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光寺

照光寺

大理蒼山照光寺,原名白雲寺,聽泉寺,又名磻溪寺,曾有僧駐錫於此,夢感寺宇周圍金光環繞,龍騰雀躍,彌久方散,遂將其更名為照光寺。大理蒼山共有十九峰十八溪,照光寺位於自北而南的蒼山第四峰——蓮花峰的半山腰,海拔約2350米,南側是十八溪之一的茫涌溪,南離大理古城約20公里,北距蝴蝶泉11公里、喜洲古鎮9公里。蒼山蓮花峰,古有小雞足之稱,照光寺乃小雞足二十四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照光寺
  • 地理位置:大理市灣橋鎮小雞足蓮花峰照光寺
  • 氣候類型: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類型
  • 景點級別: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風景區
寺名來源,寺宇重興,大理佛教,相關傳說,楊黼先生,

寺名來源

照光寺,原名白雲寺,據《白國因由》載:“蓮花峰處有一種人,名喚普哩,甚是怪異,不通聲教,不信佛法,以射獵為生,操戈劫盜,無所不為。觀音化作一梵僧,至彼村邑中化齋,語眾曰:人生世上,甚是難得,不可存不好之心,錯過時光,虛度此生。須當回頭,早晚恭敬佛天,以求解脫。”眾人因無善根,不會老人之意,遂用棍棒追趕梵僧,將近之時,棍棒仍不能及於老人身上。眾商議看老人棲於何所,以便下手。普哩於高處得見觀音跏趺端坐,泰然自得,以為老者不能前行,方便他們施力了,於是將火縛於棍棒上燒之,不但燒不得觀音,反而自燒。眾復舉火更燒,見老者已隔河不能近,普哩嗔心愈重,欲渡河追趕,但因水深不得,於是繞河而追,自夜及旦不能得,後見老人駕雲立於虛空中,眾乃驚覺,俯首皈依,從此回心向善,不復起殺害之心,遂取香木雕觀音像立寺以供養,因觀音菩薩立於虛空雲端令眾得度故,故以白雲寺命名,白雲寺即今照光寺址,其地左青龍右白虎,前有朝後又靠,確為修道清淨場所,據傳當時白雲寺乃大理地區香火極為鼎盛之地。
又據說宋代初期,廣東韶州的一位高僧,遊方至大理,將蒼山十九峰逐一遍覽,最後選定現今照光寺位置作為修行道場,因寺側有一泉水,晝夜潺湲,能助寺僧淨化身心,參禪悟道故,遂以聽泉寺命名。聽泉寺初建時,屬二進院落,前院是僧寮等,後院是殿堂,現今寺側五百米左右之地,乃聽泉寺菜園。因高僧德被十方,名聞四海,聽泉寺原址已容納不下前來依止修行的僧尼,又因大理國官僚士庶也仰慕高僧之德行,遂於離照光寺兩公里左右之地(即今茫涌溪電站南的山頭位置)供養數畝土地,並興建十餘幢房子作為照光寺僧尼寮房,他們清晨到聽泉寺上殿、過堂、打坐等等,晚上又再回山下寮房寢息。
到元代,曾經興盛一時的聽泉寺,歷戰火風煙,青山依舊,而寺宇卻蕩然無存,大理磻溪村一位姓張的員外來到聽泉寺,見周圍紫氣升騰,靈氣有餘,遂至下關請了一道士來相地,道士看後,便預言說:“若於此地建寺,後必香火鼎盛,高僧輩出,然員外需於三年內恢復重建,否則不利” 。張員外聽後,便即刻回家籌資,為此將聽泉寺重新恢復,且更名為磻溪寺,更名緣由:一者因他是磻溪村人;二者聽泉寺能直視洱海邊的磻溪村,他希望照光寺佛光能普照磻溪村的萬代子孫;三者希望磻溪村人民世代皆能向善學佛。張員外將聽泉寺恢復後,又請了高僧來住持,高僧為顯揚張家之善德,特地為其立了一牌坊,據說此牌坊舊址在今保和寺寺址側面。關於照光寺原址,有兩種說法:一是在現今保和寺後側;二是後有道人見保和寺前面,即今照光寺位置,視野非常開闊,從風水學講,更利修道人居住以及光照磻溪村,故後來再次興建時乃以此為磻溪寺。
清光緒年間,磻溪村人民為繼承其祖宗留下的遺風,以支助磻溪寺寺僧安心辦道,又於大理海邊供養十數畝土地作為磻溪寺香火,據說此田現被稱為和尚田。
其後又有僧駐錫於此,夢感寺宇周圍金光環繞,龍騰雀躍,彌久方散,遂將寺廟原名更名為照光寺。

寺宇重興

自古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照光寺歷經宋元明清,距今已有一千餘年,曾幾經興廢,直至近代,國家宗教政策落實後,十方信眾及村民感慨古剎殘垣斷壁,荒蕪已久,遂集資,於1994年恢復重建。寺宇背靠蒼山,遠眺洱海,周圍花香鳥鳴,常有山雞出沒,地形恰似一把天然龍椅安住其中。有僧對此贊曰:
踞地蓮椅落花峰,
相好光明隱現中。
龍象沓蹴紛至來,
拈花微笑旨傳宗。
寺中偶有鼓聲不擂自鳴,有緣者能得聞之,且僧侶謹遵佛制,百果蔬食,朝香暮燈,精進熏修,農禪並重,爽朗自然,其景宛如佛國淨土,足令天人稱羨,不失為學佛修行、參禪悟道、誦經祈福、修身養性的清淨道場。據《白國因由》載:“隋末唐初,惡魔羅剎久據大理,人民深受其苦,唐·貞觀年間(627~649),觀世音菩薩至此,降伏羅剎,使百姓各安其業,此後,‘年年三月十五,眾皆聚集,以蔬食制之,名曰祭觀音處”故每年三月,有無數遠近香客遊人聚集蓮花峰朝拜聖地。
現如今,通往照光寺的公路雖離寺不足一公里,卻因種種原因未能接通,幸賴大理一善士出淨資,修通了寺廟到山腳的人行道,從而方便了十方衲僧往來參學及信眾遊人於寺參拜。

大理佛教

大理,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簡稱榆城,又名紫城、葉榆,位於雲南省西部,是著名的古戰場,城市西依蒼山,東濱洱海,風光獨特怡人。唐初,佛教傳入此地,南詔後期,由於佛教備受推崇,大量漢文經籍得到傳播,僧侶成為南詔上層社會的組成部分。公元937年,段思平滅南詔建國,定都羊苴咩城,國號大理,因舉國尊崇佛教,又稱妙香國。大理國共23主,其中有9位出家為僧。其時,此地寺院遍布,有詩云:“葉榆(大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鳴鐘,伽藍殿閣三千堂,般若宮室八百處”。元.郭松年《大理行記》雲︰“此邦之人,西去天竺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珠,一歲之間,齋戒幾半。”李京《雲南志略》載:“佛教甚盛,戒律精嚴者名得道,俗甚重之。有家室者名師僧,教童子多讀佛書,少讀六經者,段氏而上,選官置吏,皆出此輩。”清代詩人吳偉業詠大理地區佛教云:“洱水與蒼山,佛教之齊魯。”此類記載,皆可說明古代大理佛教十分興盛,而白雲寺,即今照光寺,便是其古剎之一,與三塔崇聖寺,感通寺,無為寺等共同構成了大理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傳說

明朝時期,照光寺的一個方丈和尚,法名圓瑛,字慈航,他有一弟子,名摩訶,據說是城外莊人,出家前,因新婚後與妻子回娘家,路遇大水,新娘脫鞋過河,請摩訶幫忙提鞋,摩訶不樂意,覺自己乃堂堂偉丈夫,豈能淪落到為女人提鞋,遂至照光寺禮請圓瑛和尚剃度為僧。摩訶出家後,人十分誠懇勤勞,晝則做各種雜務,不肯歇息,夜則誦經打坐,傳說他肚臍孔有核桃大,能看到內里的腸子和心肺,若投緣者,他會拉出給人看,但他十分邋遢,圓瑛和尚的其他弟子都很嫌棄他,有一天半夜,他便跑到茫涌溪頂峰,即藥山去修行,其師久尋不得,後脫夢與師,告知他在藥山。圓瑛和尚擇日扛菜和米上山去找他,待尋著時,他正打坐,見師來,便即刻起身迎接,隨後禮拜,向師懺悔說:他上山時,順手將齋廚內的土鍋帶走煮食,卻未與師稟報。師問:“久于山中,以何為食?”答:“煮芋頭為食”。遂請師共食。圓瑛和尚一看,鍋里儘是白石頭,問他怎么吃石頭?摩訶答:此石對他來說,確是芋頭,只是師父之境界,尚未至此境地而已。其後,摩訶將圓瑛和尚給的菜和米掛在樹上,師再過數日往見,發現菜仍新鮮,因此倍感奇異。摩訶得道後,一日夜裡來照光寺敲門達至三小時,寺僧熟睡未聽見,遂回摩訶洞坐化。數年後,一鳳凰棲於照光寺寺檐,並再次將圓瑛和尚引至摩訶洞,其時據說楊黼先生也已寂化。圓瑛和尚遂跪請說:吾乃照光寺道人,已出家修行六十二年,若我與楊黼先生、摩訶大德二位道人有緣,敬請現身,令我再次一睹聖顏,以增修行之信心爾。話音剛落,摩訶便現身,隨之楊黼先生也現身,圓瑛和尚因此也留於藥山中修行,後仍寂於藥山。

楊黼先生

楊黼先生,下陽溪人,母親姓趙。據說生下時只哭三聲便笑,讀書成績名列前茅。傳說1:有一年,家鄉的“陽江”洪水泛濫,整個村子慌亂一片,他叫他父親不要愁,於是他脫掉了自己的一隻鞋子,口裡喃喃自語的說著:“吾乃楊府先生,天龍八部聽吾說,汝等應聽話,洪水衝上莫衝下,沖南莫沖北”,隨後,洪水確實改變了方向。
傳說2:有一次,他請人去插秧,便把太陽定到了中午,待插秧者回到家時,家人問怎么插到半夜,他們說:插完時,才中午呢,豈會半夜了?
傳說3:有一年,昆明笻竹寺著火,他在田裡插秧,便拿著秧苗說:“昆城有火!昆城有火!”為此天即刻狂風大作,降下大雨,救了寺火。
如今,在大理蒼山藥山的摩訶洞,據說還有楊黼先生和摩訶下棋時留下的棋盤。
(不露頂撰,奚溪青楊編輯)
註:以上個別歷史傳說,系大理上甸村老人口述。本著作權屬照光寺編撰者所有,盜版必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