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店扣肉燒制技藝,常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焦店扣肉燒制技藝
- 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焦溪俗名焦店,焦店扣肉中的“焦店”二字也由此而來,形成於清末民初。
焦店扣肉的主料取於當地產的二花臉豬。二花臉豬(此豬因額上兩條大皺紋如“二”字而得名)由大花臉(此豬頭因臉型似京劇臉譜中的大花臉而得名)豬種雜交最佳化而來。1954年,中國養豬科學家張照到武進焦溪等地考察,正式命名焦溪黑豬為“二花臉”。2000年,二花臉豬被農業部列為中國地方豬遺傳資源保護名錄而成“國寶”。
百年以來,焦店扣肉為蘇、錫、常地區宴席上的傳統大菜之一。焦溪及其周邊地區如江陰、武進、無錫等地農家均喜食紅燒扣肉,因肉質肥而不膩,皮厚可口香甜,2006年被區農林局評為“武進十大名菜”之一。
扣肉的傳統做法一般要經煮、切、洗、蒸等多道工序,至少要花1個小時,而且因為做菜人手藝的高低,味道也各不相同。焦店扣肉的出名,究其原因還在選材與製作。燒制時,先將二花臉豬肉切成8-10塊大小相似、厚度一致的扇形肉塊,整整齊齊地皮朝碗底,瘦肉朝上放在碗裡,加入醬油、鹽、姜、糖、陳酒等調料,再將肉碗放入籠中蒸燒,一小時左右,蒸時先大火、後小火,大火是燒熟;小火是焐化。蒸熟後,再將碗倒扣在另一隻碗裡,則瘦肉朝下,皮朝上,饅頭型的扣肉即現眼前。焦溪扣肉一般由兩種,一是酒糟(在碗底)扣肉,一是梅乾菜(在碗底)扣肉。冒著熱氣的“焦店扣肉”,上面是豬肉,底下是乾菜,看上去色澤金黃,油光光的,下面的乾菜,由於蒸了以後,烏油發亮,吃起來,既有乾鹹菜的味道又有豬肉的味道,肥而不膩,甜香可口,使人垂涎不已。
上世紀八十年代,原焦溪鎮工業公司食堂廚師陸敖度製作的焦店扣肉曾名聞武進各地。2005年4月,焦溪成立了二花臉豬專業合作社,專事二花臉豬飼養和焦店扣肉燒制。現今,陸敖度的兒子陸繼東、焦溪翟家灣村的翟耀忠以及原焦溪獸醫站的顧岳清等一批家庭,都是其技藝的傳承者,分別專業或兼營從事焦店扣肉的制售。為便於衛生保存和運輸攜帶,焦店扣肉已採用真空包裝,成為饋贈親友的一種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