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劇情
《無米樂》紀錄了
台灣的大米倉之一——
台南縣後壁鄉的幾位老稻農的勞動與生活。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汗珠和著一粒粒的稻米,陪他們走過了大半個世紀,透過他們的勞動與生活。
75歲的昆濱伯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三炷香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工作這么多,錢卻沒有這么多,錢如果像泥巴這樣翻來翻去不知有多好”,樂天的昆濱伯邊做事還要邊跟昆濱嬸鬥嘴鼓。昆濱伯說,“有時候晚上來灌溉,風清月朗,青翠的稻子,映著月光,很漂亮!心情好,就哼起歌來,雖然心情擔憂,不知道颱風會不會來,或病蟲害,也是無米樂,隨興唱歌,心情放輕鬆,不要想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
昆濱嬸嫁給昆濱伯那天,還不知道丈夫是哪一個,雖然天天鬥嘴鼓,還是共同奮鬥了數十年,“我老婆肯吃苦,她一邊幫忙種田,一邊到聲寶工廠做臨時工,一個月賺幾塊錢,加減賺,說起來我老婆很乖,很可取,我不會對她說感謝她,但是心裡知道她幫我很多忙。”不肯多說一句感謝的昆濱伯,心裡卻充滿了對妻子的深刻感情。
脫下多了兩斤重的汗衫,煌明伯一面擰乾汗水一面說:“雜草是農民的敵人……太常噴灑除草劑,會破壞土壤。”雖然土地不會講話,但他知道不時的關心就會知道它需要什麼。農暇時,69歲的煌明伯扛著古老的器具,做著大家已經不願意做的手工棉被,清脆的彈棉被聲,將朵朵棉花彈成鬆軟的棉絮,“真的是做良心的啊!我們做的棉被,現在要出去跟人家談價錢,也不知從何說起……”因為種稻收入無法完全支撐一家大小的開銷,學習另一項技藝,經營副業,是農村社會維持生計不得不選擇的方式。
炎熱的七月,嘉南平原炙熱的陽光讓人熱的發昏,已經65歲的文林伯牽著後壁鄉唯一的水牛,拖曳一車的稻草,走在收成後乾裂的稻田,“我這條牛,有時會拍片,有時載小孩玩,比較乖啦!我就是這樣捨不得賣,……說起來牛的命不好,做得要死……”卸下牛軛,相伴一生的水牛慵懶的在小水窪的泥巴中翻滾,一面為水牛潑水解解暑氣,文林伯以對待親人的方式,疼惜著這個最忠實的朋友,那種寬大與認份,就是可愛的台灣農民質樸的生命哲學。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備註 |
---|
昆濱伯 | 種田的老農,嘴嚼生活的經、手布生命的稻 |
昆濱嬸 | 昆濱伯妻,婚後18年才當媽,笑起來像小姐很上相 |
煌明伯 | 除了種田還手工彈棉被,一件汗衫擰得出好幾杯水 |
文林伯 | 14歲開始種田,從沒想過退休的事 |
大水牛嬸 | 文林伯家的耕牛,後壁鄉的勞動腳手,勤奮換來任性的權利 |
製作協調:左佩華
剪接助理:唐炘炘、許瓊儀
指導:關曉榮
角色演員介紹
昆濱伯
用一世人的生命與天地對話,從他風趣豁達的談笑中,傳遞出許多豐厚智慧的生活觀。他相信“家若要興,就要雙犁;家若要敗,就娶雙妻”。夫妻倆互相疼惜的相處之道,自然表露無遺。50多歲時,他因眼疾瞎了一眼,邊痛邊檢討,反而讓他“要更信神、更照起工作”,他說土地是他的寶貝,若是對土地沒感情,就是快死了。
昆濱嬸
20歲嫁給昆濱伯,阿美族美女當起台灣媳婦,下田耕種、劈柴煮飯,農閒時還得去工廠當臨時工賺錢。拿手菜是與昆濱伯三不五時家常鬥嘴,以及半百夫妻相知相惜所蒸出的“發粿”。
煌明伯
對待土地如愛人,捨不得對它的愛,一直辛勤耕地。除了種田,他也用傳統手藝一年做365條棉被,“這系正港ㄟ汗水,不是露水喔!”烈日下,他一鋤一鋤地說著自小就是農家人的“賣力甘苦談”,這份汗水裡的堅持,只有土地最知道。
文林伯
養了後壁菁寮地區唯一的一條耕牛,除了種自己的田,也幫人家整地犁田。雖然農村經濟不好,但他很知足,不擔心稻作價格差、收入不好,因為大家都一樣,除非別人都好,只有自己差才需要擔心。他說:“不能什麼事都靠政府,政府沒有那么多錢。”
大水牛嬸
大水牛的命不好,本來只要低頭就有草吃,卻當起耕耘機,幫農人犁田好幾年了,做得要死。偶爾發發牛脾氣,但只要一看到泥濘,就會快樂似神仙,和農民一樣都是認分的做事郎。
影片評價
《無米樂》記錄的是一群住在台南後壁鄉菁寮、墨林一帶的末代稻農的故事。純記錄,沒有導引,沒有八股。是兩個年輕人花了30個月的時間跟著他們也跟著稻米成長所累積出來的作品。你(以及有興趣的大家)絕對可以在裡頭看到最可愛的台灣人形象。這部影片除了可以讓你輕鬆地知道我們所吃的米是怎樣種出來的之外,還可以趁機學到最道地的台語,看到上一輩的夫妻之間如何相處,還有,毫無困難地從這些老農口中有憑有據的事實輕鬆地上了一課台灣農業發展史。當然,你更可以藉此認識一群樂天知命的人。即便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一個年紀跟我過世的父親一樣的老農從嘴裡輕易流出的生命金句:做田——北京話就是“坐禪”。做田人就是在賣骨頭。做田人眼中只有稻子的生死,不顧自己的生死。——
吳念真(知名導演)
《無米樂》讓我重溫童年時農家生活,電影裡的老農們,一如當年我的祖父及父親的身影。——
林正盛(柏林影展銀熊獎最佳導演)
小時候常回務農的外婆家玩,看了《無米樂》我非常能感同身受。雖然有種淡淡的無奈辛酸,還看到台灣人目前少見的樂天知命,相信大家和我一樣會被感動。——
林強(知名音樂創作人)
不能忘記影片中,老農們的人生姿態,那飽含禪機的生活對話,看著農夫與妻子生命相譏又相憐更相依,他們的背影與天光,那光,那影,那樂天知命的訊息,那泥土與汗水,在在都是生命的真實光華。導演用著樸質卻非粗略的鏡頭,除了捕捉昆濱伯等幾個農民的真實容顏,還有那天光與汗水交輝的光影,其輝勝真到令人幾乎眩然欲泣。若說天地之間有神,那,那光輝,就是了。——曾偉禎(知名影評人)
農民“無米”怎么會“樂”呢?請勿以為加入WTO後,穀賤傷農,農民只會自怨自艾。不!本片中的農民,以詼諧的言語,展現了來自土地強勁的生命力。而你、我,憑藉著什麼來度過生命中的逆境呢?我們都值得向老農學習“無米樂”。這是一頁生命的哲學!適用於所有的人。——
李昂(知名作家)
朴而豐厚!一部粒粒皆辛苦、吋吋是汗水的賣力大作!——
張照堂(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所長)
這部影片呈現了三種美:畫面之美、台灣之美、人心之美。我看了第二次,仍然感動不已,不是淚流滿面那種感動,而是在黑夜中看到天光,聖靈從肉身中冉冉升起,滿心喜悅的,那種感動。——劉進興(台灣科技大學教授)
在台灣,紀錄片已經成為顯學,但很久沒看到這么令我動容的紀錄片了。不只是被拍攝者,紀錄片工作者的態度與視野也都融入了整部片中。看完《無米樂》這部紀錄片時,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很感謝蘭權跟莊子為台灣留下這部片子。”——
林靖傑(知名導演)
正當白米炸彈客以激烈的手段引起社會對農村議題的關切;紀錄片《無米樂》則藉由鏡頭,讓觀眾感受農民真實生活中的尊嚴、智慧與無奈。——郭宏治(新新聞副主筆)
《無米樂》是我近年來看過最有生命力的一部紀錄片。多數紀錄片的受訪者會因為面對攝影機而緊張而做作而扭捏,但是《無米樂》不但讓我們清楚看到攝影機和影片主人翁的自然互動,也讓我們看到了攝製者和主人翁長久的默契,那些真正淌著汗,踩著稻田泥巴走出來才能有的真實情感,《無米樂》讓我們透過膠捲聞到了台灣的土味和稻香!——
藍祖蔚(名影評人)
影片拍攝從容自然,導演將紀錄片的語言發揮得淋漓盡致,體現著台灣鄉土文化的精神內涵,詮釋了台灣南部當地農民淡定超然的內心境界,使得影片充溢著深厚的人文關懷。對影片的人文主線的深刻解讀就是對台灣鄉土文化心理結構的理性認知。——竇勝龍(海風出版社編輯室主任)、
林巧玲(海風出版社編輯)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獎項屆次 | 獎項稱號 |
---|
2004年 | 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 第4屆 | 台灣獎首獎 |
2004年 | | 第4屆 | 不分類首獎、觀眾票選舉 |
2004年 | | 第27屆 | 紀錄片優等獎 |
2005年 | | 第7屆 | 百萬首獎、媒體推薦獎 |
影片製作
拍攝靈感
米可以變成飯、變成粥,甚至變成藝術品,米,是台灣非常重要的傳統文化表征。一位老農說:“稻子是台灣農民的命,怎么可以丟?”稻米文化創造農村文化,也提供農村綠油油的景觀及水源涵養,很多老農民“守著土地、守著米”,特別是台灣中南部的老稻農,他們對資訊的認知比北部地區的農夫弱很多,他們甚至還不知道,從今而後,稻米可能已經沒有保證價格收購,台灣米價格約為國際米價的3、4倍。也許未來台灣食用稻米的人口,也將會出現明顯的階級劃分──資產階級吃日本米、中產階級吃其他國家的進口米或台灣米、無產階級則是吃泰國米或大陸米。
紀錄片《無米樂》企圖拍攝這一群60、70歲的老稻農,如何面對WTO帶來的衝擊,同時呈現台灣農村的生活與仍然保留在鄉鎮的傳統技藝,以及台灣悠久的種稻文化與技術——他們如何犁田、淹水、插秧、灑肥料,等待稻田出穗,與最後的收割。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製作:遠足影像製作社
發行公司
發行:中映電影公司
影片影響
台南後壁區因紀錄片《無米樂》成功引起社會共鳴而成為觀光勝地,在官方和當地居民共同努力之下,該地區已漸漸凝聚對社區文化資產的保存意識。後壁已有農業、傳統工藝和觀光文化資源,台南市文化局計畫以綠色、慢活為基礎,用愛情和慢活的行銷概念,推動菁寮式的農村生活,輔導菁寮聚落成為台南農村慢活的幸福勝地,將舊有文化注入文創精神,延續開創具有商業市場的生活價值,營造無米樂幸福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