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多是自尋

《煩惱多是自尋》是一篇心理健康方面的網路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煩惱多是自尋
  • 作者:袁永慶
煩惱可能是最容易影響心理的一種不良情緒,它常叫人坐臥不安,無所作為。很多煩惱並不一定是真正的客觀存在,而是我們主觀上的自我找尋。最能說明這樣一個道理的是這樣一個簡單故事:有一位母親,大女兒在賣布鞋,小女兒在賣雨傘。下雨天,她擔心大女兒沒有生意,唉聲嘆氣;晴天,她又憂心小女兒的雨具賣不出去,於是成天憂心忡忡,煩惱不堪。旁人提醒她,你就不能換個角度想:晴天你為大女兒高興,雨天你為小女兒高興。她一琢磨,果然如此,煩惱於是煙消雲散,日子好過了。
稍加歸納,導致自尋煩惱多半有以下幾種因由。
一是對事物只盯住消極面(比如上面故事中的那位母親)。時時惦記著自己的不幸,自嘆自憐,斤斤計較於命運的不公正,計較於別人的不友善,計較生活中小小的難免的磕磕碰碰,用消極面給自己製造煩惱。
二是訂的目標過高。最可憐的人就是那些使自己的生活目標遠遠脫離實際的人。目標太高,榮譽的、經濟利益的、家庭的......不免徒勞追求,大碰釘子。
三是製造隔閡。在人際交往中,對他人冷漠,永遠不去讚揚別人。相反,總是喋喋不休地去批評、挑刺、埋怨,小題大做,久而久之,人際關係惡化,自己更煩惱不堪。
四是擴大事態,拖延時機。當問題剛剛出現時就正視它,問題便容易得到解決。但如果採取拖延的辦法,拖延之中,自己又不能真正忘掉它擺脫它,它便成為一個包袱久壓心中;而且問題一拖延,往往會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變得更加複雜,煩惱也就隨之增大,沒完沒了。
五是把別人的問題攬到自己身上。喜歡大包大攬,沒事找事,結果徒勞無功。說不定還會引起誤會甚至親友間的反目。能不煩惱?
總的說來,避免自尋煩惱的辦法無非是做到“三會”:會想(自我排除)、會度(自我目標、能力的審度)、會處(處理人際、處理問題)。沒有了自尋煩惱,實在就苦盡甘來,身心得益。(家庭與生活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