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沉積模式

煤沉積模式

煤沉積模式(sedimentation model of coal measures)是指各種簡化的、理想化的、典型的煤沉積環境。它包括聚煤時期的古構造、古地理、古地貌、古氣候、古植物群落、泥炭堆積方式、覆水條件、介質特徵等,常用模型、主體圖解、剖面等形式來反映。有時還可以編制計算程式,通過參數變換,研究聚煤沉積環境變化的結果。通過煤沉積模式的研究,了解各個煤層的厚度和質量,頂底板岩性的變化,在相對薄煤區中尋找厚煤層,在高硫煤區中尋找低硫煤,在高灰煤區中尋找低灰煤,在開採地質條件複雜地區中尋找相對較簡單的地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煤沉積模式
  • 外文名:sedimentation model of coal measures
  • 學科:煤地質學
  • 又稱:聚煤模式
  • 基礎:沉積模式的理論和方法
  • 特點:理想簡化形式
定義,研究必要性,研究歷史,研究現狀,

定義

煤沉積模式(sedimentation model of coal measures)又稱聚煤模式,用沉積模式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含煤岩系、煤層在空間的組合、變化特徵,重塑聚煤古地理,解釋不同環境下聚煤作用具有不同特點的原因,闡明煤層厚度、結構和煤質以及煤層頂底板的某些特點在環境因素控制下變化規律的理想簡化形式。每個煤沉積模式所反映的沉積環境、聚煤條件、煤層分布,甚至煤岩、煤質特徵,及其控制因素都不相同。

研究必要性

煤的聚集,只有在成煤植物質料、氣候、地形、地殼運動以及地下水位、水介質特徵、碎屑物注入量等多種外界條件的持續配合下,才能形成有工業價值的煤層。由於上述各種條件的千變萬化,因而在不同地質時代和不同地區形成的煤層,其形態、厚度、煤質等均有差異。聚煤作用的這個特點,使得對含煤岩系開展一般性的沉積環境研究已遠遠不夠,必須加強煤層、煤質變化的沉積控制因素的研究,總結聚煤規律,指導煤田地質勘探。

研究歷史

將沉積模式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套用於研究含煤岩系,近20年來逐步形成了沉積地質學和煤田地質學相結合的一個新的領域——各種環境下煤的沉積模式的研究。J.C.弗姆(J.C.Ferm)於1974年,將他和E.G.威廉斯(E.G.Williams)早先提出的美國阿巴拉契亞區石炭系阿勒格尼(Al-legheny)組的沉積模式進一步具體化,區分出了沖積平原、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障壁島和障壁島後環境。J.C.霍恩(J.C.Horne)等(1978) 又進一步修改、補充該模式,建立了已為大家所熟知的,適用於濱海地區聚煤模式。他們詳述了各個環境帶的沉積特徵及聚煤作用特點,特彆強調了上、下三角洲平原過渡帶在形成有工業價值煤層上的重要性。他們把經過修改、補充的阿勒格尼組沉積模式稱為煤田勘探中的沉積模式(depositional model incoal exploration),並提出,某個煤田的沉積模式一旦確定,就可用於預測該區煤層的分布,圈出最適於進一步勘探的地區;還可將其不同程度地用於了解一個煤礦礦井中各個煤層的厚度和質量變化,以及頂板或底板性質的變化,從而成為礦井設計中非常重要的輔助手段。

研究現狀

隨著沉積學和沉積地質學的迅速發展,人們已識別了越來越多的含煤岩系沉積類型,相繼建立了沖積扇和扇三角洲、河流、湖泊、河口灣-潮坪、障壁-海岸、碳酸鹽緩坡、碳酸鹽陸架等多種含煤沉積體系的沉積模式。對三角洲沉積體系,除阿勒格尼組這種以河流作用為主的三角洲沉積外,還建立了以波浪作用為主的和以潮汐作用為主的三角洲沉積體系的沉積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