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光通信(201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無線光通信(201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無線光通信》是201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柯熙政、鄧莉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線光通信
  • 作者:柯熙政、鄧莉君 
  • 類別:電子與通信技術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03月
  • 頁數:248 頁
  • 定價:6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3047582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無線光通信課程的教材,內容涉及無線雷射通信、可見光通信、紫外光通信及水下光通信,最後一章對未來的通信技術進行了展望。考慮到教材的普適性與穩定性,本書探索在學術性與科普性、高雅與通俗、理論性與實用性之間進行有機的融合、合理的折衷與適當的取捨。為了不影響一般讀者的閱讀,書中儘量避免繁瑣的數學推導,而將一些理論性強的內容作為習題,供進一步學習的讀者練習與提高之用。每章附有思考題與習題,供讀者檢查對該章內容的掌握程度,習題主要來源於國內外科技期刊已公開發表的論文,讀者通過習題可以了解該領域國內外發展歷程,並檢驗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本書可供通信工程、電子信息與計算機類大學生、研究生以及相關領域工程技術人員閱讀。

圖書目錄

目錄
1 無線光通信系統
1.1 無線光通信模型
1.1.1 發射機
1.1.2 接收機
1.1.3 信道
1.2 雷射光源
1.2.1. LD的工作原理
1.2.2. LD的基本特性
1.2.3 非線性校正
1.3信號檢測
1.3.1 直接檢測
1.3.2 直接檢測極限
1.4 光放大器
1.4.2摻鉺光纖放大器
1.4.3 半導體光放大器
1.5 空間光-光纖耦合技術
1.5.1單透鏡耦合
1.5.2陣列耦合
1.5.3特種光纖耦合
1.6 光學天線與望遠鏡
1.6.1折射式望遠鏡
1.6.2 反射式望遠鏡
1.6.3 折反射望遠鏡
1.6.4 收發一體光學天線
1.7 總結與展望
2 相干光通信
2.1 相干光通信的基本原理
2.1.1 基本原理
2.1.2 零差探測
2.1.4調幅信號的外差探測
2.1.5 雙平衡探測
2.2 相干調製與解調
2.2.1相干系統的光調製
2.2.2 相干解調
2.2.3 系統性能
2.3影響檢測靈敏度的因素
2.3.1 相位噪聲
2.3.2 強度噪聲
2.3.3 偏振噪聲
2.3.4 相干光通信系統的關鍵技術
2.4 光外差檢測的空間相位條件
2.4.1空間相位條件
2.4.2 光外差檢測的頻率條件
2.4.3 光外差檢測的偏振條件
2.5 總結與展望
3 調製、解調與編碼
3.1 調製技術
3.1.1基本概念
3.1.2 模擬調製與數字調製
3.1.3 直接調製和間接調製
3.1.4 內調製與外調製
3.2 外調製技術
3.2.1電光調製
3.2.2聲光調製
3.2.3磁光調製
3.3逆向調製
3.3.1“貓眼”效應
3.3.2逆向調製原理
3.3.3“貓眼”逆向調製系統
3.4類脈衝位置調製
3.4.1類脈衝位置調製
3.4.2 同步技術
3.5 光源直接驅動
3.5.1單端轉差分部分
3.5.2電平調整部分
3.5.3雷射器驅動部分
3.5.4 光反饋原理
3.5 副載波強度調製
3.5.1 副載波強度調製
3.5.2 BPSK副載波調製
3.5.3 FSK副載波調製
3.5.4 互調失真與載噪比
3.6正交頻分復用(OFDM)
3.6.1基本原理
3.6.2 OFDM中離散傅立葉變換實現
3.6.3 保護間隔和循環前綴
3.6.4 峰均比及其降低
3.7 空時編碼
3.7.1 空時編碼的演變
3.7.2無線光通信中的空時編碼
3.7.3無線光通信中的空時解碼
3.8 信道編碼
3.8.1 信道編碼及其分類
3.8.2 線性糾錯碼
3.8.3 卷積碼
3.9 總結與展望
4 大氣信道、信道估計與信道均衡
4.1 大氣衰減效應
4.1.1 大氣衰減係數與透過率
4.1.2 大氣分子吸收與散射
4.1.3 大氣氣溶膠粒子吸收與散射
4.1.4 大氣視窗
4.1.5 衰減係數估算
4.1.6 傳輸方程
4.2大氣湍流模型
4.2.1 大氣湍流
4.2.2 大氣湍流信道模型
4.2.3 Log-normal湍流模型
4.2.4 Gamma-Gamma湍流模型
4.2.5 負指數分布湍流模型
4.2.6 大氣結構常數
4.2.7大氣湍流引起的誤碼率
4.3分集接收
4.3.1最大比合併
4.3.2 等增益合併
4.3.3選擇合併
4.4信道估計
4.4.1 信道估計的概念
4.4.2 最小二乘(LS)信道估計算法
4.4.3 MMSE準則的信道估計
4.5信道均衡
4.5.1 碼間干擾與信道均衡
4.5.2 時域均衡
4.5.3 線性均衡
4.6 總結與展望
5. 白光LED通信
5.1. LED發光原理
5.1.1 白光LED
5.1.2 LED發光原理
5.1.3 白光LED發光原理
5.1.4 白光LED的發光模型
5.2光源最最佳化布局
5.3 室內可見光信道
5.4 接收機與檢測技術
5.4.1接收機前端
5.4.2 接收陣列設計
5.5 VLC的上行鏈路
5.5.1 射頻上行鏈路
5.5.2 紅外光上行鏈路
5.5.3 雷射上行鏈路
5.5.4 可見光上行鏈路
5.6可見光通信定位技術
5.6.1 光信號接收強度定位法
5.6.2 指紋識別定位法
5.6.3 LED標籤(LED-ID)定位法
5.6.4 可見光成像定位技術
5.7 總結與展望
6 水下雷射通信
6.1 水下雷射通信
6.2 水下雷射通信系統
6.2.1 水下雷射通信原理
6.2.2 水下信道
6.2.3 水下雷射通信的特點
6.3 雷射對潛通信
6.3.1 雷射對潛通信的形式
6.3.2 各介質層的傳輸
6.3.3 時間擴展
6.3.4 能量方程
6.3.5 雷射對潛通信的發展趨勢
6.4 總結與展望
7 紫外光通信
7.1 紫外光及其信道特性
7.1.1 紫外光
7.1.2 紫外光的特點
7.1.3 紫外光大氣信道
7.1.4 紫外光大氣信道特性
7.2 紫外光非直視傳輸特性
7.2.1橢球坐標系
7.2.2紫外光散射通信的過程
7.2.3 非直視散射特性
7.3 “日盲”紫外光非直視通信組網
7.3.1無線Mesh通信網路
7.3.2 無線紫外光Mesh通信網路
7.4 總結與展望
8捕獲、瞄準和跟蹤(APT)技術
8.1 APT系統
8.1.1 APT的概念
8.1.2.APT工作原理
8.2.自動捕獲
8.2.1 開環捕獲模式
8.2.2掃描方式
8.3.3 捕獲單元性能指標
8.3. 自動跟蹤
8.3.1 跟蹤系統
8.3.2.1 粗跟蹤單元精度分析
8.3.4. 精跟蹤光束伺服單元
8.4 總結與展望
9部分相干光傳輸
9.1 光束的基本參數
9.1.1 發射光束
9.1.2 互相干函式
9.1.3.光束的擴展、漂移與強度起伏
9.2 部分相干光模型
9.2.1 部分相干光描述
9.2.2部分相干光波束
9.3光束在大氣湍流中的傳輸
9.3.1 光束的擴展與漂移
9.3.2.水平傳輸的光束的擴展與漂移
9.3.3 斜程傳輸的光束漂移與擴展
9.3.4 到達角起伏
9.3.5 光束漂移與擴展對通信系統的影響
9.4 總結與展望
10 未來的光通信
10.1 X射線空間光通信
10.1.1 X射線通信背景
10.1.2 X射線通信系統
10.2 自由空間光量子通信
10.2.1 量子與量子通信
10.2.2 量子態及其表征
10.2.3 量子通信系統
10.2.4軌道角動量復用
10.2.5 發展方向與展望
10.3 中微子通信
10.3.1 中微子
10.3.2 中微子通信
10.3.3 中微子通信系統
10.3.4 中微子通信的關鍵技術
10.3.5 中微子通信的特點
10.4 引力波通信
10.4.1 引力波的探測
10.4.2 引力波的產生
10.4.3 引力波探測的主要困難
10.5 太赫茲波通信
10.5.1 太赫茲波及其優點
10.5.2 太赫茲波發射天線
10.5.3.太赫茲探測器
10.5.4太赫茲波調製器
10.5.5 太赫茲波在大氣中的傳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