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錫紙馬
- 分類:民俗文化
- 地區:江蘇無錫
- 起源:唐代
- 特色:佛教文化及道教文化
基本介紹,歷史沿革,主要內容,
基本介紹
無錫紙馬,一種用單色墨色刷印,另一種用墨版印在色紙上再開相勾畫。後者製作很有特色,其製作為印、畫、印。多先以長條形彩色有光紙(或土紙染色)印成墨線圖,色紙有淡黃、淡藍、玫紅、水綠、青蓮等色;然後為圖中主神開相著色。面部打底用白、黃、桔紅、青灰等色,再用玫紅暈出臉頰。手部是勾畫的,大多隨意勾畫,不受原印墨線拘束。服飾一般不再塗色勾線,只是在有關部位點畫若干紅、白、黃、綠色的小花朵。最後用圖章形的小木版捺印五官,用不園色彩在服裝部位印一些渦形的小紋樣。無錫紙馬神像,均是類型化的,似戲曲人物臉譜。
歷史沿革
明清以來,江蘇木版印刷業興起。明代洪武年間,南京國子監大規模地集中了江南各地的宋元書版,許多技術工人隨之而來,南京因此成為東南的雕版中心。嘉靖時期,因小說戲曲的大量刊印,雕版業的規模和技術更是突飛猛進,蘇州、無錫還出現了銅活字印書,常州人用鉛活字印書。其中無錫望族安國(號桂坡)所印書籍皆以“桂坡館”命名,名重一時。書版刻印也帶動了民間其他雕版印刷品的普及,無錫紙馬便以它獨特的藝術風格脫穎而出,名揚京都。清人潘榮陛所撰《帝都歲時紀勝-皇都品匯》記道:“鬥神來無錫”,即可以為證。
社會需求使無錫的紙馬店鋪數量日漸增多,後來成為紙紮行業。民國初年《無錫概覽》記載:當時無錫的紙紮業已有嚴長興、新長興、陳德大等店鋪。1918年後,無錫東西南北四城門都有了紙馬(紙紮)店鋪,並成立了紙紮同業公會,供奉唐代畫聖吳道子為祖師。抗日戰爭勝利後,無錫擁有紙紮(紙馬)店鋪42家,城中大市橋有陶元茂、章震豐,東大街有振豐盛,北門外壇頭弄有林恆源、老天生,南門外黃泥橋有劉元盛、章恆昌,周山浜有正茂盛、許恆茂,西門棚下街有錢裕興、永大昌、錢裕成等知名鋪號。隨著社會變遷,1958年前後,無錫紙馬業日漸消亡。
主要內容
無錫紙馬包含佛、道二教和民間傳說中招財賜福、驅病除災的神仙菩薩,以及人世間各行各業被神化了的祖師,如玉皇大帝、張天師、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灶神、財神、土地、福祿壽、關公、鐘馗、姜太公、魯班、陸羽、文曲星等。民間美術研究專家張道一教授20世紀50年代初在無錫調查時,收集到的紙馬就有800餘種之多,最常用的約30餘種。每逢節慶或祭祀時焚化和供奉紙馬,在民間十分普遍,但在近代無錫民俗中,還有一項特殊的活動,這就是“請路頭”。所謂“路頭”,無錫人亦稱“五路財神”,“路頭菩薩”。其來歷,據《無錫縣誌》載:“神姓何名五路,明末禦寇死。因祀之”。何五路是明代無錫抗倭護城戰鬥中壯烈犧牲的英雄,百姓把他當作武財神供奉。明末以後,無錫民間習俗正月初五商鋪新春開市,第一件事便是“請路頭”(迎財神),祈求開市大吉,財源滾滾。清人顧鐵卿《清嘉錄·竹枝詞》云:“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請路頭”的民俗儀式中很重要的內容就是供奉祭祀印有“路頭菩薩”的紙馬。非但迎財神要“請路頭”,而且逢時過節。婚喪諸事也要“請路頭”。即便民間發生糾紛。過錯方也得以“請路頭”的方式向對方致歉謝罪。此外,過年時的送迎“灶神”(無錫人稱“灶家菩薩”或“灶家老爺”)要用紙馬;祭祀佛教菩薩和道教神仙時要用紙馬;供奉各業祖師時也要用紙馬。
根據不同的用途和場合,無錫人套用的紙馬在質地、規格上也有所區別。在祭祀時專供焚化用的紙馬,紙質比較粗糙輕薄,多用墨線單色印製,人物形象也比較簡單,無錫人俗稱“印不清的亡人馬”,這在無錫紙馬中等級最低,也最普及。用於“請路頭”或祭祀供奉神道、祖師的紙馬,常印刷在彩色有光紙上,並加以彩繪。這種紙馬的紙質較為厚實,可以折捲成長柱形,內盛錫箔折成的元寶或冥錢,加以焚化。也有將紙馬折成長條狀,長期供奉的。這類紙馬的主顧以商鋪及小康人家居多。還有一些做工特別精緻的紙馬,專供富商和豪門用,其中一套被稱為“五路大神”,由“利市仙官”、“五路大神”、“趙公元帥”、“增福財神”、“招財童子”五張紙馬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