本書編排印刷用力甚殷,還有為出版本書出了力而不願彼露姓名的朋友。在此並致謝忱。
一九九六年八月熊一然識於塞外青城鑄夢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