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村幾家人》收錄了《軍婚》、《留影》、《交班》、《說案》、《北海行》、《秋到大縱湖》、《校園遐想》、《西水流年》、《律師》、《喝酒》、《煙村幾家人》、《串場往事》、《兩代人》、《錢忙》、《還夢揚州》、《難忘喋血此河山》等十六部短篇小說作品。
基本介紹
- 書名:煙村幾家人
- 出版社:甘肅人民出版社
- 頁數:376頁
- 開本:16
- 作者:唐維民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2604359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煙村幾家人》由唐維民編著。
浮生苦夢,六十載的時光流水,從青春到暮年,風雨雷電的人生路上,朝夕晨昏,幾多榜徨,幾多惆悵;唯這江山社稷那日新月異的變化,感懷彌深,有欣喜和慰藉,也有不屑和憂慮……把自己生活在這尋常巷陌中、亦蒲柳人家裡的凡塵瑣事採擷下來;讓熱愛生活的人們有閒時,欣解這方土地上曾經的境況。莫使年華空虛度,絲責所尤。
拂去敘事虛塵,留痕生活的實跡,誰個解得那字裡行間外的心涵?
浮生苦夢,六十載的時光流水,從青春到暮年,風雨雷電的人生路上,朝夕晨昏,幾多榜徨,幾多惆悵;唯這江山社稷那日新月異的變化,感懷彌深,有欣喜和慰藉,也有不屑和憂慮……把自己生活在這尋常巷陌中、亦蒲柳人家裡的凡塵瑣事採擷下來;讓熱愛生活的人們有閒時,欣解這方土地上曾經的境況。莫使年華空虛度,絲責所尤。
拂去敘事虛塵,留痕生活的實跡,誰個解得那字裡行間外的心涵?
作者簡介
唐維民,曾用名周永明。籍貫江蘇射陽海河人氏。於1968年入伍,1974年畢業於南京工程兵學院,1983年從蘭州軍區轉業,在鹽城港口集團工作。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已出版散文、小說集《歲月無痕》一部
圖書目錄
軍婚
留影
交班
說案
北海行
秋到大縱湖
校園遐想
西水流年
律師
喝酒
煙村幾家人
串場往事
兩代人
錢忙
還夢揚州
難忘喋血此河山
留影
交班
說案
北海行
秋到大縱湖
校園遐想
西水流年
律師
喝酒
煙村幾家人
串場往事
兩代人
錢忙
還夢揚州
難忘喋血此河山
序言
與共和國同齡的這一代人,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曾經是最幸福的象徵,是幸運的一代人。
他們是伴隨著新生的共和國一起成長;生活在幸福美好的陽光里,同時也經歷了風雨磨鍊;在身體發育期碰到了飢餓——那是讓當今人們無法想像的一段令人可怕的時光。
在上學求知的黃金時間,學校都停課鬧革命……高校幾年停招,已注定他們這批“老三屆”與大學無緣。
離家別親、上山下鄉……在車站碼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彩旗和標語敲鑼打鼓地送走了一批一批又一批,疆、蒙、雲、貴、黑龍江……在荒村野舍里的那勞累、艱苦、無助的農村生活,拆磨著正十八九歲的他(她)們……十載青春夢幻般的時光、火熱的革命激情和理想主義,被現實的殘酷折磨得雨打風吹去。
當他們落實政策回城時,借住在弄堂里的筒子房、過道間、閣樓下,安下一張睡鋪時,遠方那個可憐的家已不復存在了……
在街道里、集體廠、環衛處、搬運站等等,剛剛有了屬於自己那份工資時,又到了“砸鐵飯碗”的時代;那個讓千百萬人驚心的“下崗”又攤上了他們這既無技術又無專長,而年齡已偏大的這代人頭上了——他們仿佛又是不幸的一代人!
如今的磨難已經過去,他們儘管經歷了各自有著不同人生軌跡,絕大多數人還是靠一份養老金生活著;回首那不堪的往事,如煙似霧般隨著歲月年深,慢慢地淡去;唯那三年困難(又何止是三年)時期、文革中、知青點、下崗時……也未弄清今生是怎么一回事?
筆者就是其中的一員,農民的兒子,肆業、回鄉、從軍、戍邊、轉業……進入中年時光,守著一份工資謀生養家。
到了這般年月,對人生有著獨到的感悟;平民百姓芸芸眾生,猶如江淮水鄉茂密無垠的漫野蒹葭,同是根土一族,箇中的喜、怒、愛、恨,體現的是百姓心聲、草芥情懷,表達的是民心、民情、民願。
浮生苦夢,六十載的時光流水,從青春到暮年,風雨雷電的人生路上,朝夕晨昏,幾多榜徨,幾多惆悵;唯這江山社稷那日新月異的變化,感懷彌深,有欣喜和慰藉,也有不屑和憂慮……把自己生活在這尋常巷陌中、亦蒲柳人家裡的凡塵瑣事採擷下來;讓熱愛生活的人們有閒時,欣解這方土地上曾經的境況。莫使年華空虛度,絲責所尤。
拂去敘事虛塵,留痕生活的實跡,誰個解得那字裡行間外的心涵?
他們是伴隨著新生的共和國一起成長;生活在幸福美好的陽光里,同時也經歷了風雨磨鍊;在身體發育期碰到了飢餓——那是讓當今人們無法想像的一段令人可怕的時光。
在上學求知的黃金時間,學校都停課鬧革命……高校幾年停招,已注定他們這批“老三屆”與大學無緣。
離家別親、上山下鄉……在車站碼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彩旗和標語敲鑼打鼓地送走了一批一批又一批,疆、蒙、雲、貴、黑龍江……在荒村野舍里的那勞累、艱苦、無助的農村生活,拆磨著正十八九歲的他(她)們……十載青春夢幻般的時光、火熱的革命激情和理想主義,被現實的殘酷折磨得雨打風吹去。
當他們落實政策回城時,借住在弄堂里的筒子房、過道間、閣樓下,安下一張睡鋪時,遠方那個可憐的家已不復存在了……
在街道里、集體廠、環衛處、搬運站等等,剛剛有了屬於自己那份工資時,又到了“砸鐵飯碗”的時代;那個讓千百萬人驚心的“下崗”又攤上了他們這既無技術又無專長,而年齡已偏大的這代人頭上了——他們仿佛又是不幸的一代人!
如今的磨難已經過去,他們儘管經歷了各自有著不同人生軌跡,絕大多數人還是靠一份養老金生活著;回首那不堪的往事,如煙似霧般隨著歲月年深,慢慢地淡去;唯那三年困難(又何止是三年)時期、文革中、知青點、下崗時……也未弄清今生是怎么一回事?
筆者就是其中的一員,農民的兒子,肆業、回鄉、從軍、戍邊、轉業……進入中年時光,守著一份工資謀生養家。
到了這般年月,對人生有著獨到的感悟;平民百姓芸芸眾生,猶如江淮水鄉茂密無垠的漫野蒹葭,同是根土一族,箇中的喜、怒、愛、恨,體現的是百姓心聲、草芥情懷,表達的是民心、民情、民願。
浮生苦夢,六十載的時光流水,從青春到暮年,風雨雷電的人生路上,朝夕晨昏,幾多榜徨,幾多惆悵;唯這江山社稷那日新月異的變化,感懷彌深,有欣喜和慰藉,也有不屑和憂慮……把自己生活在這尋常巷陌中、亦蒲柳人家裡的凡塵瑣事採擷下來;讓熱愛生活的人們有閒時,欣解這方土地上曾經的境況。莫使年華空虛度,絲責所尤。
拂去敘事虛塵,留痕生活的實跡,誰個解得那字裡行間外的心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