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疣桉

無疣桉

無疣桉(學名:Eucalyptus distuberosa D.Nicolle)是桃金孃科、桉屬植物。通常樹高5-14米,但不會形成木質塊莖。樹皮光滑,呈深灰色到棕褐色或乳白色,樹皮呈長條狀脫落。成葉是有光澤的深綠色,長矛形。花蕾排列在葉腋中,通常在一個5-13毫米長的無分枝花梗上以7個為一組,花梗上的單個花蕾長3-6毫米。成熟花蕾呈橢圓形至梨形,長8-10毫米,寬5-6毫米,帶有圓錐形至頭巾狀形帽狀體。花是白色的,蒴果是木質的杯形到圓錐形蒴果,長5-8毫米,寬6-8毫米。種子紅棕色有光澤,長1.3-2.5毫米,扁卵形至略具稜角,背面有時有缺漏,平滑至淺網狀,種臍 腹面。

原產於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生長於或多或少具有石質和沙質壤土或粘壤土的水平場地上,或者在粘土上的沙子上略有上升。

在文化上對澳大利亞原住民具有多種意義和用途。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栽培技術,下級分類,主要價值,保護現狀,生態問題,

植物學史

Dean Nicole於2009年首次對該物種進行了正式描述,該描述發表在《Nuytsia》雜誌上,該雜誌收錄了他於2000年在Yellowdine東北部採集的標本。特定的種加詞distuberosa,源自拉丁語dis(意思是“沒有”或“沒有”)和tuberosus(意思是“充滿腫塊”),指該物種中缺乏木質塊莖。亞種aerata,來自拉丁語aerata,意思是青銅,暗指發生地——青銅嶺。

形態特徵

通常樹高5-14米,但不會形成木質塊莖。樹皮光滑,呈深灰色到棕褐色或乳白色,樹皮呈長條狀脫落。成葉是有光澤的深綠色,長矛形,長60-100毫米,寬8-22毫米,葉柄長10-15毫米。花蕾排列在葉腋中,通常在一個5-13毫米長的無分枝花梗上以7個為一組,花梗上的單個花蕾長3-6毫米。成熟花蕾呈橢圓形至梨形,長8-10毫米,寬5-6毫米,帶有圓錐形至頭巾狀形帽狀體。花是白色的,蒴果是木質的杯形到圓錐形蒴果,長5-8毫米,寬6-8毫米,果瓣位於邊緣水平附近。種子紅棕色有光澤,長1.3-2.5毫米,扁卵形至略具稜角,背面有時有缺漏,平滑至淺網狀,種臍 腹面。

產地生境

原產於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主要產於德博拉湖(Lake Deborah)以北的戈爾菲爾德(Goldfirlds)地區和黃丁(Yellowdine)地區,向東延伸至胡阿爾迪(Juardi)和諾斯曼(Norseman),然後向南延伸至弗蘭克·漢恩(Frank Hann)國家公園。生長於或多或少具有石質和沙質壤土或粘壤土的水平場地上,或者在粘土上的沙子上略有上升。
無疣桉
無疣桉原產地

栽培技術

無疣桉在中國種植應嚴格按照《桉樹豐產林經營技術規程》《桉樹中大徑材培育技術規程》等多項行業標準要求執行。其中,明確要求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預留一定的野生動物、鳥類遷徙走廊,保留林地邊緣的鄉土樹種和利用河流水系作為保護性走廊和珍稀瀕危動物、植物及其棲息地。造林面積大於1000公頃,應保留2-3%面積的次生林或灌叢、草地作為生物小區,“非桉”樹種應大於造林面積的20%。山頂、山脊、集水區(含水源庫區)和溝壑兩旁應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濕地、沖積溝、農耕地、省級以上交通要道和鄉村居民區周邊,以及受保護的廊道等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地段,應保留10米以上的緩衝帶(區)。同時,要求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禁止以“燒荒”清理林地,提倡“測土測葉”科學配方,平衡施肥。

下級分類

澳大利亞植物普查確認了兩個亞種:
中文名
學名
形態
無疣桉青銅亞種
Eucalyptus distuberosa subsp. aerata D.Nicolle
具有明顯的肋狀花蕾和果實。
無疣桉原亞種
Eucalyptus distuberosa D.Nicolle subsp. distuberosa
雖然中間產物已知,但在花蕾和果實上缺乏肋狀紋飾。

主要價值

在文化上對澳大利亞原住民具有多種意義和用途。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截止2019年,該物種已知有2000多顆。

生態問題

經過科學論證,桉樹“有毒”的說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桉樹人工林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主要取決於經營者採取的種植方式和經營管理水平。世界各國長期實踐證明,桉樹無毒無害。儘管桉樹速生快長,吸水吸肥力強,但不是所謂的“抽水機”、“抽肥機”、“綠色沙漠”。
雖然桉樹具有生長快、產材多、經濟效益好、固碳能力強等優點,但由於一些地方大面積發展桉樹純林,未能做到科學培育,導致產生了一系列生態問題。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 一是區域布局不合理。有的地方未嚴格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在緯度過高、海拔過高、坡度過陡的區域種植桉樹,導致桉樹生長不良或受災嚴重。
  2. 二是造林地選擇不正確。有的在江河源頭、重要水庫、自然保護區、城市功能區等生態重要區域連片種植短輪伐期桉樹速豐林,對水土保持等產生不利影響。有的在交通幹線兩旁連片種植桉樹純林,林相單調,影響景觀。
  3. 三是培育模式不科學。以短輪伐期經營模式為主,3-5年即採伐利用。只種植生長量較高的單一品種。有的採取煉山整地、全墾整地,過量施化肥、除草劑導致地力快速衰退。
但客觀來看,這些問題不是桉樹樹種自身的問題,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學引起的。通過合理布局、科學培育,完全可以將種植桉樹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