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石療飢

成語是中華民族語言中的瑰寶,是幾千年語言文字發展中凝結出的精華。幾乎每一條成語的背後都藏著一個故事,才使得精煉的文字蘊藏著豐富的含義,所謂言簡意賅是也。不知是什麼原造就了邯鄲——這座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故都,那么多的故事發生在邯鄲,那么多的成語從這些故事中誕生,使得邯鄲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成語之都。而“煮石療飢”這個成語也是出於邯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煮石療飢
  • 出處::《廣平府志•卷六十三•怪異》
由來,譯文,參考連結,

由來

[原文>《廣平府志·卷六十三·怪異》:姚御史三讓①,按陝西時②值歲荒,淳化山③有老翁取石授采蔬婦④曰,是可煮石。忽不見。婦從之。傳之四訖。人競投山取石以療飢⑤。三讓乃獻石於朝⑥,以為神異。
[注釋>①姚御史三讓:姚三讓(公元1540-1604年)名厥,字崇謙,號三讓,永年縣尚古村人。明萬曆二年進士,初知安徽祈門縣,後先後任山東道、河東鹽道、陝西道、河南道監察御史。
②按陝西時:任陝西道監察御史時。案2001年永年小龍馬鄉境內出土的姚三讓墓志銘,姚出任陝西道監察御史是明萬曆十五年。
③淳化山:山名,在陝西省淳化縣境內,明屬西安府。
④采蔬婦:采野菜的已婚婦女。蔬,《說文·新附考》,凡草、菜可食者通曰蔬。
⑤療飢:止住一時飢餓。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引馬茂才給崇禎帝奏疏,臣鄉延安府,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至十月蓬盡,則剝樹皮而食,迨年終樹皮又盡矣,則掘山上石塊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則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
⑥三讓乃獻石於朝:姚三讓把淳化縣發現的那種可食石頭,獻給朝廷。《明史·卷三十·五行》載:萬曆十五年,災,黃河以北,民食草木。富平、蒲城、同官諸縣(均屬西安府)有以石為糧者。

譯文

姚御史,名厥,字崇謙,號三讓,永年縣尚古村人,明萬曆二年進士。萬曆十五年任陝西道監察御史時,值大災年,尤其西安府所屬淳化、富平、蒲城、同官等縣,災情更為嚴重,人們連草根、樹皮都吃光了。一日淳化縣有一婦人,家無顆粒,孩子快要餓死,只好到山上尋覓野菜草根,不料跑遍山頭竟一莖野草也沒有找到,愁得只是哭泣。這時,走來一個白髮老翁,從懷中拿出一塊石頭說,這種石頭可以煮吃。說罷忽然不見了。采野菜婦人半信半疑,拿著石頭回到家中,放到鍋里去煮,果然煮得爛乎乎的。這一訊息很快傳遍了四面八方,人們紛紛跑到山上挖取石頭,煮著療飢,度過了災年。後來姚三讓把那種石頭帶到北京,獻給朝廷,滿朝文武,皆感神奇。

參考連結

http://www.gf99.cn/article.asp?id=3168
http://www.gf99.cn/article.asp?id=316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