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危害特點,種群分布,形態特徵,鑑別特徵,生活習性,農業防治,誘殺成蟲措施,防治措施,
危害特點
煙青蟲和棉鈴蟲為雜食性(或稱多食性)害蟲,寄主包括菸草、棉花、辣椒、番茄、馬鈴薯、玉米、大豆、豌豆等70餘種植物。兩蟲常混合發生,並均以幼蟲咬食和鑽蛀危害。就其對菸草危害來說,在煙株現蕾前,主要危害心芽和嫩葉,吃成缺刻或孔洞,甚者把葉肉吃光,僅留葉脈;在留種煙株現蕾後,則主要侵害蕾、花、蒴果,有時還能鑽入嫩莖蛀食,造成上部幼莖、嫩葉枯死。兩蟲對寄主嗜好程度稍有差異:煙青蟲主要危害菸草和辣椒;棉鈴蟲則主要危害棉花和番茄。
種群分布
形態特徵
煙青蟲成蟲稱煙夜蛾,為體中型的黃褐色蛾子(體長14~18毫米,翅展27~35毫米),前翅長度短於體長,翅上腎狀紋、環狀紋和各條橫線較清晰。幼蟲體色變化大,有綠色、灰褐色、綠褐色等多種。老熟幼蟲綠褐色,長約40毫米,體表較光滑,體背有白色點線,各節有瘤狀突起,上生黑色短毛。煙青蟲與棉鈴蟲極近似,區別之處:成蟲體色較黃,前翅上各線紋清晰,後翅棕黑色寬頻中段內側有一棕黑線,外側稍內凹。卵稍扁,縱棱一長一短,呈雙序式,卵孔明顯。幼蟲兩根前胸側毛(L1、L2)的連線遠離前胸氣門下端;體表小刺較短。蛹體前段顯得粗短,氣門小而低,很少突起。
鑑別特徵
煙青蟲和棉鈴蟲在昆蟲分類上屬於同屬不同種(近緣種),兩者形態、大小及色澤都極為相似,每不易區分。成蟲為體長15~18毫米、翅展27~35毫米中型略偏小的黃褐色蛾子。煙青蟲蛾子體色較黃,前翅斑紋清晰;前翅中橫線向後斜仲,但不達環形紋正下方;外橫線較直,僅達。腎形斑邊緣。卵粒半球形,高小十寬,稍扁;卵孔明顯;表面縱紋雙序式,一長一短,縱棱不達底頂部。老熟幼蟲體長31~41毫米,體色隨食料及季節而變化,一股夏季多為綠包或青綠色,秋季多為紅色或暗褐色,體背常散生白色小點。上有背線1條,較透明,兩根前胸側毛連線遠離前胸氣門下端。棉鈴蟲蛾子體色較褐,前翅斑紋較模糊;前翅中橫線由腎形斑下斜,未端達環形紋正下方;外橫線後伸,達腎形斑正下方。卵粒亦呈半球形,但高大於寬;卵孔不明顯;表面縱紋2或3岔式,縱棱達頂部。老熟幼蟲體長與煙青蟲的相近,體色亦隨食料、季節而變化,有綠色、淡綠色、黃白色、淡紅色4類型;體背線、亞背線和氣門上線均呈深色縱線;兩根前胸側毛連線與前胸氣門下端相切或相交。
兩蟲在南部煙區年發生6~8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煙青蟲的年發世代比棉鈴蟲少,發生數量亦少於棉鈴蟲。煙青蟲成蟲趨化性強(對糖蜜),趨光性則較弱;棉鈴蟲成蟲趨化性弱(對糖蜜),對黑光燈具趨性。兩蟲成蟲均具遷飛性,可遠距離遷飛。成蟲晝伏(藏於葉背或草叢中)夜出,取食花蜜,產卵於幼嫩莖葉和花蕾上。初齡幼蟲先為害嫩芽及花蕾,3齡後的幼蟲鑽蛀果實,4、5齡幼蟲轉果鑽蛀頻繁,6齡幼蟲鑽蛀相對減弱,一頭幼蟲可危害3~5個果實。高溫高濕對兩蟲生長發育都有利,植株生長茂密,株間溫濕適宜,危害重。但雨水過多、土壤板結(不利化蛹)、暴風雨頻繁及天敵等因素,對蟲口數量有明顯抑制作用,從而減輕危害。
生活習性
全國均有發生,代數較棉鈴蟲少,在華北一年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蟲卵散產,前期多產在寄主植物上中部葉片背面的葉脈處,後期產在尊片和果上。成蟲可在番茄上產卵,但存活幼蟲極少。幼蟲晝間潛伏,夜間活動為害。發育歷期:卵3—4天,幼蟲11—25天,蛹10—17天,成蟲5—7天。
農業防治
A、翻耕、整枝、摘除蟲果;
B、早、中、晚熟品種搭配開種植;
C、田內種植玉米誘集帶,誘蛾產卵。
誘殺成蟲措施
性誘劑誘殺。
每50畝地設黑光燈一盞,誘殺成蟲。
防治措施
注意對幼蟲的防治務必掌握在3齡期前,施藥以上午為宜,重點噴灑植株上部。可選 用下列藥劑進行防治:
A、BT、HD—1等蘇雲金芽孢桿菌製劑或棉鈴蟲多角形病毒連續防治2次;
B、2.5%保得乳油2000-4000倍液
C、20%氯氰乳油2000-4000倍液
D、20%殺滅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
E、2.5%功夫乳油2000-4000倍液
F、2.5%天王星乳油2000-4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