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系地震地層相

煤系地震地層相

煤系中反映一套岩層形態、產狀和相互關係的地震地層特徵。其關鍵是詳細分析地震波場的特性,特別是標誌層之間的波場特徵,以便劃分地震相單元。M. M. Roksandic (1978)和J. A.Andrew (1983)將地震相定義為“一個岩石地層或地震地層單元,或者是這個單元的一部分,它擁有可以區別(或有明顯差別)於其它單元的相應地震特徵”。通過確定和解釋地震相單元,可以推斷沉積相、沉積環境和沉積盆地的地質發展史,以及勘探區的工業開採可行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煤系地震地層相
  • 外文名:seismostratigraphy facies of coal measures 
  • 學科: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 意義:反映岩層形態、產狀和相互關係
  • 標誌:反射結構,岩層封閉,單元外形等
  • 提出人:M. M. Roksandic
地震相單元的標誌,反射結構,岩層封閉,單元外形,運用前提,

地震相單元的標誌

包括煤系內部反射結構,岩層封閉,單元外形,反射波振幅、頻率、連續性以及層速度等。

反射結構

地震反射波的幾何圖案。用以闡明地層結構。反射結構分為無反射結構和層狀反射結構兩種基本類型 (圖1)。
(1)無反射結構指只有少量反射面,表示均勻而單一的岩性(如均勻的海相頁岩)、地層具有極陡傾角或者各種岩性經歷了強烈的沉積期後的均勻化作用。
(2)層狀反射結構。分為簡單層狀結構和複雜層狀結構。①簡單層狀結構包括反射面呈平行狀排列的和呈發散狀排列的結構。平行狀排列的結構反映界面穩定下沉條件下的勻速沉積; 發散狀排列的結構指示沉積速度變化平緩,沉積面漸傾斜,或者兩種因素的組合。②複雜層狀結構包括反射面呈斜交形排列的結構、S形排列的結構和雜亂排列的結構。前二者表示沉積面漸進發展。由平緩傾斜淺水區域伸入深水區的特點;斜交形結構的頂部指示沉積能量比較大,且為淺水沉積物,往往是三角洲平原沉積;S形結構表示連續下沉和沉積能量低;雜亂結構中反射面雜亂無序,指示可能是地層在變化劇烈、能量較高的沉積條件下沉積的,或者是連續地層遭受變形破壞。
煤系地震地層相

岩層封閉

由反射波配置而顯示出來的地震相單元的上部界面和下部界面的接觸關係。岩層封閉分為整合、頂超、侵蝕削截、上超和下超等五種基本類型。難以區分上超和下逾時,統稱底超(圖2)。整合是指地震相單元的上、下界面沒有地震波反射面的終止現象。其它幾種岩層封閉類型都反映不整合接觸關係,往往與沉積間斷、侵蝕或海平面變化有關。分析界面的接觸關係,可以確定侵蝕的存在及其範圍,有助於分析沉積盆地的地層層序。
煤系地震地層相

單元外形

地震相單元的外部幾何形態,可分為席狀、席狀披蓋、楔狀、岸灘狀、透鏡狀、丘狀和沖積扇。充填型式可分為水道充填、槽地充填、盆地充填和陸坡前緣充填。通過對地震相單元外形的分析,可以推斷沉積期的侵蝕程度和古地理景觀。
根據地震相單元的特徵,地震相一般可概括為平行—發散、前積、丘狀—披蓋、上超—充填等四種類型。煤系中最常見的是前積。

運用前提

目前,地震相分析實際套用尚無統一規範,一般認為其最佳前提條件如下:
(1)解釋的關鍵是有符合客觀實際的地質模型。構制地質模型前,全面收集和詳細分析從鑽孔中獲得的原始資料。構制時,既考慮構造狀況,也考慮岩相特徵。
(2)地震疊加時間剖面的質量高。
(3)測量網密度要比常規構造勘探密,以便確定波場重要特性在平面上的分布,分析地震亞相單元。
(4)有針對性地使用測井成果。主要依據聲波測井、密度測井和垂直地震剖面成果編制地震聲學模型,作地震地層解釋;根據自然電位測井、γ測井、γ-γ測井、電阻率測井粒度資料等進行測井相分析,作為地震相分析基礎。
(5)選用合適的地震資料處理方法。除了常用的真振幅恢復、反褶積及具有高精度動靜校正的疊加外,還需利用從地震資料中提取的各種參數,主要是通過希爾伯特變換計算出的瞬時動力參數和從記錄道反演獲得的虛層速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