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海腸,山東省煙臺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煙臺市地處中緯度,位於山東半島中部,瀕臨黃海與渤海之間,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比較明顯。年平均氣溫為12.6℃,氣溫變化範圍在-12.8-36.9℃。年平均降水量672.5毫米,適宜海腸生長。煙臺海腸,體呈圓筒狀,體前端略細,後端鈍圓。體表有許多疣狀突起,略呈環狀排列。吻能伸縮,短小,匙狀,與軀幹無明顯界限。體色鮮亮,體壁光滑、柔韌,富有彈性,通體呈紫紅色或棕紅色。
2013年4月1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煙臺海腸”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煙臺海腸
- 產地名稱:山東省煙臺市
- 品質特點:體前端略細,後端鈍圓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2013年第1925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3年04月15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氣候條件,底質條件,水質條件,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煙臺海腸,體呈圓筒狀,體前端略細,後端鈍圓。體表有許多疣狀突起,略呈環狀排列。吻能伸縮,短小,匙狀,與軀幹無明顯界限。體色鮮亮,體壁光滑、柔韌,富有彈性,通體呈紫紅色或棕紅色。
營養價值
煙臺海腸肉質細嫩,口感柔滑,食味鮮美,富含多種礦物質,營養豐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海鮮佳品。煙臺海腸鮮品每百克含蛋白質≥9.5克、脂肪≤0.25克、鈣≥160毫克,每千克含硒≥2.0毫克。
產地環境
氣候條件
煙臺市地處中緯度,位於山東半島中部,瀕臨黃海與渤海之間,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比較明顯。年平均氣溫為12.6℃,氣溫變化範圍在-12.8-36.9℃。年平均降水量672.5毫米,主要集中在7-9月份,占年總降水量的60%。因受海洋調節,溫度較溫和,雨水較充沛。具有溫度適中、空氣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等氣候特點。在海腸的生長繁殖季節,溫度適宜,光照充足,有利於各種餌料生物的快速繁殖。適宜的氣候條件為海腸的生存與生長提供了基礎。
底質條件
煙臺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地理位置優越。產地位於煙臺市北部沿海,底質類型為沙質或泥沙質的灘涂及淺水區,其下層為黑泥沙,沙多泥少或泥、沙大致兼半。灘平、水淺、底質鬆軟、富含有機質,是海腸理想的棲息地和繁殖地。
水質條件
煙臺沿海表層年平均水溫11-14℃,海水鹽度年平均28-31左右。潮汐自萊州到龍口沿海為不正規半日潮,龍口到牟平沿海為正規半日潮,最高潮位473厘米,最低潮位-90厘米,最大波高可達6.0米。流速變化範圍較大,長島附近海域的最大流速為82厘米/秒,其他海域的平均流速在17-48厘米/秒。水質清新,無污染,符合NY5052標準的規定。棲息地海域常年水溫變化0-26℃,pH值7.6-8.3,鹽度27-32,透明度35-250厘米,溶解氧6毫克/升以上。海流暢通,水質肥沃,溫度適宜,為海腸的繁殖與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從而也造就了煙臺海腸不同於其他地區而獨有的特殊口感與鮮美品質。
歷史淵源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三次登臨芝罘,在這裡留下許多珍貴的史料,而魯菜之中聞名遐邇的“韭菜炒海腸”恰恰就起源於芝罘島,此菜系由島上漁民的“長久有餘財”經歷代廚師逐步改進而成。遠在六百年前的明朝,生活在煙臺芝罘島上的漁民,每逢大年,家家戶戶都要用韭黃、海腸、豬肉、鮮魚為主料熬製成一個菜品,取其諧音“長久有餘財”(腸、韭、肉、魚、菜),以寓來年獲得更大的豐收。後來,此菜傳至飯店,因原菜系雜燴之類,將四種原料混為一餚,頗不稱美,於是廚師們將其改進,單取韭黃與海腸兩種食料,烹炒成為韭黃炒海腸。海腸作為一種海洋生物產品,在明清時代的地方志中已有記載。清朝康熙《福山縣誌卷之五》中將海腸列為“食貨”,對其描述較為詳細:“海腸,形色似腸,故名。其味可比閩之江瑤柱,獨邑之海濱有焉,有之必值冬月夜晴徙,值風狂迷其歸穴,隨浪漂泊至岸,土人拾之,貨於市,非可力致也。”
生產情況
2012年,煙臺海腸的年產量在750噸左右。
2013年,煙臺海腸地域保護面積1萬公頃。
產品榮譽
2013年4月1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煙臺海腸”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煙臺海腸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煙臺市轄區海域範圍內,環繞煙臺北部沿海的萊州灣、太平灣、桑島、蓬萊新港-劉家旺-初旺、套子灣、芝罘灣、崆峒島-養馬島-金山港的海域。地理坐標為東經119°34′00″-121°57′00″,北緯37°08′00″-38°23′00″。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環境。煙臺沿海海域自然生態環境優良,遠離大江大河,受工業“三廢”及農業、城鎮生活污水的影響很小。水溫適宜,浮游生物豐富,水質符合NY5052的規定要求,為海腸的繁衍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保護區域位於煙臺市北部海域範圍內,底質為下層含有黑泥沙的砂質或泥砂質,產地環境符合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水質清新,餌料豐富,無污染,無大量淡水注入,水質符合NY5052的要求。
表1海腸養殖環境條件
環境因子 | 標準 | 備註 |
水質 | 應符合NY5052規定 | |
水溫 | 0-26℃ | 適宜生長溫度8-25℃ |
流速 | 0.1米/秒-0.6米/秒 | 0.2米/秒-0.4米/秒為好 |
鹽度 | 27‰-32‰ | 28‰-31‰ |
海域水深 | 0-15米 |
(2)生產與管理:海腸尚未開展人工育苗,而是在每年5-7月份海腸的自然繁殖季節,通過對海區野生苗種的採集,完全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進行人工增殖。即在繁殖季節到來前,選擇有海腸自然棲息的灘涂以及淺水區作為增養殖區,在選定的區域下端設立隔離網牆,清除采苗區域內的魚、蝦、蟹以及扇貝、牡蠣等大型貝類。采苗兩個月後撤去隔離網牆,挖沙檢查增殖效果,一般每平方米30-50頭為宜。經1.5-2年時間的養殖,單體重量達到50克以上即可通過人工捕撈方式進行收穫。
- 產品品質特色及質量安全規定
嚴格按照特定生產方式”中所提到的產地環境、育苗和養殖中的技術要求從事生產經營,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煙臺海腸的產地環境必須符合GB/T18407.4-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產品質量符合GB18406.4-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安全要求》中規定的各項技術標準。按照上述各項標準要求,制訂質量管理細則,強化完善質量管理制度,確保煙臺海腸的質量安全。
- 標誌使用規定
在產區地域範圍內所有從事海腸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煙臺海腸農產品地理標誌及其圖案,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煙臺市水產研究所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