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爆竹製作技藝(萬載花炮製作技藝)

煙火爆竹製作技藝(萬載花炮製作技藝)

煙火爆竹製作技藝(萬載花炮製作技藝),江西省萬載縣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煙火爆竹製作技藝(萬載花炮製作技藝)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江西省萬載縣
  • 遺產編號:Ⅷ-86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

歷史淵源

爆竹記載始見於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書中描寫了雞鳴而起時,先在庭前爆竹,以避惡鬼的習俗。當時所謂的爆竹其實是燃燒竹筒,導致筒內空氣發熱而爆裂發聲。隋唐後,改為將火藥裝入竹筒。宋代廢棄竹筒,改為用紙包裹火藥燃爆。南宋都城杭州已出現成串的小爆竹,俗稱“鞭炮”。據《武林舊事》記載,這種鞭炮點燃後連響到底,“一爇連百餘不絕”。明清兩代,爆竹發展出繁多的花樣,出現了雙響震天雷、升高三級浪、二踢腳、飛天十響等著名品種。現代爆竹在類型和工藝上進一步發展完善,形成了完備的生產體系,有單響、雙響、連環響、鞭炮、排炮等多個品種和捲筒、切筒、糊底、灌泥、引火藥、封眼等多種工藝技術。
煙火又名“焰火”、“禮花”等,始於隋唐,盛於宋代,明清兩代普遍流行。唐代已出現“火藥什戲煙火”,可呈現瓜果、動物、鬼怪等各種圖樣。南宋時,架子煙火極為盛行。據《宛署雜記》記載,明代北京煙火品類極多,紙函者稱為“花筒”,泥函者稱為“沙鍋”,竹筐函者稱為“花盒”,可以顯現出綬帶鳥、葡萄架、珍珠簾、長明燈等各種圖樣。清代《帝京歲時紀勝》稱當時京師的煙火“錦盒內裝成數(出)故事,人物像生、翎毛、花草曲盡妝顏之妙”。煙火的色彩主要由火藥加上不同的化學藥物製成,如加鈉鹽呈顯黃色,加鉀鹽呈顯紫色,加鍶鹽呈顯紅色,加鋇鹽呈顯綠色,加銅鹽呈顯藍色等。
我國的煙火爆竹主要產於湖南的瀏陽,江西的萬載、萍鄉,廣東的東莞和陝西的蒲城、洋縣等地,其中架子煙火在宋代即已負盛名。
江西省萬載縣是我國傳統的煙花爆竹產區,大約從18世紀中葉起,當地即已開始煙花爆竹的生產。清代道光年間,萬載的煙花爆竹已“通行南北”。光緒年間,當地“男婦大小均藉此以資工作”。
清末民初,萬載花炮從業人員日益增多,達到數萬人,爆竹莊有近千家,在全國各地從事花炮經營的著名爆竹莊有在贛州的贛莊、在浙江的浙莊、在廣州的廣莊等。20世紀80年代,萬載煙花爆竹業的從業人員達15萬,產品銷往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及美國、日本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文化特徵

萬載煙花爆竹品種繁多,有全紅禮炮、大小彩炮、雞公炮、雷鳴炮等六十多種。以響聲而言,就有六響、一百響等19種;以紙之長短、厚薄而言,有三裁、四裁、九裁等規格;以結鞭形式而言,有平邊、立邊(俗稱“頓邊”)之分。萬載煙花爆竹生產所用的原料土紙、火藥均為本地所產,土紙為表芯紙,紙質細嫩柔軟,帶有韌性,火藥質量也屬上乘。從原料加工到成品製作的整個生產過程由七十多道工序組成,均以手工操作,技術含量高,流程複雜。萬載煙花爆竹產品無雜質且有香味,響率高,響聲清脆悅耳,是人們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祭祖拜佛時喜用的佳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