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墩大鼓

煙墩大鼓

煙墩大鼓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在廣西乃至全國範圍內獨一無二,分布集中,保存完好。其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純手工製作,祖傳製作工藝,別具一格,令人嘆為觀止,愛不惜手。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觀賞收藏價值,旅遊開發價值。

靈山煙墩鎮有靈山大鼓之鄉的稱號。

煙墩大鼓由樟木或楠木、牛皮、篾條、竹釘、木釘、木塊等原材料手工製作而成,由鼓面、鼓身(鼓桶)、鼓腳(鼓墊)三部分構成。鼓面直徑1.3~1.8米,鼓高2~3米,鼓重20~350公斤,鼓棒成雙,長5~8寸,用硬雜木條修成,總造價2000~5000元左右。鼓聲如雷鳴,聲達數里,聲震瓦掉,塘魚驚躍,地動山搖。韻律節奏鮮明,快、中、慢結合形成“起鼓、促鼓、壓鼓、收鼓”的獨特套路打法。

煙墩大鼓的形狀上寬下窄形似蕉蕾,略似放大了的明代後期的陶器高肩埕,製作大鼓最關鍵的是鑿鼓桶和上鼓面兩道工序,鼓師製作鼓時按照鼓的高度、大小選擇段木料,之後放到水塘浸泡1-2年才用於鑿鼓,這樣可防蟲蛀。以段木上段入面鑿鼓,鑿鏤鼓口入木三分要岩形,框線圓周厚度為5厘米左右,沿直徑中心點向下挖鑿,鼓底要尖,鑿銑成蕉花形,鼓桶大約占四分之三處便鑿鼓腳四隻,鼓桶製作完成。繃鼓時把牛皮放在地面,把鼓倒立於牛皮上,用篾青按傳統工序固定即成。鼓棒硬雜木修成光滑圓棒,一頭用布或麻繩繞結成鼓槌。打法可分為開鼓、正式打鼓、滾鼓、收鼓四種。

歷史淵源,分布範圍,流傳習俗,製作方法,主要特點,鼓聲特點,打法特點,

歷史淵源

煙墩大鼓承銅鼓遺風,於明代後期演化而成。當時大鼓用於傳送戰爭信號和吼跑野獸,最初用水缸為鼓桶繃上牛皮而成,後來由於水缸易碎,聲音韻律差,便演化用段木鑿空製成。後來大鼓用於以示平安、祈福、驅邪、助興、祭祀、體育競技等民俗活動,一直延用。鼓形演化變大,宏亮的鼓聲成為各村傳送戰爭的信號,也利於嚇跑猛獸,後來成了以示平安、祈福、驅邪、助興、好年瑞景以及癸祀、娛樂、體育競技等民間活動。

分布範圍

煙墩大鼓主要分布在煙墩鎮境內,及與煙墩接壤的橫縣南鄉鎮部分村莊、靈山縣平南鎮的六潭、古廖村等。全鎮20個村委264個自然村保留大鼓不少於300面,每個自然村均有一面大鼓以上,而石堆村的那一面最大,鼓面直徑1.3米,鼓桶高3米。煙墩鎮尚有最大的3面大鼓,據其鼓桶上文字記載,是1909年(清宣統元年)製作的,主要藏存於石堆、六鳳、長麓三個村上。木料是百年的樟木或楠木,從鼓桶上考究,光滑鋥亮,沒有半點蟲蛀腐蝕,其音質效果上乘。至於從大鼓延身成兒童擂的小鼓,其形狀與煙墩大鼓無甚異。只不過是過大年時是大人擂鼓或小孩打鼓罷了。據統計,煙墩大鼓留存比較多的有石堆、三聯、六鳳、煙墩、妙莊、鳳山、那合、佳平、六加、鄧塘、大遠、茅針、那合、司練、六局、長麓等村莊。

流傳習俗

煙墩大鼓的流傳已很古老,其大鼓風俗是每年農曆的十二月三十日除夕至正月的十五日元宵節結束。每月農曆正月時候,按照傳統,各村大人、小孩都繃好大鼓集結在一起擂打,到了晚上,村與村之間又互相邀著打大鼓,用晚上最空閒最能體現鼓聲的夜空來拼鼓,為了表示友誼,天亮後村與村之間搬出家中的大粽、粉利、臘肉互相祝賀一番,鼓手一般都是村中健壯的男人,有時統一著裝,遇到天暖,也有赤膊上陣擂鼓的。元宵節結束,按照風俗怕誤了農事是不能擂鼓的了。但當地習慣說法為了盡興還是打送多一晚延至正月十六日晚才收鼓,場面最熱鬧,各村把大鼓抬到祠堂或社公、村中曬場上盡情敲打直至天亮,第二天便把大鼓放於屋中板炕或閒至的屋裡,待來年再擂鼓。
煙墩大鼓表演煙墩大鼓表演
這種風俗一直很盛行,在當地流傳著許多關於打大鼓的民間傳說和故事。一種傳說是流傳在煙墩南部石甌山腳下的石堆、鳳山等村,從前有一種野獸叫“年”,其性情十分兇猛殘忍,出沒時常常吃人,當地為了趕走這種兇猛吃人的野獸,便以擊鼓把野獸“年”趕走,並用鞭炮一齊驅趕;又據說因大鼓的聲音十分雄壯震撼,擊鼓超音波發出的神威驅走各種“害蟲”,甚至殺死。另一種傳說在煙墩北部鄧塘、六局一帶,相傳古時有一位武將出身的將領,十分愛好打大鼓,每年農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繃鼓打,打到正月十六日時,其妻子說:“春天已到,人們都開始做田工了,你怎么不開田工呢?總是以打鼓為樂”,後來這位將軍便為當朝皇帝後,認為大鼓是一項對人增強體質、交流友誼的體育活動。為了不誤農事又能開展娛樂活動,便把打大鼓定在農曆十二月三十除夕日至正月十六日止。這位武將皇帝平生十分愛武術,到後來延伸打大鼓,先扎紅腰帶,打大鼓有旺(皇)氣,期間表演民間武術、舞獅子等,以示平安、祈福、辟邪的一種習俗,擂鼓好年瑞景、五穀豐登大概便從此出了。
煙墩地處兩廣交界南越西甌、駱越人之間的分水嶺,省與省之間僅隔一條小山脈,所以明末時在煙墩圩嶺頂上設了一個燃放狼煙報警的烽火墩台,戰事或有重大之事,村與村之間用鼓聲互相聯絡,防止外敵入侵或猛獸襲擊,共同保衛家園。再後來戰事少,猛獸沒了,便演變成為過大年擂大鼓的風俗。發展到現代,打大鼓便成為當地一種過大年或節日喜慶的娛樂活動。一是以紀念先祖的傳統而開展擂鼓活動;二是一種體育競技活動。三是節日喜慶活動。增加節慶濃厚的祝福氣氛,20世紀集體年代,還用擂大鼓送公糧到公社,慶祝豐收年。有的村還用打大鼓送青年為祖國當兵服役的熱鬧場面,在當地擂大鼓是隆重喜慶的活動,是一種吉祥、祝福的好兆頭。

製作方法

據考證,大鼓最早是用水缸為鼓桶繃上牛皮而成的,後來由於水缸易碎,聲音韻律差,便發展演化用木鑿製成。一般選用原生古老的樟木、松木或者楠木鑿成鼓桶(鼓身)之後再蒙上經過磨泡製的生牛皮進行製作,形狀決定段木的高低大小,煙墩大鼓由鼓身、鼓腳、鼓梢、鼓墊(十字框、四方框)、鼓槌、牛皮、鼓釘和篾青片等組成,鼓身內腔決定鼓的聲響大小,鼓腳占大鼓四分之一高,在鼓底口之下。鼓腳是固定鼓身並形成牛皮振動波發出的音頻框架。煙墩大鼓一般鼓桶直徑為1.3尺,1.4米高,大的直徑也有1.5-1.8米,高2米至3米的,大鼓的聲音響與鼓的製作師傅的水平有關。鼓師鑿鼓時是按照高度、大小選擇段木料,段木料選好後,最好放到水塘浸泡1-2年才用於鑿鼓,可防蟲腐蝕。以段木上段入面鑿鼓,鑿鏤鼓口入木三分要岩形,框線圓周厚度為3公分左右,沿直徑中心點向下挖鑿,鼓底要尖,鑿銑挖成蕉花形,鼓桶大約占四分之三之後,便鑿鼓腳,鼓腳分四隻,分東、西、南、北平衡方向,鼓底中間開一小圓口通向鼓腳下進口,這樣,一個大鼓便製作完畢。下一個工序便是繃鼓,預先準備好新的水牛皮或沙牛皮一張,成年丹竹80-100市斤,把牛皮鋪放在鋪有禾稻或軟草的地面上,把大鼓腔(鼓口)倒立向下,沿大鼓口邊周圍大小裁定繃鼓的牛皮尺寸,把鼓釘按已錐好的牛皮釘口插入鼓釘形如單邊圓周的蜂窩狀。牛皮鼓釘一般用堅硬的老簕竹頭按釘形狀修成竹段釘。再用鐵錐燒火紅,按裁定的鼓面牛皮圓周邊線錐破牛皮成牛皮釘口,把牛皮裁定口插入鼓釘,再放入水塘浸泡1-2個小時左右使牛皮半軟才取出,這時間,可以破丹竹篾,用篾青繃鼓,繃鼓前先用蠟沿大鼓周圍擦一遍,繃鼓時一樣把牛皮放在地面上,把鼓腔倒立預先做好的牛皮上,然後用一對篾青在大鼓口圓周對角互繞著固定鼓面牛皮,用篾青固定牛皮時在向上的鼓腳上把兩個鼓墊重疊繃竹過。固定大鼓後,然後按照鼓腔口周圍已插好的鼓釘圓周對角逐條鼓面牛皮釘上交繞著篾青繃鼓,直到篾青片繃完大鼓桶為止,然後用一條篾青片在大鼓桶與鼓腳之間的地方把已繃好鼓的篾青條繞大鼓一周捆綁好,這樣繃鼓便完成了。繃鼓的篾青削如食指一樣大小,接篾青時對角接,即用“塘角魚鎖”交接,這樣才美觀好看。繃完大鼓,再在大鼓腳鼓墊與鼓腳架中間按對角線打入鼓梢,鼓梢一般用堅硬的雜木段做成,鼓梢按鼓腳尺寸大小削修成扁形如斧頭一般。鼓墊用柔韌的樹木釘制四方框而成。再沿著鼓墊四個角打入鼓梢,先慢後快,打入鼓梢。待使大鼓口的牛皮鼓面繃到一定程式即勻稱,把大鼓面直立,再用敲破的瓷碗片刮鼓面牛皮毛,刮完鼓面牛毛,再打急鼓梢,一邊打一邊試鼓聲音,試鼓一般先用手試拍鼓面,大鼓繃緊後,再用鼓錘試敲,待到鼓聲韻律逐漸悠揚廣遠,這樣大鼓工序已完成。如果是新繃的大鼓,要如此重複繃1-3次,鼓聲才好聽、才夠響。繃完大鼓後,便是修制鼓棒一對,鼓棒長5-8寸,用硬雜木條修成,修製成的光滑的圓木條,也可用布或麻繩在鼓棒一頭繞結成鼓槌。一般一面大鼓造價2000元左右。

主要特點

鼓聲特點

煙墩大鼓鼓聲總體上可分為北邊村莊、南邊村莊和中間村莊的鼓聲。聲音也按這三個分布部分劃分,分為高、中、低三種音調。北邊村莊為高音鼓調區,主要包括煙墩的鄧塘、六加及附近平南鎮的六潭、古廖等村莊,其鼓聲入鼓之後發出“汪汪汪”、“口當口當口當”響聲,如雷貫耳,在鑼鈸的伴奏聲中越打越清脆,悠揚遠傳。當地人稱為脆聲大鼓。中音鼓調區主要分布在煙墩壯族地區鄧塘村的勒菜、鄧家、大塘、就地四個自然村。其鼓聲在開鼓之後,從“緩緩緩”逐漸變為“轟轟轟”聲,其聲如花鼓發出的聲音,由硬聲遞進入高聲。當鼓擂打到一定程式之後,其聲顯得鏗鏘悅耳,有群鶴獨冠之感。低音鼓調區主要分布在煙墩南部及中部的石堆、鳳山、六鳳、茅針、長麓、那合、佳平、三聯、煙墩等大部分村莊。其聲在入鼓之後,鼓響變為“笨笨笨”聲,逐漸遞進到“嘣嘣嘣”之聲,其聲雷而不振,恨而不硬,柔中帶剛,當鼓擂打到一定程度時,其聲如雷鳴,地動山搖。煙墩大鼓無論是那種聲音,都配鑼鈸伴奏,如有醒獅更威壯。當鼓聲、鑼鈸聲相伴之後,擂鼓之聲仿佛悶雷滾動,振聾發聵。

打法特點

煙墩大鼓打法也是很講究的,煙墩大鼓的打法可分為:開鼓、正式打鼓、滾鼓、收鼓四種。第一種為開鼓:先開鼓,鑼鈸跟上, “喳唱,喳唱,”“唱唱唱,唱唱”……鼓與鑼鈸互相配合,鼓聲慢,鑼鈸也慢,鼓聲快,鑼鈸也快,左右手在擂鼓時,做到鼓聲跟住鑼鈸,隨鼓聲由慢到快,進入正式擂大鼓鼓棒在擊鼓面之起時,有一種洪亮劃空,振動人心的感覺。隨著鼓聲、鑼鈸相伴奏的結合,達到鑼鈸大鼓喧天之時,逐漸進入正式打鼓。
第二種正式打鼓:大鼓按照開鼓後不停擂打下去,俗話說“打鼓望頭錘”,鼓頭錘開頭好,鼓法不亂,有節奏,並根據大鼓發音的高、中、低音三種大鼓不同的鼓聲,由慢到快在鑼鈸的伴奏聲中逐漸進入正式打鼓,此時,大鼓已達到高潮,聲音由近傳遠,鼓手使盡渾身力量,興高采烈,鼓聲振天介響,地動山搖,如果相同的鼓隊,鼓捧一齊擂鼓,節奏劃一,聲威雄壯。當進入擂鼓最強烈之際,稍略變化便進入滾鼓(促鼓)。
第三種打法叫滾鼓(促鼓):當擂鼓到了一定時間,為了提起打鼓的精神,便進入滾鼓(促鼓)、滾鼓必須按照打鼓之後進行,有快、慢之分,滾慢鼓,聲音最好聽,一般滾鼓前先喱鼓才轉上滾鼓,喱鼓就是把擂鼓速度提快並減輕打鼓的力度,節奏也不能停頓,滾鼓前隊員都喊:“一、二、三”聲,伴節奏,然後順理成章完成滾鼓(促鼓)動作。也可從擂鼓的旋律進行滾鼓,每3—5分鐘滾一次鼓。
第四種就到收鼓。收鼓是在滾鼓的後面,是在滾鼓進入最高潮,即將進入擂鼓結束之際,便進行收鼓,收鼓時,在滾鼓動作做完後,鑼鈸跟上,而鑼鈸從擂鼓開始到結束必須跟住鼓聲去,收鼓鼓聲如雷電劃空,戈然而止。
煙墩大鼓從其鼓聲和打法上除了有以上幾點相同之外,分散於各村,各村之間的打鼓方法還是有所差別的。煙墩大鼓其鼓聲相當特別、罕有。表面上看鼓桶笨重,不好看,但做工精細,鼓桶內的鑿工相當講究,其外形有皇者氣派。打法也講究,從開鼓到收鼓,每個程式都運氣自如,手法靈活,儘管沒有完整的鼓譜,各村鼓法有各村不同,當各村在擂拼大鼓時,在互拼過程中,經過鼓手的調試和鑼鈸的伴奏後,鼓聲、打法渾然一體,大鼓顫動出來的聲音洪亮震撼,感染力特彆強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