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損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技術及其套用

《煤礦損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技術及其套用》是由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山西省土地整理中心,遼寧省土地整理中心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羅明,王軍,胡振琪,龍花樓,趙艷玲,盧麗華,鞠正山,張清春,陳建設,馬紅敏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煤礦損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技術及其套用
  • 主要完成單位: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山西省土地整理中心,遼寧省土地整理中心
  • 主要完成人:羅明,王軍,胡振琪,龍花樓,趙艷玲,盧麗華,鞠正山,張清春,陳建設,馬紅敏
  • 等級:二等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0-2-50
  • 獲獎序號:20100060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煤炭開採導致的土地和環境破壞問題已經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據粗略估算,我國目前因採礦破壞的土地面積約9000萬畝,僅煤炭開採破壞土地,每年仍以70萬畝左右的速度遞增,其中約60%是優質耕地。
自1989年實施《土地復墾規定》以來,國家加大了土地復墾的力度,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但由於缺乏成熟的技術模式和資金保障,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與國外相比,我國的土地復墾研究起步較晚,土地復墾技術和模式亟需革新與完善,例如井工礦山利用矸石進行充填復墾如何消除二次污染,露天礦損毀土地生態重建時如何控制外排土場的水土流失和植被重建等關鍵技術問題。 本項目針對上述問題,系統歸納了現有煤礦區土地復墾技術,形成了採煤塌陷地非充填復墾技術、採煤塌陷地充填復墾技術和煤矸石山綠化技術等三種技術模式,提出了統一的採煤塌陷地復墾土壤重構模型,對已有工藝進行革新,形成了技術指南;開發了“五工序”採煤塌陷地無害化充填復墾新技術,篩選出防污染的土工布材料,研製了污染土壤穩定化原位修復劑;通過綜合利用排土場基底、主體、邊坡構築和水土保持與排洪渠構築等技術,實現外排土場地貌重塑;綜合自然環境條件分析、植物種屬篩選與種植等技術,構建了適宜的外排土場生態重建模式。
項目的技術成果在山西、遼寧等礦山進行了套用示範與推廣,已復墾土地105124.2畝,其中耕地48298.95,林地29970.9。可使復墾耕地生產力同比提高約10%,生產力恢復時間縮短約1.3年,充填復墾土地環境風險大大降低,露天礦外排土場植被覆蓋度達到70%以上,土壤侵蝕模數減顯著降低。
項目的部分成果套用在國土資源部等七部委《關於加強生產建設項目土地復墾管理工作的通知》和《關於組織土地復墾方案編報和審查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文中;部分成果在《土地復墾規定》修訂為《土地復墾條例》中得以體現;為正在研製的《土地復墾方案諮詢論證技術要點》和《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規程》等技術規範提供了技術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