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畫面山溪逶迤,出谷奔流;叢樹夾岸,山道迂迴,深入幽谷;一亭翼然其間,溪上野橋橫陳,橋上一農夫荷鋤而歸,橋畔有山村人家。中景岡巒層迭,高峰峙於煙光嵐影之間,縹緲淡遠。自識雲“仿巨然煙浮遠岫”,署款:“乙卯夏日仿然煙浮遠岫。王鑑。”下鈐“圓照”、“王鑑”兩印。
創作背景
此圖為王鑑晚年臨仿之作,作於康照十四年乙卯(1675),系畫家逝世前二年之作。王鑑畫雖廣泛汲取宋、元各家,但主要仍以董源、巨然為宗。這幅畫雖題為仿巨然,但巨然的這一原作早已失傳。
藝術鑑賞
風格
從王鑑此圖來看,雖與巨然的《煙浮遠岫圖》有相近之處,如山上的礬頭和大點,的確是巨然畫法的特徵。但這裡的“仿”,不能單純地理解為純機械的臨摹照搬,而是作者注重師承淵源,實際上他吸取了前人精華的基礎上是有所變通的。如此《煙浮遠岫圖》,既有巨然的雄厚,又帶有明秀溫潤的韻味,具有王鑑自家的特色。
此畫作者要表現的是山問秋天寧寂的氣氛,因此通幅設色極淡雅,以便極力突出墨韻。整幅構圖,山頭都是單純的同一類,山脈主要呈縱向向上伸延,樹木則取法元人,樹木取直乾,分枝多作下優式,以便加強山脈的縱勢走向。整個畫面氣韻甜暢,自然生動。
作品評價
中國美協會員
蔡星儀:全圖以水墨畫成,僅以淺赭色染樹幹;坡腳及屋牆。山石是以淡墨多次皴擦漬染,又略用焦墨積加,反覆畫成,所以很渾厚,但因為用筆含蓄,沒有一點凌勵外露的鋒芒,而且下筆準確精純,所以顯得爽潔靈秀,而少量的赭色,使雅潔而豐富的墨色增加了亮度,其精采處在於筆墨的沖和閒靜,達到了渾厚與瀟灑,剛勁與柔和兼備的地步。
作者簡介
王鑑(1598—1677年),字玄照,後改字元照、圓照、元炤,號湘碧,自稱染香庵主,太倉(今屬江蘇省)人,因明末曾官廉州知府,故人們常以“王廉州”稱之。擅繪山水,宗法五代董源及以黃公望為首的“元四家”,皴法細密,墨色濃潤,以仿古功力深厚而備受人們稱道。與同時代的山水畫家王時敏、王翬、王原祁合稱“四王”,他們在清初畫壇上形成了較強的復古勢力,進一步規範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技法和程式,同時,也阻礙了中國山水畫的進一步發展。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畫跋》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