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5-18毫米,翅展27-35毫米;翅黃褐色,前翅有明顯的環狀紋和腎狀紋,內側1線末端達腎狀紋正下方,亞外緣呈鋸齒形,在第二中脈處內彎。環狀紋近圓形,中央有1褐色圓斑;腎狀紋為褐色圈,圈中有一大型褐斑。後翅外緣有褐色帶,其內側中部較向內凹,有黃褐色鋸齒形紋。
卵
扁球形,長0.4-0.5毫米,乳黃色,有明顯的卵孔,卵殼上有網狀紋。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30-35毫米。頭部黃色,有不規則的網狀斑。氣門片褐色,體上小刺呈圓錐狀小點。
蛹
體長15-18毫米,黃綠色至黃褐色;腹部末端各刺基部相連。
生活習性
該蟲年發生2-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春5月上旬成蟲羽化,世代重疊。成蟲有趨光性;成蟲羽化後當晚交尾,次日產卵,一般將卵產在嫩葉表皮下、葉脈內。幼蟲於5-6月開始危害,晝伏夜出,有假死和轉移危害的習性;將一直危害到10月下旬。幼蟲老熟後入土吐絲結泥土化蛹其中。該蟲喜溫暖濕潤的環境。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冬季翻耕土壤,消滅土中蟲蛹。
(2)物理防治 根據其有趨光性,可懸掛黑光燈,誘捕成蟲。
- (3)化學防治 幼蟲發生期,可噴施40%樂斯本乳油1500倍液,或5%吡蟲啉乳油1000倍液,每隔10-15天噴1次,連續噴施2-3次。(4)普通防治 性誘劑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