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禱》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無禱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祈天永命者,豈非吾先民之大義哉?蓋真有敬天愛民之心,有恪恭震動之意,有至誠惻怛之懷,而後小心翼翼,照事上帝,則神福之,則民懷之。《詩》曰: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 於人斯。又曰: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游衍。又曰:明明在上,赫赫在下,天難諶斯。故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孔子讀《詩》,至“殷士膚敏,裸將於京”,掩卷而嘆曰:甚哉!天命無常,忽則易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戒懼,小人不可不勸勉。故《大學》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吾先聖於詩書傳記,發命敬天至矣。故大祭莫如郊天,一以為報,一以為祈,中國數千年行之,未有敢易之者也。
今自共和以來,舉國騷然,民不聊生。農工商賈失業,群盜滿山,暴民滿野,各城邑變亂頻仍,各省割據日爭。政府坐視之,力不能統一,術不能理財,武不能安邊,但縮首乞丐,坐釀大亂。其尤甚者,隳棄紀綱,掃絕禮教,上無道揆,下無法守,絕群神之祀,收文廟之田。乃至天壇不祀,上帝不享,則神怒民怨,天人交恫。以此而祈禱於天,豈不大妄哉?今濟濟多士,秉暴亂之德,所對越者在割據之地,所駿奔者在權強之室。其日事暗爭,誠不顯矣。其一切變滅,誠不承矣。其好人所惡,惡人所好,拂人之性,以求災逮其身者,則誠 於人斯矣。夫慢神虐民,日為共爭共亂、專制行暴之事,而冒其美名曰共和以禱焉。夫誰欺?不欺人,將欺天。夫愚民可欺以美名,上帝豈受汝欺哉?以此而求立中國,以而成國會,所謂穢德彰聞於天也。
夫神之所歆,明德惟馨。今議院政黨之詈語遍地,四萬萬人之怨氣衝天,怒聲恨語,所日夜咒詛者,力至大矣,禱有益也,四萬萬人之詛尤有損也。上帝無私,豈徇數廟數僧所能祈禱哉?且汝自有天壇,而兩年不祀,自有祈年殿,而兩年不祈。中國民間,既無祭天之俗,而政府又廢神絕天,不敬無禮,罪莫大焉。凡人之情,於所常敬之賓客,釀酒不設,猶望望然去之。《詩》曰:昔也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飽。吁嗟乎!不承權輿,夫雲不飽,猶有食也。今乃百神絕祀,上帝不祭。兩年以來,無有牲醴之供,即非穢德彰聞,但計人情相待,能無怨乎?乃於已中國數千年之祀典,則傲然絕天神之祀,至今者亂象大著,危機日迫,政黨日爭,各國不認。中國盪搖,如泛舟於大海洪濤巨風中,乃始如小兒婦女,令人求禱於天。上帝有知,豈佑之乎?諺曰:平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今政府托基督教各廟,為中國祈禱,為國會祈禱。孔子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