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震海嶺

無震海嶺

無震海嶺地形一般起伏不大,頂面較平坦,兩坡較陡,橫斷面呈不對稱狀。無震海嶺為長形隆起,綿延700~5000公里,寬250~400公里,高出洋盆 2000~4000米,局部露出水面成為大洋島,如夏威夷群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震海嶺
  • 外文名:Aseismic ridge
  • 地形:起伏不大,頂面較平坦,兩坡較陡
  • 綿延:700~5000公里
  • :250~400公里
簡介,成因,熱點說,板塊裂縫說,地域分布,相關研究,

簡介

無震海嶺是海嶺的一類,指地震活動甚少的海底山系,又稱不活動海嶺。與活動的洋中脊不同,其頂面起伏不大而兩側斜面較陡、構造活動微弱、無裂谷,綿延700~5000千米,寬250~400千米,高出洋盆2000~4000米,常有局部露出水面而成為大洋島嶼的,如夏威夷群島
較典型的是太平洋的夏威夷海嶺和皇帝海嶺、大西洋的鯨魚海嶺和里島格蘭德海嶺、印度洋的東經90°海嶺。

成因

對其成因的說法主要有兩個:

熱點說

認為這類海嶺源於固定在外地核和上下地幔轉換帶的地幔柱,當板塊移動至熱點(地幔柱頂部)之上時,隨著熱點處的岩漿噴發而形成火山,從而發育了無震海嶺。

板塊裂縫說

板塊裂縫說認為因向北和向西俯衝消亡的太平洋板塊在這些島鏈的東南邊撕開裂口,導致地幔岩漿泄漏。太平洋板塊中的撕裂口火山,隨板塊向西北方向漂移,而經緯度特定的撕裂位置相對板塊向東南方向移動,並產生新的撕裂口,生成新的火山島,久而久之,形成無震海嶺。

地域分布

無震海嶺與大洋中脊不同,無震海嶺主要分布在岩石圈板塊內部,構造上相對穩定,沒有裂谷轉換斷層,很少發生地震。
重力異常一般呈正的自由空間異常,布格異常與周圍洋盆相比偏低。磁異常有線狀、等軸狀或不規則形狀,與洋盆的條帶狀磁異常很不一致,說明無震海嶺的成因不同於正常洋殼,故無法根據磁異常得出海嶺的年齡。海嶺的熱流值大體與周圍洋盆相當或略高,一般在1.2~2.0微卡/(厘米2·秒)之間。 構成無震海嶺的岩石與大洋中脊玄武岩各有所不同(見洋底岩石),無震海嶺的岩石種類較多,有拉斑玄武岩,鹼性玄武岩及其他鹼性岩類,中、酸性岩等。這可能是由於其岩漿源地不同於中脊玄武岩,以及岩漿的分異程度較高所致。地殼較周圍洋盆厚得多,有的可達20千米。有些花崗岩質的無震海嶺,可能是古陸的殘餘部分。

相關研究

根據地震資料得知無震海嶺的地殼較周圍洋盆厚得多,有的可達20公里。一些無震海嶺是大量玄武岩覆于洋殼基底上的產物,如夏威夷海嶺,卡內基海嶺;但還有許多無震海嶺的地殼屬性不明。另一些無震海嶺具有大陸地殼性質,地殼厚度較大(有的可達30公里),並由花崗岩質地殼構成的洋中陸塊又稱微型陸塊,它們可能是古陸的殘餘部分。
無震海嶺在世界各大洋分布很廣,較典型的有太平洋夏威夷海嶺和皇帝海嶺、大西洋的鯨魚海嶺和里奧格蘭德海嶺,印度洋的東經九十度海嶺以及北冰洋的羅蒙諾索夫海嶺等。
關於無震海嶺的成因,有人認為是地殼斷塊垂直運動產生的地壘構造;或認為是海底火山沿裂隙噴發的產物。美國W.J.摩根還根據無震海嶺火山岩的年齡向一定方向遞增的現象,提出“熱點說”解釋某些無震海嶺的形成(見圖)。熱點處火山活動的源地固定於板塊之下的地幔深處,當板塊移過熱點上面時,隨著熱點處岩漿不斷噴發形成火山,就可以形成一列沿著板塊運動方向延伸的火山脊或火山鏈,即無震海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