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縫隙連線

無縫隙連線特點顆粒區面積大小不等,利於高素質護理人才的塑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縫隙連線
  • 分類:網頁無縫隙連線
概述,網頁無縫隙連線,

概述

連線的顆粒區面積大小不等,且排列規則而密集。用X線衍射技術證明,每個顆粒由6個蛋白質亞單位構成,它們呈環行排列,中間有直徑2納米左右的小孔,被稱為連線小體(con-nexon)。每兩個連線小體相對合,並分別包埋在相鄰細胞的質膜中,構成兩個細胞之間的通道。連線小體成簇狀排列,以增加通道的數量。通道只允許分子量小於1200的物質自由通過,如無機離子,胺基酸,葡萄糖等。縫隙連線是一種動態結構,有多種因素參與調節通道的開放和關閉,如細胞內pH、Ca2+濃度和細胞膜電位等。縫隙連線有多種功能,它與細胞的代謝和分化,物質的運輸和電興奮的傳導等有密切關係。

網頁無縫隙連線

table 的 屬性 裡面加上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就可以了..
無縫隙連線急救護理新模式在危重創傷急救中的套用體會
隨著交通、建築、工礦事故以及戰爭、恐怖主義、地震等的發生, 創傷已成為危及公眾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問題。而主動、及時、有效的護理配合對搶救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我科自2007 年3 月至2008 年2 月以來搶救危重創傷病人77 例, 套用將現場施救、信息網路告知、途中救護到院內搶救、手術治療、監護等融為一體的信息化、網路化、整體化、環環相扣、無縫隙連線的急救新模式對危重創傷病人進行救治配合, 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現將體會報導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中重度創傷77 例中男54 例, 女23例; 年齡最大79 歲, 最小25 歲, 平均( 45±14) 。其中重度顱腦損傷合併多發傷19 例, 胸部損傷9 例, 腹部損傷合併多發傷25 例, 各類中重度骨折15 例, 爆炸、沖燒毒複合傷9例, 就診時間為傷後10~55 min。
1.2 方法建立一種急救新模式, 即將現場施救、信息網路告知、途中救護到院內搶救、手術治療、監護等融為一體的信息化、網路化、整體化、環環相扣無縫隙連線新模式對77 例中重度創傷患者評估其危重情況及傷情, 並快速作出計畫, 迅速實施急救措施, 觀察其效果。
1.2.1 嚴重創傷的救治必須強調現場急救, 並做到院前院內無縫隙銜接快速準確的分診與分區, 安排有經驗的資深護士按ABBCS 法檢查: A ( airway 氣道) 有無堵塞, B( breathe 呼吸) 動度和頻率, B( bleeding 出血) 體表出血部位, C( circulate 循環) 脈搏、血壓、末梢循環, S( sense 感知覺) 意識、反應。快速進行創傷評估, 將傷員分流到相應的區域: 危及生命急重症通過綠色通道入紅區搶救, 普通重症護送入黃區, 綠區就診一般患者, 傷員被分流至各區域, 由各分區護士負責急救, 使護士工作範圍縮小, 責任明確, 醫護配合密切。
1.2.2 紅區的急救護理模式組成4 人搶救小組, 各司其責。在嚴重創傷中, 護士主要是積極配合搶救, 使各項急救措施迅速、果斷、準確、有效。1 人管理呼吸: 固定頸椎, 開放氣道, 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氣道通暢, 必要時氣管插管, 人工機械通氣, 糾正缺氧, 觀察療效。1 人管理循環: 迅速建立2 條近心端大靜脈通路, 用16~18 號留置針,同時採血配血, 做好術前準備工作; 必要時深靜脈留置, 但應避免在嚴重創傷的肢體穿刺。1 人管理各項監測, 如心電監護、BP、CVP、休克指數等監測和及時記錄病情變化, 及時反饋給醫生。1 人負責藥物配製和搶救物品的供給。
1.2.3 急診手術室的配備與管理手術室與急診搶救室,EICU 相鄰, 隨時處於備用狀態。由護士長統一調配。重度創傷傷員可直接送入手術室, 數分鐘內即可進行損傷控制性手術治療, 大大縮短了傷病員獲得救命性治療的時間。
1.2.4 EICU 的建立與管理我院EICU 有2 張床位, 急診科護士20 人。掌握常見危急重症的搶救程式, 創傷術後護理及各種監護參數與報警線的設定等理論知識, 能熟練進行心肺腦復甦、除顫、人工呼吸機的使用。
1.2.5 加強與120 急救中心的合作交流設計了統一的120 院前急救現場救護記錄單和急診科院內救護記錄單,將救治技術規範化, 實現了院前院內急救的無縫銜接。並且定期與120 急救中心進行資料匯總、交流, 做到資源共享。
2 結果
套用急救護理新模式後, 77 例中重度創傷患者全部病情穩定後轉入相關科室或EICU 繼續治療, 跟蹤治癒率上升了18.6%, 死亡率比以前下降了43.4%。
3 討論
3.1 急救護理新模式強調現場急救, 院前院內無縫隙銜接進行基層醫務人員急診技能培訓, 到社區、企業進行急救知識培訓, 普及急救知識, 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為後續救治打好基礎。建立了ZX120 急救信息預告知系統, 120救護車配備GPS 全球定位系統, 救護車在轉送傷員途中就能通知其前往醫院, 在醫院急診科的急救信息預告知急診室無線聯網終端—LED 顯示屏上顯示出傷員性別、年齡、致病原因、主要症狀、執行急救任務的車牌號、預計到達院內的時間等信息。急診室接報後通知創傷搶救小組做好準備, 病人入科時立即開通綠色通道, 把創傷後黃金一小時作為重點搶救時間, 按流程展開急診搶救。這種傷病員的現場施救、信息網路告知、途中救護到院內搶救、手術治療、監護等連續性急救新模式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的急救模式, 大大縮短了傷病員獲得救命性治療的時間, 極大地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3.2 急救護理新模式指揮科學高效, 強調團隊協作護士長全面指揮, 統一調配, 科學地進行人員分工, 協調相關科室, 有預見性地安排急診手術室, EICU 的銜接工作, 縮短黃金搶救時間。使搶救工作忙而不亂, 有條不紊。提升急救護理隊伍的應變速度和護士的綜合能力, 顯著提高了急救的護理質量。
總之, 新模式在要求護士精通業務, 熟練急救復甦技術的同時, 培養了急診科護士如何獲取信息、獨立工作、以及使用現代化儀器的能力, 利於高素質護理人才的塑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