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爾圍攻戰,發生於1570-1571年,是反對葡屬印度的印度同盟戰爭中的一場圍城戰。哈邁德納格爾蘇丹國蘇丹穆爾塔扎率軍對葡萄牙人控制的焦爾城發起進攻,經過8個月圍攻,失利撤退。
基本介紹
- 名稱:焦爾圍攻戰
- 發生時間:1570年 至 1571年
小型據點,數量有限的新援,絞肉機式消耗,印度人的援軍,艱難的防禦勝利,
小型據點
作為中印度海岸上的普通港口城市,焦爾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都沒什麼存在感。既無法同北方的印度河口或坎貝灣競爭,也沒可能和南面的卡利卡特及科欽相提並論。因此,直到葡萄牙人著手建立自己的海權控制體系,才讓焦爾得以從塵封已久的迷霧中探出腦袋。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堵截那些不向自己購買執照的穆斯林船隻,定期派船隊到該水域巡航。但因缺乏必要的基地支撐,總是無法獲得理想效果。甚至早在1508年,就在這裡遭遇了遠征印度以來是首次海戰失利——焦爾海戰。
在1521年,葡萄牙人正式入駐焦爾,並在毗鄰海岸與河口的位置構築要塞。由於只是為監視航道和充當船隊補給站,所以並沒有值得稱道的建築規模。至於始終以土著人口居多的老城區,並不在岸防炮的火力覆蓋範圍之內。他們也繼續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不願為無法確定的戰爭而投資防禦設施。考慮到焦爾原本並不是什麼戰略重地,新的威脅又大都來自海上,這樣的選擇也似乎無可厚非。
然而,16世紀中後期的世界,已經與過去的傳統認知存有巨大偏差。至少在印度國王同盟籌劃之處,焦爾就已經是艾哈邁德訥格爾蘇丹國(尼扎姆·沙希王朝)的既定目標。因為這裡的防禦水平非常有限,很容易通過重炮轟擊等手段,就摧毀規模不大的要塞。即便無法迅速得手,也可以通過長時間的圍困,逼迫缺衣少糧的守軍乖乖就犯。最後,只要同盟的部隊奪取焦爾,就能將南方的果阿同北方的第烏切斷聯繫。進而逼迫葡萄牙人各自為戰,無法迅速從海上進行來回增援。
因此,當時的艾哈邁德訥格爾蘇丹穆爾塔扎,決定由自己來親自指揮這場偉大戰役。為此,他不惜親自部署了號稱超過120000人的軍隊、370頭從各地搜羅來的大象和38門攻城炮。負責領導具體作戰的指揮官,分別是來自奧斯曼帝國的高級顧問魯米汗和原籍衣索比亞的大將法拉特卡。他們都有非常豐富的實戰經驗,知曉如何策動大規模部隊實施攻堅作業。此外,還有約2000人的海盜艦隊,會從南方的卡利卡特趕來匯合。他們將是從海面困死要塞守軍的關鍵所在。
數量有限的新援
由於幾大印度本土勢力的蠢蠢欲動,葡萄牙人也在1570年末開始預防性備戰。原本的要塞隊長安德拉德,決定提前對居民區實施大規模疏散工作。因此,有不少土著居民提前逃到附近區域暫避。生活在堡壘周邊的歐洲裔婦女兒童,也陸續登船撤往果阿避難。等到當年10月,馬斯卡倫和麾下的600名援軍匆匆抵達,焦爾已基本是一座空城。
考慮到原本的堡壘規模太小,馬斯卡倫立即下令在城區附近構築防線。在900名葡萄牙士兵和印度僕從的共同努力下,焦爾很快就被多層壕溝+胸牆的工事包裹起來。許多看起來是多餘的房屋,也被施工隊一併剷除。而原本的修道院,因是典型的歐式磚牆建築,所以被加固為前線指揮部。依然留在當地的5艘“加利”型槳帆戰船和11艘商用大帆船,也被分別部署到港口和城市東面的河道當中。在即將展開的大戰中,它們既會是移動的火力發射點,同時也要充當土木工事的另類補充。至此,除北面的沼澤區域外,焦爾城周邊的防務態勢都大為改善。
到了當年的12月15日,穆爾塔扎的首批先頭部隊開始接近焦爾。在衣索比亞大將法拉特卡的率領下,很快同負責外圍警戒的守軍展開交火。雖然是有備而來,但蘇丹的士兵還是普遍缺乏單兵火器。除300名靠重金招募的外籍傭兵外,基本還在用各類傳統弓箭作戰。這主要就是因為該區域只有焦爾級別的小型口岸,難以毗鄰果阿的盟友轄區相比。葡萄牙人則為籌備料想之中的苦戰,幾乎給每位火槍手都配發了胸板甲。因此,進攻者很快在小規模交鋒中被擊退。
然而,穆爾塔扎並不為前哨戰的失利而感到擔心。因為在之後的數天時間裡,他的大軍才會慢慢抵達預設戰場。其中不乏那些世代受封於當地的突厥武士和前些年才登入印度的土耳其火器部隊。加上更多從波斯、阿富汗、衣索比亞山區慕名而來的亡命之徒,足以在任何情況下贏得曠野交鋒。雖然有很多人是騎兵,不適合執行攻城任務,卻可以藉機肆虐焦爾城附近的廣袤田莊,斷絕守軍從陸上獲得補給的所有可能。由印度教封建主派來的大象和船隻則是非常優秀的後勤運輸單位。至於同樣以印度教徒居多的苦工群體,也為蘇丹提供了近乎免費的無限勞動力。
絞肉機式消耗
1570年12月21日,穆爾塔紮下令對焦爾城實施首次大規模強攻。由魯米汗指揮的炮兵部隊,已經在城市東面構築了射擊陣地,足以將碩大的炮彈直接射入城中。同時,超過2000名騎兵策馬北上,直撲孟買島附近的另一座獨立小要塞。但真正的主角,還是要從沼澤區進行突擊的數萬名步兵。
顯然,這位突厥化國王低估了守軍勢力。因為葡萄牙人在先前2個月的土木作業中,已構築起足夠應付重炮轟擊的各類臨時工事。彼此之間都有戰壕相通,絲毫不存在兵力分散問題,更不擔心有大量抱團的士兵會因一次命中而全體歸西。在將原本游弋於水面的槳帆船疏散後,就幾乎不存在什麼可以損失的有生力量。只需要安排炮手定期回應,就拖住了敵軍的龐大火力支援隊伍。如此一來,大部分槍手都可以雲集到防線北端,以密集的排射狙殺印度步兵。後者自然因通道的空間狹窄而損失慘重。雖然一度靠堆砌數量而形成短暫突破,卻還是在推進到修道院附近後,被擊中反擊的守軍給重新碾了回去。
與此同時,那2000名突厥騎兵也抵達了孟買附近的卡蘭賈要塞。但他們的攻城手法更加拙劣,幾乎只能靠展示馬術、步行射箭與集體咆哮等方法進行嘗試。鎮守當地的40名葡萄牙火槍手,只需安穩躲在牆內開火即可。最後還是因不得要領而被迫走人,靠著劫掠鄉間的方式彌補自身損失。
此後,魯米汗開始調整穆斯林炮兵的投射方向,將主要精力用於夾攻城市的防線北部。經過數日的不懈努力,終於在1571年的1月10日,將構築在那裡幾座土木碉堡摧毀。法拉特卡也一直在指導苦力們成為臨時工兵,用挖掘直線坑道的方式前進,儘量迴避葡萄牙人的槍炮射擊。後者因為兵力不足,無法派人衝上去發動肉搏占領。於是便開掘出更深的反地道,用埋放的火藥將對方直接炸上天。但日益升級的交火頻率,還是讓隊伍的損耗也逐步增加起來。在很難獲得更多援助的情況下,這類殘酷消耗往往對數量較少的一方非常不利。
印度人的援軍
進入當年2月,讓圍攻者期盼已久的海上支援終於抵達。那是由30艘中小型槳帆船組成的卡利卡特艦隊,並且在幾乎無人阻攔的情況下悄悄抵達。但根據同盟雙方的協定,這支編隊應暫時放下必要性有限的單純封鎖,轉而深入內河去同穆爾塔扎的陸軍匯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圍攻者發揮數量優勢,直接將大批士兵從水路運抵焦爾城區。於是,卡利卡特人便選擇在夜間活動,讓多艘戰艦從處於停泊狀態的葡萄牙船隊邊溜走。等到守軍察覺並開炮射擊,也只是將幾艘最小的敵艦驅逐到外海。
然而,印度同盟軍的勝利會師,並沒有能加強自身的攻堅能力。馬斯卡倫很快抽調部分士兵上船,主動向僥倖得手的卡利卡特人發起挑戰。由於加萊槳帆船的噸位、火力和運載能力更強,很快在空間有限的河道中獲得優勢。印度水手根本無法利用數量優勢,迂迴到側後方實施包圍,只能在正面硬扛的過程中遭重炮轟擊。所以很快就蒙受了巨大損失,轉身逃到岸邊的土耳其炮兵陣地中尋求庇護。此後也一直留在原地,不敢再輕易駕船出動。
艱難的防禦勝利
1571年2月底,沉不住氣的穆爾塔扎再度下令展開全面進攻。更多印度苦力被強行逼上前線充當炮灰,而身後的土耳其人也繼續有條不紊地用彈藥摧殘整片焦爾城區。在這種連續不斷的車輪拉鋸戰中,葡萄牙人的傷亡數字也已上升到400,超過了守軍隊伍的50%比例。因此,圍攻者斷定這是最為有效的勝利之道,並在之後的2個月內加以複製。
然而,在同盟陣營里的許多聰明人看來,艾哈邁德訥格爾軍隊實際上已敗相畢露。首先就是因為付出代價太過高昂,每天都需要為供養大軍而消耗大量物資。但本地區內的可搜羅給養,已經在2個多月內被基本清空。依賴船隻與畜力的遠程運輸,也只能緩解眼前危局,不是維持人員士氣的長久之計。其次,焦爾的守軍始終鬥志高昂,沒有任何慌亂跡象。再者,印度洋水域的禁航期,很快就要隨季風的轉向而結束。這讓葡萄牙人可能從其他地方派來艦隊實施援救。最後,就是完全類同的局面,也在南方的果阿戰場上演。
於是,卡利卡特人搶先選擇跑路。他們利用來時相同的辦法,悄悄在夜間駕船躲過守軍監視,一溜煙地衝出河口而去。其後,部分為穆爾塔扎服務的印度船主也紛紛登岸撤離。留下無需看守的船隻擱淺在岸邊,並被偶爾出城偷襲的葡萄牙人悉數燒毀。這些接連不斷的逃跑事件,也引得全軍上下都人心浮動。即便還有許多無能為力的苦工被迫留下,也只是在靜候戰事的徹底結束。
4月11日,已是強弩之末的圍攻者,對焦爾全城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規模炮擊。這次,土耳其又成功炸毀了幾座土木碉堡,並擊沉了停泊在港口的指揮官座艦。然而,這些成果還是不能幫己方士兵突破防線。那些自願留下來守城的本地僕從,也從未有放棄葡萄牙宗主的背叛想法。這讓整場戰役徹底陷入了無盡死循環,繼續拖拖拉拉到雨季來臨。大量傾瀉的自然之水,讓穆爾塔扎的營地愈發狼狽。不斷從果阿等葡萄牙據點開來的船隻,則預示著守軍根本沒可能因後勤問題而選擇屈服,反而在慢慢恢復兵力。
最終在6月29日,印度人照常對守城防線的據點實施突擊。這次,他們不僅沒能靠數量逼退葡萄牙守軍,反而讓徹底暴怒的對方一路追殺回自家營地。之後的6小時內,整支艾哈邁德訥格爾軍隊都出現了連鎖反應。他們先後丟掉了數個步騎兵的營地,用於攻城的火炮也被奪走不少。殘部只能跟隨君主拔營,到更遠一些的位置上暫作停留。穆爾塔扎又咬牙堅持到7月24日,終於同意撤軍,並向焦爾城內傳遞了停戰邀請。至此,這場耗時達8個月之久的圍攻戰,才以守城者的徹底勝利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